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序

六十为一甲子,从不惑到知天命,从知天命到耳顺,十分不易。下一个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不可能再有一甲子吧!该干什么?能干什么?如何干?想着,脑海中又回到童年时的天真与无知。正如自己60寿日自庆自叹一样“坎坷曲折酸甜苦辣终于熬成耳顺,星移斗转春夏秋冬能否返童耄耋”。我10岁立志,那是环境、生活所迫。有人云:少年如溪,从一泓清泉而来,生命从此奔流辗转。日日叮咚如歌,天天快乐如舞。只需温饱,没有奢求,没有世俗的贪婪和欲望,乃是幸福感最高的人生阶段。没有城府,没有阴谋,心地纯洁无瑕,言行透着童真,让人觉得可爱,没有危险。少年时代没有奢望和图谋,对人都是真诚的,虽为了吃喝、玩具,有时也会暴力,但绝不是故意致人死地的那种野蛮和卑鄙。然而少年的我,没有温饱,谈不上吃喝,哪来的玩具?更不晓舞歌!

少年的穷困,青年的发愤,是我30多年以来从事运动生物化学探索与实践的动力。1981年底从华南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后,1982年1月初到广州体育学院任运动生物化学助教,当时的我自觉生物化学知识贫乏,也意识到作为运动生物化学的教师,不仅要具备生物化学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必须拥有更多、更广泛的运动实践经验与知识。因此,自己积极从事运动生物化学的实践与探索,就是当时的当务之急。然而,由于学校实验室的条件较差,勉强开设几个传统实验尚可,要开展大型的运动生化研究,确实较难。因此,只能根据当时的条件,组织学生对学校的运动队进行服务测试和监控。学校每年的田径运动会,也成为我和学生对运动生物化学实践探索的好机会,从我2009年出版的《运动生物化学实践与探索(一)》一书中就能看出这一经历。

《运动生物化学实践与探索(一)》主要围绕以下专题:①运动选材的生物化学依据;②运动训练的生物化学监控;③运动负荷的生物化学评定;④运动营养的生物化学原理;⑤运动环境的生物化学分析等。这一册的论文反映了整整19年(1982—2000)的研究成果。由于当时实验室的条件较差,加之自己运动生物化学的知识与理论水平尚不高,研究方法也较单一,因此论文均是一些粗浅、简单的生化测试与研究,也是我初出茅庐的初步尝试与实践,但恰恰是这些最基本的、最简单的研究促进了我对运动生物化学的深入思考,提高了我研究运动生物化学的积极性,激发了我对运动生物化学科研的兴趣,为以后的研究和学科发展奠定了基础。

《运动生物化学实践与探索(二)》主要围绕以下5个专题进行研究:①低氧训练的生物化学原理;②运动补剂的生物化学作用;③体育健身的生物化学依据;④有氧运动的生物化学变化;⑤慢性疾病的生物化学分析等。这9年(2000—2008)正是广东省教育厅运动生物化学省高等学校重点教学实验室建设阶段,我们实验室从普通实验室建设成为现代化的运动生物化学实验室,拥有PCR、流式细胞仪、乳酸分析仪、生化半自动分析仪、全血分析仪、心肺功能测定仪、低氧发射机等仪器设备。学校开始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扩大和加强研究团队,有教授、博士,也有实验师,个人的单兵研究已经转为团队作战。同时,我们参与了冯连世教授和谢敏豪教授主持的国家重大科研课题,因此,研究的内容、方法与手段与第一册大不相同,研究水平和层次也有了飞跃。第二册的第一篇论文《中药补剂与运动能力》就是我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的综合性研究。以后的多项研究都是我和翁锡全教授的团队共同完成的。

2000年以来,我和翁锡全教授率领的广州体育学院运动生物化学团队刻苦学习,积极研究,敢于拼搏,大胆尝试,成果颇丰,在实验室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承办学术会议、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名师工程、人才培养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获得了较多的教学成果奖和科研成果奖

《运动生物化学实践与研究1》主要收集了2008年至2014年的研究论文,主要的第一作者有:翁锡全、黄丽英、徐国琴、王仁纲、伍淑凤、孟艳、赵军、陈福刁、范锦勤、黄森、陈瑜文、庞阳康、余群、吴飞、李颖、邱列峰、刘建红、李勇、李旭武、冯冬生、陈建才、王震、陈景岗、冯魏等。这本论文集中所包含的主要研究有:①间歇低氧运动降体脂的生物化学原理;②不同抗阻运动抗衰老的生物化学方法;③长期耐力运动蛋白组的生物化学分析;④递增负荷运动低体能的生物化学变化;⑤教练员运动生物化学知识普及与应用。

到广州体育学院30多年来,我一直从事运动生物化学教学、科研、实践与探索,取得一些成果:主持和参与了30多项国家、省部级教学科研课题;2009年获科技部“奥运”攻关重点研究课题“奥运”科研服务一等奖;2010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6项国家专利;1997年获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特等奖”;2014年获广东省高层次人才培养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1995年、2001年、2005年、2007年、2010年和2013分别获得5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和3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主编和参编21部教材和专著,其中2部为我国规划的重点教材。公开发表论文200多篇,分别收集在《运动生物化学实践与探索(一)》《运动生物化学实践与探索(二)》和《运动生物化学实践与研究1》中。

《运动生物化学实践与探索(一)》收集论文70篇,时间跨度为19年;《运动生物化学实践与探索(二)》收集论文69篇,时间跨度为9年;而这第三本论文集收集论文59篇,只用了5年。时间虽然逐渐缩短,但研究层次在逐步深入,研究难度有所加深,应用性和实用性也有所提高。然而,正像《运动生物化学实践与探索(一)》出版前言里所说的一样:“人生要不断反省,研究中也是如此,只有时常反思内省,才会发现研究中可能的错误,才能适时调整目标与方向,不至于做无用的探索,这就是我收集、编著本书的初衷。”因此,《运动生物化学实践与研究1》也像前面两本论文集一样,可供青年教师及研究生学习和研究工作参考、借鉴,同时也恳请读者们不吝赐教,多提意见,共同提高。

最后,非常感谢本书论文收集中的作者,他(她)们也是我的同事、学生,又是我的指导者、合作者。


2016年12月 483KsMutqsANtv0XGJ5fyoNCE5l+48x0FduH2bz8+oOu97Ivmq3mbTNAZ6TnAyq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