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因】
急性关节囊炎、慢性关节囊炎。
【临床表现】
1.创伤性颞颌关节软骨盘撕裂。
2.骨性关节炎、关节弹响、关节不稳滑移等。
3.颞颌关节疼痛、咀嚼困难。
4.吃饭时不能张大口,不能咬硬物。
【应用解剖】
颞颌关节乃由颞骨上的关节凹与下颌骨上的关节凸而形成杵臼关节,在关节腔内有一层软骨盘,将关节腔分隔成两个腔,其内壁衬有滑膜和关节的软骨面。颞颌关节的活动范围较大,臼窝较浅,且中间有软骨盘衬垫,故容易产生磨损或脱位,有时还可因创伤造成软骨盘破裂(图2-1、图2-2)。
图2-1 颞颌关节解剖图侧面观
图2-2 颞颌关节前移位侧面观
【操作步骤】
1.工具及药物
2.体位 仰卧位头转向对侧或侧卧位。
3.具体操作 在皮肤消毒情况下,令患者张口,触摸确定进针部位。标记出关节间隙,在关节间隙的前方、软骨盘的下方进针,垂直刺入直达关节腔内注射药物(图2-3)。
【术后处理】
术后应避免下颌关节过度运动,如张大口、咬硬东西等。要学会双侧下颌关节同时咬合的动作。要遵照牙科医生关于预防夜间磨牙的建议是有益的。
【并发症及注意事项】
1.颞颌关节的中间有软骨盘相隔分成两个腔,注药时容易只注入一个关节腔内,产生治疗效果不能完全消除,需要第二次封闭注药方能解决问题。
2.颞颌关节位于颧骨弓的后下方,关节间隙比较隐蔽,需要认真触摸确定进针部位和方向,才能保证穿刺的正确性。
3.当颞颌关节有急性化脓性炎症存在时,最好不要做局部封闭治疗。
4.避免用粗针头在关节腔内反复穿刺,造成人为的软骨盘损伤。
图2-3 颞颌关节穿刺进针部位和方向
(黄卫民 高小亮 任军)
【病因】
面神经在茎乳管内受炎症性刺激所致面肌痉挛。
【临床表现】
1.面颊部抽搐,嘴角向患侧偏斜,呈节律性抽动,说话时加重。
2.夜间睡眠时减轻,醒后即出现痉挛性抽动,经用镇静、解痉药物治疗无效。
3.曾经五官科专家会诊用药和局部封闭治疗,牵延半年以上,未能治愈。患者丧失治疗信心,每天戴大口罩上班,自卑心理严重。
4.发病半年后给予茎乳孔封闭治疗,收到戏剧性效果。
【应用解剖】
第Ⅶ对脑神经(面神经)在颞骨岩石部的茎乳管内经过,由于该段的无菌性炎症刺激造成面神经痉挛,虽经长期抗感染治疗和多次局部封闭治疗,但因未能将药物真正注入茎乳孔内,故未能产生应有的效应。经最后一次找准茎乳孔的位置,将药物注入茎乳管之后,一次封闭即彻底治愈了患者的面肌痉挛。
茎乳孔位于颞骨乳突的内侧,茎突的后方、颈内静脉的外侧。穿刺前令患者张口,在乳突尖的前方、外耳道的下方、下颌角的上方进针,方向向着内上刺入,触及茎突后退针,再向着茎突的后方偏斜刺入即可到达茎乳孔的部位(图2-4至图2-7)。
图2-4 颅底下面的解剖,面神经从颅底的茎乳孔穿出
图2-5 颞骨岩石部冠状切面,面神经经茎乳管从茎乳孔穿出
图2-6 面神经腮腺前支及腮腺后支的分布
图2-7 面神经腮腺前支
【操作步骤】
1.工具及药物
2.体位 仰卧位头转向对侧,令患者张口。
3.具体操作 在患者的耳后,外耳道的下方触诊,确定乳突的尖部。在外耳道的下方、下颌角的上后方确定进针点。进针方向向后、向上,直到触及茎突后,再退针向着茎突后缘的方向重新刺入,即可进入茎乳孔内(图2-8至图2-10)。一旦确认针头进入茎乳孔内,绝对避免过深刺入,即可推入药液0.1ml,绝对避免过多注入药量,因为茎乳管内的高压可以造成患者抽搐死亡。这是一种风险性极大的封闭疗法,务必时刻注意。
图2-8 茎乳孔封闭的卧位,仰卧位,头转向健侧
图2-9 茎乳孔封闭的进针点,位于外耳道的下方、下颌关节的后方、乳突的前方和下颌角的上方
图2-10 茎乳孔封闭的进针方向,向上、向后进针,直到触及茎突后,再向茎突的后缘进针,抵达茎乳孔
【术后处理】
