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经穴的形态结构特异性的研究已开展了几十年,其中研究最多的是经穴与神经的关系,且其主要的研究是从解剖学和组织学入手观察经穴和神经的关系。上海第一医科大学在尸体解剖中观察到324个经穴中有323个与周围神经有关(占99.6%),其中与浅层皮神经有关者304个(占93.8%),与深部神经有关者155个(占47.8%),与浅层皮神经和深部神经均有关者137个(占42.3%)。徐州医学院对全身所有经穴进行了全面研究,发现361个经穴中有205个(占56.8%)靠近神经干,其中靠近皮神经主干的有104个(占38.8%),靠近深部神经干的有122个(占33.8%)。上海中医药大学在对309个经穴的针刺解剖中观察到,直接刺中神经干者122个(占49.19%),针刺旁0.5cm内有神经干者157个(占50.81%) [1] 。
其他国内外研究者也对经穴进行了大量的穴位解剖学和组织学观察,均得到了类似的结论:经穴与周围神经的关系非常密切,大多数经穴位于神经干和神经分支的周围,大部分经穴位置有细小的神经分支经过,而非穴区的神经干支均较穴区分布少。现将1977年1月至2014年12月国内外经穴与神经相关性的研究选取部分简明扼要叙述如下。
胡佩孺等 [2] 以5具男性成年人尸体为标本,针刺穴位后,按层次解剖法观察了两侧手少阳三焦经7个主要穴位周围的浅筋膜内及深筋膜下的神经,并追溯了神经支的来源,主要穴位为经穴的井、荥、俞、原、经、合穴及络穴,即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支沟、天井7穴。其将距穴位中心点10mm以内的区域划为“穴区”,并将此穴区以1mm、5mm和10mm为半径划分出3个同心环,由内向外分别称为第一区、第二区和第三区。结果表明:在穴区内的神经,位于第一区内者23例(占32.86%),位于第二区内者26例(占37.1%),位于第三区内者21例(占30.0%)。手少阳三焦经主要穴位(70例)的神经支数:一穴一支者共33例,占47.14%;一穴二支者共28例,占40%;一穴三支者8例,占11.43%;一穴四支者1例,占1.43%。神经支在穴区内的走行,呈单干者27例(占38.57%),呈丛状者38例(占54.29%),呈网状者5例(占7.14%),除液门、中渚二穴的神经支皆为一穴一支且为单干外,其余各穴主要呈丛状和网状。神经支在穴区内分布的位置,液门和中渚多出现在第一区,并且比较集中,其余各穴多出现在第二区或第三区的桡侧或尺侧,多偏于尺侧,据此在行针用提插法时,偏向穴中心两侧,特别是尺侧,则刺中神经的概率会提高,从而加速得气。穴位的神经来源,主要来自尺神经分支和桡神经分支。在阳池有桡、尺两个神经干的分支互相联系,并与臂内侧皮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邻接,成为本经不同神经来源的连接点。穴区具体神经分布如下:
(1)关冲:10例主要为尺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分布,其中有4例尚有尺神经指背神经二重神经分布。
(2)液门:除1例为尺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分布外,其余皆为尺神经指背神经分布。
(3)中渚:10例皆有尺神经指背神经分布。
(4)阳池:10例中有7例为尺神经手背支分布,除1例为单一神经分布外,其余尚有桡神经浅支或前臂背侧皮神经二重神经分布,或有桡神经浅支和前臂外侧皮神经三重神经分布。另外,其中3例除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分布外,尚分别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前臂背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二重神经分布。
(5)外关:10例皆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分布,其中2例尚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分布,4例尚有前臂外侧皮神经二重神经分布,其余4例尚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和前臂外侧皮神经三重神经分布。深神经为桡神经的骨间背侧神经分布。
