



我有一位忘年之交的美籍华裔友人,他喜欢集邮,而且特别喜欢根据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等传统文化题材而设计的邮票。他们家是美国华裔望族,人口众多,每年春节,都会聚集在一起。每到这个时候,他都要给下二代、下三代的晚辈们赠送一套这类题材的邮票。我曾经开玩笑似地问他:“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喜欢这些东西了,你送给他们,他们也不一定领情,说不定回头就不见了,那送给他们有什么用呢?”他很郑重地回答我说:“这些我都不在乎,我只在乎手递手那一刻,我做了我该做的事情。”
这句话非常震撼。
这就是文化承传。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历史的投影和积淀,是支持一个民族心理活动的潜流,也是维持一个民族和国家生命延续的纽带。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但是博大精深的文明是要靠每一位国人去承传、去链接、去发扬光大的。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的文明都出现中断,中国的文明却一直延续到今天,从未间断过,这不就是因为在历朝历代,有千千万万普通的国人在用自己的行动来推动着华夏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吗?
文化的承传需要有载体,载体有很多种类,中国古陶瓷就是非常好的一种。过去学界也好,藏界也好,对中国古陶瓷的认识尚不充分,认为这是工匠制作的东西,不是艺术品,算不上“阳春白雪”,只是“下里巴人”,适合低端的藏家去玩。但是,殊不知中国古陶瓷作为一种文化承传的载体,它具有任何其他物类都无可比拟的优势:现在能够看到的古代书画作品,大多是明清的,元以前的能保存下来就很少,唐代书画就非常稀罕,“绢五百纸一千”,再往上走就是寥若晨星的史前岩画了,这中间有着数千年的断层。现在能够看到的青铜器,集中在老三代,汉以后的基本上就失去了意义。现在能够看到的古代玉器石雕、金银铜铁锡器,不但数量不多,且其上限也仅在6000年前左右。而现在能够看到的中国古陶瓷,自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一直连绵延续至今天,从未断裂过。它的种种器物形制、装饰方式方法、纹饰种类内容以及其他难以胜数的细节,几乎涵盖了中华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全面反映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全记录。完全可以这样说:读懂了中国陶瓷,就读懂了中华文明史,就读懂了中国社会生活史。
这就是我们要收藏中国古陶瓷的原因,也是我们要学习中国古陶瓷鉴赏的原因。
今天我们编撰这本书,以及我们过去已经编撰的和今后将要编撰的更多的书,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为“承传、推动华夏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做一点事情。
不要计较得失,不要计较结果,每个人都来做我们该做的事情,这个国家就有希望,这个民族就有希望。
楼 钢
于羊城·德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