如果注药后出现患者躁动不安、神志不清、在床上滚动、翻转,应立即采取抢救措施。一般约于10分钟之后恢复清醒,在此期间应给予足够的氧气供应,检测血氧饱和度及呼吸、循环情况。待一过性反应后,面部抽搐常可伴随消失,出现戏剧性效果。
【典型病例】
患者李XX,女,19岁,一次感冒后发病,主诉左侧面颊部刺痛抽搐,半个面部肌肉酸困,不随意的抽动无法控制。因她是一名护士曾多次经本院五官科及外院五官科医师会诊治疗。曾应用各种镇静、解痉药物治疗无效,也曾多次应用局部封闭疗法未得到治愈。从1969年6月10日发病,一直持续到1969年12月10日未能治愈,每天戴着大口罩上班,给这位年轻漂亮的女护士精神上造成极大的压力。于1969年12月10日因踝关节扭伤收住骨科病房,正好赶上骨科开办“封闭疗法学习班”,为她做了“茎乳孔封闭术”。操作过程:令患者取仰卧位,头偏向对侧,在皮肤消毒条件下进行茎乳孔穿刺定位。然后用25G、5cm长的穿刺针进行穿刺,当穿刺针进入茎乳孔后,抽吸无回血或脑脊液,注入药液0.2ml,注药后患者立即出现抽搐躁动反应,约3分钟,观察呼吸、脉搏尚平稳,血压145/70mmHg(1mmHg=1.333×10 2 Pa)。一过性反应后患者清醒,面部的抽搐自此消失,出现了戏剧性的效果,随访二年未见复发。
【并发症及注意事项】
1.茎乳孔封闭术治疗面神经痉挛的技术要求颇高,一定要瞄准茎乳孔,方能将药液正确地注入孔内,但进入茎乳孔的深度不能过深,以免损伤面神经。
2.茎乳孔封闭是一种风险性极大的操作方法,注意药量不能超过0.2ml,以免造成因茎乳管高压引起严重惊厥或休克。
3.茎乳孔通过鼓索支与前庭听神经相通,大剂量的注药可以造成耳聋听神经受损。
4.做茎乳孔封闭之前应认真复习局部解剖,切勿盲目操作而发生意外。
5.封闭药液的配制:利多卡因的浓度不宜过高,应限制在0.25%~0.5%。类固醇激素的含量也应该适当减少。药液的容量不能过大,以免造成茎乳管高压。
(田慧中 王金武 白雪)
【目的及意义】
三叉神经阻滞术主要用于面部神经痛患者的诊断,确定面部疼痛的原因是否由三叉神经所致,便于下一步进行神经松解术。当今的神经松解术一般采用温度凝固术(Thermocoagulation),而不采用神经破坏术(Neurolytic solutions)。三叉神经阻滞术只作为试验性治疗。
【适应证】
正在面部神经痛严重、患者无法忍耐的期间,无论患者还有否其他并发症存在,为了解除患者无法忍受的痛苦,均有作三叉神经阻滞、缓解疼痛和为下一步神经松解术进行试验性准备的必要性。另外对疱疹后遗神经痛,可加用少量激素封闭治疗,有时可以收到意外的效果。
【应用局麻药的选择】
三叉神经阻滞术,一般只需要局部麻醉药液1~3ml,不需要加激素类药物或肾上腺素等,几乎所有的局麻药液均可采用。
【应用解剖】
三叉神经位于颅内,1cm×2cm大小,位于颈动脉与海绵窦外侧,卵圆孔的后上方,通过卵圆孔的下颌神经离开颅内。三叉神经(第Ⅴ对脑神经)发出三个主要分支,即眼支、上颌支和下颌支。这些神经分支司眼额部、上颌部、下颌部的感觉。除下颌支内含有运动纤维支配咀嚼肌之外,其余全部属于感觉神经纤维。三叉神经节的一部分位于硬膜返折内即美克尔腔(Meckel cave)。卵圆孔位于颧弓的水平面和在下颌切迹水平的额状面。卵圆孔直径1cm,位于翼状突的背外侧(图2-11、图2-12)。
图2-11 三叉神经解剖示意图
图2-12 三叉神经支配区
【操作步骤】
1.工具及药物 用22G、10cm长的穿刺针,局麻药液0.5%普鲁卡因1~3ml或0.5%利多卡因1~2ml均可,用于试验性诊断时,不需要加激素类药物。
2.体位 取仰卧位,面向上,两眼凝视前方向远处眺望,操作者站在患者的旁边,低于患者的肩部,仔细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这样可以看到和想到如图2-13所示的透视图。
图2-13 三叉神经节解剖及进针平面透视图
