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络循行线不仅具有低电阻特性,而且还具有发声和导声的特性。经络的发声特性是指以一定的机械力作用于隐形循经感传线(LPSC)上某一点,则通过该点的振动而发出的声音与非经络线的皮肤所发出的声音有显著的差别,主要表现为声量加大,声调变高,因此被命名为经络的高振动声。经络的导声性,则系指当压迫经络线上某一穴位后,该点可以发出一种特殊的声音,循着经络的路线而向两个方向传导。声波在人体内的传播路径、频率、速度都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1.高振动声特性
1980年,北京市中医院等研究机构 [91] 发现,以一个特制的叩击锤沿着大肠经、胃经、心包经、脾经、肺经等隐形循经感传线的垂直线,以均一的力量逐点叩击,则当叩击锤达到隐形循经感传线时,其声量突然加强,而声调亦发生显著变化。这种声量和声调的变化可以通过音传感器记录在记忆示波器或记录仪上,也可以用听诊器分辨出来。祝总骧等形容这是一种高亢洪亮的声音,并且有“发空”的感觉。用频谱分析仪可发现经脉线上的声音频谱成分较丰富。
经络线的高振动声特性显然决定于所叩击的组织的发声特性。这种声波发生后,几乎立即(在0.1秒内)到达传感器或听诊器,而且机械压迫并不能阻断之,这表明它是沿着人体一般结构以声速传导的。因此,经络的高振动声特性和低阻抗性一样,在体表的经络线下面必有其物质基础。
我国学者曾设计研发了经络高振声扩声系统及自动叩击器,以放大经络的高振动声信号,保证测试经络隐形循经感传线和高音线时叩击皮肤的频率、速度、力量一致和可调。
1985年以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祝总骧等 [92] 和声学研究所等单位协作,应用丹麦B.K.2033声频谱分析仪,将叩击皮肤后所发生的声信号通过声传感器输入存储后,先在荧光屏上再现叩击皮肤经脉线与非经脉线的时域图,以比较两种声信号在声量上的差别;再以声量-频谱图通过叠加,以比较两种声信号的频谱差别。结果再一次证明,在受到同等机械力量的激动后,经脉线所发出的声与非经脉皮肤相较,不仅在声量,而且在频谱上有明显的差别。经脉线确有发出特异声的声学特性。
1982年,谢君国等 [93] 证明了LPSC、低阻线(LIP)和高声线(PAP)三线在胃经的全程互相重合,与胃经经典线非常一致。
徐瑞民等 [94] 通过100例手厥阴心包经体表高振动声点测定发现,高声点88次,与LP SC符合87点,符合率为92%。
21世纪以后,辽宁中医药大学针灸电生理实验室的刘佳玉等 [95] 在大鼠身上也证实了经穴的这一特性。他们依据穴位处高导声状态的特性,应用声测经络技术,将声波波幅值较高点确定为大鼠经穴点。结果大鼠经穴皮肤声波波幅值较经穴旁对照点显著增大( P <0.05)。实验证明,动物经穴和人体经穴具有相同的生物物理学特性。
2.循经导声特性
20世纪80年代,辽宁中医学院王品山等 [96] 发现了经络的声发射现象。他们发现当用压诊头激发显性循经感传时,用声电传感器可以记录到与感传同步的声信号,属低频振动波,有脉冲型、蠕动型和混合型等类型。这种声信息的循经传导速度约为4.5cm/s,与受试者的主观感觉传导速度基本符合。如果探头放在邻近的经脉上,则这种声信息的接收率会大为降低,甚至不能收到。随后,王品山等又证明:①这种声信息的循经传导现象,不一定全在循经感传显著者身上存在,就是在不敏感的一般人身上,同样也存在;②声信息不仅可以在本经的穴位上,也可以在经脉线的非穴上检测出来,说明声信息的传导呈线性;③声信息的频谱主峰在30~40Hz。
1986年以来,孙平生等 [97] 进行了系统研究,确定了最适宜的压强及操作方法,并测试了声波循经的传导速度,结果发现循经声信息传导速度比声波在人体的一般组织中的传导慢得多,从而推测经络的特殊的导声特性有其特殊的物质基础。
继辽宁中医学院的工作之后,安徽中医学院的许冠荪 [98] 等以绵羊为实验动物,通过激发其足三里穴而沿胃经检测声发射信号,并与对照经穴和非经穴做比较,发现声发射技术循胃经检测有较明显的循经传播特征,具有可重复性、缓慢性和双向性。罗超应 [99] 也用类似的方法研究循经声信息传递,并在羊的脾经和胃经经脉线上发现了循经的声信息传导。
孙平生等
[100]
运用同样方法,对大肠经的商阳、手三里、曲池、臂