(6)支沟:10例皆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分布,其中2例单独为前臂背侧皮神经分布,5例尚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分布,1例尚有前臂外侧皮神经二重神经分布,2例尚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和前臂外侧皮神经三重神经分布。深神经为桡神经的骨间背侧神经分布。
(7)天井:有3例单独为臂内侧皮神经分布,1例单独为臂背侧皮神经分布,另有2例为前臂内侧皮神经和前臂背侧皮神经分布,1例为臂内侧皮神经和臂背侧皮神经分布,1例为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二重神经分布,另有1例为臂内侧皮神经、臂背侧皮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三重神经分布,最后1例则为臂内侧皮神经、臂背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和前臂背侧皮神经四重神经分布。
胡佩孺等 [3] 亦用同样的方法观察了手阳明大肠经的8个穴,共80例,结果发现:在穴区内的神经,位于第一区内者39例(占48.75%),位于第二区内者35例(占43.75%),位于第三区内者6例(占7.5%),这表明在穴区内100%有神经出现;其神经支数一穴一支者共56例(占70.0%),一穴二支者共21例(占26.25%),一穴三支者3例(占3.75%)。神经支在穴区内的走行,主要以单干的形式分布,商阳有5例、合谷有2例、三间和阳溪各有1例呈丛状分布,而商阳还有5例呈网状分布。本经8个穴位的神经来源较广泛,主要来自桡神经,个别尚有来自尺神经、肌皮神经和腋神经的分支,本经主要在桡神经分支区域内循行,具体情况如下:
(1)商阳:穴区内的浅神经分布于第一区内者6例,分布于第二区内者4例。神经支数:一穴一支者5例,一穴二支者5例,共15支,这些神经支除5支分布于第一区外,其余多分布于第二区内的桡侧和尺侧。神经走行:呈丛状或网状者各5例。神经来源:有5例来自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有4例并有桡神经第3指背神经二重神经分布,另外1例并有尺神经指背总神经二重神经分布。
(2)二间:穴区内的浅神经分布于第一区内者8例,分布于第二区内者2例。神经支数:皆为一穴一支,共10支。这些神经支除2支分布于第二区的尺侧外,其余皆在第一区的中心部位。神经走行:皆为单干。神经来源:有9例来自桡神经的第3指背神经,有1例来自尺神经的指背神经。
(3)三间:穴区内的浅神经分布于第一区内者5例,分布于第二区内者4例,分布于第三区内者1例。神经支数:一穴一支者9例,一穴三支者1例,共12支,其分布除3支在第三区近端靠尺侧外,5支在第一区,4支在第二区尺侧。神经走行:除1例有3支呈丛状外,其余皆为单干走行。神经来源:9例来自桡神经的第3指背神经,另1例则来自桡神经浅支、尺神经的指背神经和前臂外侧皮神经,为三重神经分布。
(4)合谷:穴区内的浅神经分布于第一区内者4例,分布于第二区内者5例,分布于第三区内者1例。神经支数:一穴一支者1例,一穴二支者8例,一穴三支者1例,共20支,其中除5支分布于第一区外,其余多分布于第二区尺、桡两侧,而在第三区近端有3支、桡侧有1支。神经走行:除2例呈网状外,余者皆为单干。神经来源:有8例来自桡神经的指背总神经,其中双支者7例,一支者1例,有1例并有桡神经的前臂背侧皮神经二重神经分布,另有1例并有桡神经浅支、尺神经指背神经和前臂外侧皮神经三重神经分布。
(5)阳溪:穴区内的浅神经分布于第一区内者4例,分布于第二区内者4例,分布于第三区内者2例。神经支数:一穴一支者8例,一穴二支者1例,一穴三支者1例,共13支,其中第二区内的神经支多分布在桡、尺两侧,而桡侧的出现率较尺侧高,另有3支分布在第三区内的桡侧,1支分布在尺侧。神经走行:除1例呈丛状外,其余皆为单干。神经来源:有9例源自桡神经浅支,其中8例为一支,1例为二支,另外1例并有尺神经指背神经和前臂外侧皮神经三重神经分布。
(6)手三里:穴区内的浅神经分布于第一区内者4例,分布于第二区内者5例,分布于第三区内者1例。神经支数:一穴一支者8例,一穴二支者2例,共12支,这些神经支多分布在第一区内和第二区的桡、尺两侧,只1例分布在第三区尺侧。神经走行:皆为单干。神经来源:10例皆来自桡神经的前臂背侧皮神经,只不过其中有2例为二支分布。在穴区内的深筋膜深部,10例皆有桡神经的深支通过。