3.具体操作 在嚼肌的内缘打皮丘,嚼肌内缘可让患者咬紧牙关来确定,皮丘的位置在嘴角外侧3cm处(图2-14)。穿刺方向与该侧瞳孔相垂直(图2-15)。这样针尖可触及蝶骨大翼的颞下面,刚好在卵圆孔之前方,深度为4.5~6cm。确定针尖位于颞下面后便开始退针,重新进针,略向下方调整方向,直到进针深度达6cm以上时,即已超过触到颞下面的深度1~1.5cm时已进入卵圆孔。
进入卵圆孔后常可引起下颌神经的异感,若再向前进针还可引起眼神经或上颌神经分布区的异感。根据这些异感可以判断穿刺针在神经节周围的位置。如只有下颌神经的异感时,也很可能针尖尚未完全进入卵圆孔,只是触及了下颌神经。
注药之前应认真回吸看是否有回血或脑脊液,因三叉神经节的后2/3位于美克尔腔内。如果注药的目的是为神经松解术前的诊断,应注射1ml局麻药液,5~10分钟即可产生效果。若麻醉效果不全时,还可补加1~2ml药液,或改变针的位置以获得较完全的神经阻滞。如果用于三叉神经毁损性阻滞,在注入毁损性药物前需经过X线检查证实穿刺针的正确位置,确定位置正确后方能注入无菌甘油或6.5%苯酚甘油0.1ml,作毁损性治疗。
图2-14 三叉神经节穿刺进针点
图2-15 三叉神经节穿刺进针方向图
【术后处理】
令患者回病房卧床休息,观察有无眼圈瘀血或黑眼圈出现、有无头痛、脑脊液压力改变、有无感染症状表现、治疗后面部疼痛的改善情况和持续时间。必要时可给予止血药或镇静剂,卧床休息3天。
【并发症及注意事项】
1.三叉神经节(半月神经节)阻滞的技术要求较高,一定要熟悉局部解剖,操作要精细轻柔。因为半月神经节位置深在,又有许多重要组织相邻,故稍有不慎易造成严重并发症。术前一定要征得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和签字方可进行。
2.出血 卵圆孔周围血管较多,棘孔内有脑膜中动脉通过,破裂孔内有颈动脉通过,如穿刺方向偏差可造成大血管损伤引起出血;如损伤颅内动脉或海绵窦则可形成血肿。出血量小则可逐渐吸收,出血量大常需要冷敷或给予止血药物治疗。
3.眩晕综合征 多为药物涉及脑膜或侵犯前庭神经所致,一般发生在局麻药物或神经破坏药注入神经节后产生。注药速度一定要慢,如有眩晕综合征出现应立即停止注药。必要时输液、吸氧、注射止吐药,眩晕综合征多在数分钟后消失。
4.疱疹 有时在注药区的皮肤上出现疱疹,可能是神经营养改变所致,给予清洁、保护、预防感染后,疱疹很快消失。
5.同侧角膜病变及失明 这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逐渐出现视力模糊、角膜充血、浑浊、眼球萎缩导致失明。其原因是进针过深、药量过大,直接损伤了眼神经造成营养障碍所致。预防重于治疗,一定要做到进针不能过深,注药量不能过大。
(莫利求 杜晓宣 王彪)
【目的及意义】
枕神经封闭常用于枕神经痛及颈源性头痛的治疗。枕神经痛多发生在枕部挫伤后所致的疼痛。枕神经阻滞术能取得显著的效果。
【适应证】
1.颅脑外伤所致的枕部疼痛。
2.肌肉紧张或痉挛性头痛的诊断和治疗。
3.枕部软组织外伤的清创缝合手术。
4.颈椎病引起的向枕部放散性头痛。
【禁忌证】
对局麻药液过敏的患者或对激素类药物过敏的患者慎用或禁用。
【应用解剖】
枕大神经由C 2 颈神经根的后支发出(图2-16),在脊旁肌的深面走行,在上项线的正下方及枕外隆凸的侧方与枕动脉伴行到达浅层。枕小神经及耳大神经都是颈浅丛的终末支,均由C 2 和C 3 发出,行经颈椎脊旁肌,自下向上逐渐到达浅层,位于乳突的上方和耳廓的下方。颈丛的各感觉支均由胸锁乳突肌的后缘中点发出(图2-17)。
图2-16 枕神经和枕动脉分布图
【操作步骤】
1.工具及药物
2.体位 取坐位,头颈部处于低头位。