、迎香穴及其两侧旁开1.5cm的对照点进行检测。结果同样证实,声波输入经脉后有严格循经性、双向性和各穴位最佳输入频率的稳定性。
祝总骧等 [101] 应用叩诊和听诊器从低频振动音中辨别出隐形感传线,间接证实了声信号的循经传导特性。
辽宁中医药大学在以往声测经络研究的基础上,应用经络输声系统客观检测声波疏通经络的生物物理学特性,发现声波具有促进人体经脉声信息传导的特性,其特性的显现与刺激强度、激振器压力、输入经穴声波波形等因素有关。另外还发现声波还具有降低人体经脉电阻抗的特性,其特性的显现与刺激强度、电极压力等有关。此外,他们对手三阳经、手三阴经及足三阳经、足三阴经五输穴进行频谱分析,发现经脉声信息的传导具有循经性;手三阳经、手三阴经的特征性振动频率范围是24~33Hz,足三阳经、足三阴经的振动频率范围为21~33Hz;手三阳经的特征性振动频率大于手三阴经的特征性振动频率,足三阳经的特征性振动频率大于足三阴经的特征性振动频率。
此外,实验发现,输入经络的低频声在病痛区受阻,输入经络的声贯通病区后,疼痛消失,客观地显示了经络“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病理变化过程,所以声在经络的传导状态可以作为经络阻滞与否的客观指标。
3.循经声信息的性质及其传导基质的研究
为了弄清循经传导声信息的性质,有研究者将其与脑电、胃电、血管搏动波以及肌电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声信息与脑电、胃电和肌电各不相同,有其特异性。血管搏动波是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种声源,但加压阻断血流对循经声信息也没有明显的影响。有学者发现在完全没有肌电的情况下,声信息依然存在。即便二者同时出现,其间也无相关性,这说明循经声信息与体内已知的一些声源并无直接关系。
据报道,当动物死亡后立即进行检测,声信息的出现率即由58.8%下降到18.8%,说明声信息的存在与生命过程密切相关。
至于传导这种声信息的基质,目前尚不清楚。但有研究者做了系列实验研究,发现切断有关的外周神经、切断血管、环切皮肤对声信息的传导均无明显影响。只有当环切肌层以下的全部软组织后,切口远端的声信息才消失,提示有关的传导基质可能位于深部组织之中。
辽宁中医学院王品山等 [96] 研究发现,在尸体上检测不出声发射现象。他们相信,声发射现象说明随着循经感传的发生,外周组织的经络上出现了机械性的振荡,这种振荡可能是组织液与固体介质相互作用产生流动而发出的,尸体上没有这种流动,因此声发射现象自然也就消失了。该研究证明了循经感传确实有外周实质性的物质流动,而非纯粹的中枢生理兴奋。随后该校张丹阳 [102] 根据经脉高导声特性,将高导声点纵向连接成线,即为家兔膀胱经背部两条侧线,而各高导声点为其对应的穴位。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将家兔第二腰椎处皮肤横切,依次切断皮肤、浅筋膜、深筋膜,仍用相同方法检测经脉线上6个高导声点的声波毫幅值。结果发现经脉的特征性振动频率与肌肉筋膜结缔组织固有频率相近,声信号在经脉传导的物质基础可能与肌肉筋膜结缔组织相关,提示循经声波沿筋膜传导。
安徽中医学院许冠荪等 [98] 实验发现,激发绵羊足三里穴可影响胃电图,提示胃功能活动与胃经经穴间有内在联系。此外,穴位声发射信号的频率、振幅和波形均有别于胃电、肌电和脑电等生物电信号,说明其有特异性。其声源可能位于肌组织内部。
郭述金 [103] 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了循经低频声波对健康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经脉线皮肤微循环血流量的影响。发现经络输声后,皮肤微循环血流量的增加具有循经性。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经脉线上皮肤微循环血流量离心端明显低于近心端。他认为这一结果的产生可能是输声刺激穴位通过神经微循环途径对经络起调节作用的一种表现,说明中医经络客观存在,它与微循环系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