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出海前求平安

人类最初走向海洋,不仅仅是为大海的壮丽所吸引,主要还是海中有大量渔捞资源可以饱腹。因此,最早的即使是迁徙,也是沿岸航行。附近山峦、村庄、城堡、河口就成了路标、参照物。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大海变化无常,海水也有喜怒哀乐,广阔的海洋,一会晴空万里,一会可能阴云密布,如锅盖似的黑云压顶,顷刻暴雨倾盆。当船离岸较远,又遭遇风云突变,或迷失方向,或返航人力不支,只有在风吹浪打之中任舟船漂流,鬼使神差到了某处陌生的地方。

当年,高僧鉴真和尚到日本传播佛法乘船出海,前后历经六次,第六次才成功到达日本,前五次中有一次从长江口出发,遇风,结果船却漂到海南岛去了,可见海风是多么厉害。

随着漂泊,于是有人到了新的岛屿、新的陆地,出现了最早期的无目的地的跨海航行,这大概就是“漂洋过海”用语的由来。以后人开船走多了,也就有了海路,形成了跨海航线。

郑和下西洋经福建时的行香碑

即使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还不能百分之百地驾驭海洋,大海还有许多未解之谜,如“百慕大”诸多的沉船事故,至今人们还是猜来猜去。

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把所有的不幸,都归结为对海神的不敬。因此说吉利话,不做犯忌讳的事,敬海神的习俗便保留至今。

祭海求平安

天妃娘娘大殿

清代《闽省水师各标镇协营战哨船图说》中平底船悬挂妈祖旗

过去,帆船要出海,要请风水先生看黄历,选黄道吉日,有许多讲究。如在闽南,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这天是不能出海的。

起航前,有隆重的祭祀仪式。明代陈侃出使琉球,所造封舟“二十五日出坞——坞即造船之所,亦设祭”。船要出发啦,树桅杆,张帆,起锚,“其间若竖桅,若浮水,若治索,皆有祭,行祭礼皆如初”。

出发前,要备香案,对尊神烧香、磕头,摆上酒、肉、茶、果品、点心,虔诚地磕头祭拜。

船民信奉的神,各地并不相同。关公、岳飞、刘猛(太湖流域)、观音菩萨、海神、何王(广东阳江)、天妃娘娘(妈祖)都成了信奉的海神。其中拜天妃娘娘的范围最广,各地都有妈祖庙(有的叫“天妃宫”“天后宫”,北方老百姓更喜欢称其为“娘娘庙”),基本遍及从南到北的中国沿海,并传播到东南亚,已经形成了妈祖文化圈。以郑和下西洋为例,南京、太仓、福建长乐等地都建有天妃宫,船出发前都要上香。 tFk1Aor6IGZ58o/HRPzEd+wGYhMudN6n2MvuWmARUK3eVG8xVdzi7xFxJIDg+Jk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