3.具体操作 枕大神经是在枕外隆凸和乳突之间跨过上项线,所以在此处阻断最方便。可以触及枕动脉的搏动协助定位。用1.5~3.75cm的细长穿刺针,在斜方肌颅底附着点的外缘穿刺,向头侧方向进针,直至触及颅底骨组织(图2-18),退针1~2mm。回吸试验阴性,注入药液3~5ml。
图2-17 颈浅丛神经分布图
用1.5~3.75cm长针头,在胸锁乳突肌乳突附着点的内侧,进针向内上方穿刺直至触及颅底部,退针1~2mm,回吸阴性,注入药液3~5ml。另外再在枕外隆凸至乳突连线上作浅层浸润注药,阻断枕大神经和枕小神经的所有分支,以达到彻底阻滞的目的(图2-19)。
图2-18 枕大神经封闭进针方向
图2-19先作枕大神经和颈浅丛的神经分支封闭,然后再作乳突至枕外隆凸的浅层浸润
【术后处理】
注药后令患者作轻微的颈部活动,看疼痛是否还存在。必要时配合枕颌带悬吊牵引。每1~3天注药1次,3~5次后一般均可治愈。
【并发症及注意事项】
1.有麻药误入头皮静脉或枕动脉的可能性,但由于药量小,能否引起不良后果尚有争议。
2.穿刺针进入枕骨大孔或颅骨缺损区,注药引起全脊髓麻醉的可能性甚小,如果采用短针头穿刺则可避免此现象的发生。
(陈国斌 马涌 代杰)
[1]傅志俭,宋文阁.镇痛注射技术图解[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33-152.
[2]David L Brown.局部麻醉图谱[M].范志毅,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8-253.
[3]黄文起.局部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3-174.
[4]孟庆云,柳顺锁,刘志双.神经阻滞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796.
[5]潘晓军,傅志俭,宋文阁.临床麻醉与镇痛彩色图谱[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1-273.
[6]王延宙.骨科临床检查图解[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273.
[7]薛富善.临床局部麻醉技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3-432.
[8]中国医科大学.实用解剖图谱(上肢)[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37-272.
[9]Richard L Drake,Wayne Vogl,Adam W M Mitchell.格氏解剖学:教学版[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2-739.
[10]Schuenke M,Schulte E,Schumacher U.THIEME解剖彩色图谱:解剖总论和骨骼肌肉系统[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796.
[11]田慧中,黄卫民,窦书和.骨关节疼痛注射疗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1-178.
[12]史可任.颈腰关节疼痛及注射疗法[M].4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783-793.
[13]Anthony M.Headache and the greater occipital nerve [J].Clin Neurol Neurosurg,1992,94:297-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