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大量实验证实,人体经穴处的温度要比附近非穴处的温度普遍高出0.5~1.0℃,如用热敏温度计测量胸腹部位,可发现健康人躯体两侧经络线上对称点的穴位温差很小,而非健康人两侧某些穴位的温度则有明显差异。采用对10μm波长红外线最敏感的热成像系统,测量和分析穴位及周围非穴区的皮温,可发现在免疫缺陷、高血压、胆汁排泄障碍等疾病状态下,与穴位位置和穴位功能状态有关的皮温特征出现了变化。检测肺胃寒热证患者经穴的热辐射,可以发现不同病症患者相应穴位的左右两侧皮温有明显差异。
陈日新等 [119] 在临床施灸过程中发现疾病的相关腧穴对艾热异常敏感,主要表现在7个方面:①透热,灸热从施灸点皮肤表面可直接透向深部组织,甚至直达胸腹腔脏器;②扩热,灸热以施灸点为中心向周围扩散;③传热,灸热从施灸点开始循经脉路线向远部传导,可直达病所;④施灸部位局部不热或微热,而远部热;⑤施灸部位表面不热或微热,皮肤下深部组织甚至胸腹腔脏器感觉甚热;⑥产生其他非热感觉,施灸(悬灸)部位或远离施灸部位产生酸、胀、压、重、痛、麻、冷等非热感觉;⑦上述灸感传导之处,病症随之而缓解。但热敏化腧穴作为一种疾病的病理反应点,出现的部位与经穴定位不完全符合,与经穴定位的重合率约为48.76%,而且具有时变特性,随着时间变化,其部位和效应强度也发生变化。普查健康人群的结果显示,腧穴热敏化的出现率为5%~10%,而患者腧穴热敏化的出现率平均可达7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