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流行病学?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借以探讨病因,阐明流行规律,制定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的对策和措施的科学。原发性青光眼是青光眼的主要类型,我国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流行病学资料具有显著的自身特点。
我国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患病率为1.79%,40岁以上人群为2.5%,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是我国最常见的青光眼类型,且女性明显多于男性,男女比例为1∶3,30岁以下很少见,50~70岁最多。
目前我国缺乏相关的发病率资料。当前的资料是用医疗记录和当地人口统计结果测算出来的,肯定会存在一定的偏差。对危险人群的跟踪调查不够,对确诊患者的随访不重视,而且医务人员重临床操作,轻流行病学资料的搜集整理,这些都导致了相关数据比较少。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会产生严重的视力损害,视力损害的程度与患者的收入以及地区医疗条件有很大的差别。周文炳教授曾对青光眼住院患者进行了视力损害的调查,发现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盲目率为30.95%,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盲目率为30.7%,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不及时治疗造成的。
我国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流行病学资料比较少,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目前有证据显示,我国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病率明显高于白色人种;在我国、东亚以及东南亚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占各类青光眼的第一位,占70%~90%。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起病比较隐匿,症状轻微,病程进展缓慢,因而针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发病率调查十分困难。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有限。研究发现,中国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病率很低。
由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症状比较隐匿,因而只有在造成明显的视功能损害时才引起患者的重视,具有很高的致盲率,导致一系列的公共卫生问题。
多数资料表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患病率为1.5%~2%,我国开角型青光眼明显少于闭角型青光眼。依据近年来我国的调查资料,开角型青光眼患病率逐步升高,推测与检查手段进步以及中国人对健康的关注度提高有关。2004年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调查广州地区50岁以上城镇居民原发性青光眼的患病率,在2 313名抽样人群中,实际检查了1 405人,确诊53例,其中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29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21例,发现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病率高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这些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近亲属,如兄弟姐妹、子女、父母发病率均高于普通人群。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常见高危因素有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近视眼以及视网膜静脉阻塞等。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以下因素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有关:①高眼压症:高眼压症中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病率明显高于常人,也有人认为并不真正存在所谓高眼压症,高眼压症只是开角型青光眼未出现视神经损害前的一个过程;②年龄:随着年龄增加,开角型青光眼患病率逐渐增加。
上述高危因素、影响因素都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发病相关,但其是否为开角型青光眼的病因,还需要更多的流行病学资料进行探讨分析。
1.原发性青光眼会遗传吗?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只能说有的时候有遗传,有的时候又和遗传似乎没有什么关系。大量的家系调查发现,青光眼属于多基因疾病,青光眼具有遗传倾向已被国内外学者认可。随着基因组学技术的进步,青光眼相关致病基因的研究取得进展,目前已经定位并克隆了不少基因,这些基因多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相关。
2.为什么很少发现、定位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有关的基因呢? 目前的报道的确不多,但是相信会有相关基因被克隆。
3.青光眼的家族聚集性 这一点已被临床所关注,对于青光眼患者的近亲属,通常是指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均需进行专业的青光眼排查,以早期发现、预防及治疗青光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