(7)曲池:穴区内的浅神经分布于第一区内者3例,分布于第二区内者6例,分布于第三区内者1例。神经支数:一穴一支者9例,一穴二支者1例,共11支,除第一区内3支,第三区尺侧1支、近端1支外,其余皆在第二区桡、尺两侧。神经走行:皆为单干。神经来源:9例来自桡神经的前臂背侧皮神经,1例并有臂背侧皮神经二重神经分布。在穴区的深筋膜深部皆有桡神经的神经干通过。
(8)臂
:穴区内的浅神经分布于第一区及第二区内者各5例。神经支数:一穴一支者6例,一穴二支者4例,共14支,除个别在第二区和第三区桡侧、4例在第一区外,其余皆在第二区尺侧。神经走行:均为单干。神经来源:有6例来自臂外侧皮神经,有4例并有桡神经的臂背侧皮神经二重神经分布,在穴区内的深筋膜深部,均有桡神经干通过。
赵志远等 [4] 用胡佩孺相同的观察方法观察了手太阳小肠经的6个穴位,共60例,结果发现:在穴区内的神经,位于第一区内者33例(占55.0%),位于第二区内者21例(占35.0%),位于第三区内者6例(占10.0%)。其神经支数一穴一支者共50例(占83.3%),一穴二支者共10例(占16.7%)。神经支在穴区内的走行,呈单干走行者56例(占93.3%),其余4例呈网状走行(占6.7%)。本经6个穴位的神经主要来自尺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各穴位仍沿着属于同一脊髓节段神经的分支区域分布。具体结果如下:
(1)少泽:穴区内的浅神经,分布在第一区和第二区内者分别为2例和8例。神经支数:一穴一支者3例,一穴二支者7例,共17支。神经走行:除3例呈网状外,其余7例皆为单干,分布于第一区内者只有2支,其余皆分散在第二区内。神经来源:主要来自尺神经的指背神经和指掌侧固有神经,为二重神经分布,只有2例单独来自尺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1例单独来自尺神经的指背神经。
(2)前谷:穴区内的浅神经,分布在第一区和第二区内者分别为8例和2例。神经支数:一穴一支者8例,一穴二支者2例,共12支。神经走行:均为单干。神经支在穴区内主要分布于第一区内,只有3支分布于第二区桡、尺两侧,并有1支在第三区尺侧。神经来源:皆来自尺神经的指背神经,但有2例并有尺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二重神经分布。
(3)后溪:穴区浅筋膜内的浅神经分布于第一区和第二区内者分别为9例和1例。神经支数:皆为一穴一支,共10支。神经走行:均为单干。神经支在穴区内除1支位于第二区的远端外,其余皆位于第一区内。神经来源:全部来自尺神经的指背神经。
(4)腕骨:穴区浅筋膜内的浅神经分布于第一区和第二区内者分别为7例和3例。神经支数:一穴一支者9例,一穴二支者1例。神经走行:皆为单干。神经支在穴区内的分布多数位于第一区,只有3支位于第二区桡侧,3支位于第二区尺侧。神经来源:有3例来自尺神经的指背神经,有5例来自尺神经的指背总神经,有1例为上述二神经的二重分布,有1例来自尺神经手背支。
(5)阳谷:穴区浅筋膜内的浅神经分布于第一区、第二区和第三区内者分别为5例、3例和2例。神经支数:皆为一穴一支。神经走行:皆为单干。神经来源:全部来自尺神经的指背神经。
(6)小海:穴区浅筋膜内的浅神经分布在第一区、第二区和第三区内者分别为2例、4例和4例。神经支数:皆为一穴一支。神经走行:除1例呈网状外,其余9例皆为单干。神经在穴区较分散地存在于第一区、第二区和第三区内,其中在第二区内的2支偏于桡侧,其余多偏于尺侧,此穴在第三区的神经出现率较高,且多偏于尺侧或远端。神经来源:除1例来自臂内侧皮神经外,其余皆来自前臂内侧皮神经。在深筋膜的深部,10例皆有尺神经干通过,而且位置较浅,最浅者为0.5cm,最深者不超过0.8cm。
本经6个主要穴位的神经来源,主要来自尺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各穴位沿着属于同一脊髓节段神经的分支区域分布。
胡佩孺、赵志远对两侧手少阳三焦经7穴、手阳明大肠经8穴、手太阳小肠经6穴的研究表明:在穴区内100%有神经出现,穴区内的神经位于第一区内者95例(占45.23%),位于第二区内者82例(占39.05%),位于第三区内者33例(占15.71%)。穴区内的神经支数一穴一支者共139例(占66.19%),一穴二支者共59例(占28.10%),一穴三支者11例(占5.24%),一穴四支者1例(占0.48%);神经支在穴区内的走行,呈单干者149例(占70.95%),呈丛状者47例(占22.38%),呈网状者14例(占6.67%);两侧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各穴主要沿着某一神经分支分布。
徐象党等 [5] 沿针体做断面解剖观察手三里进针层次、深度及针体周围结构的形态特征,发现进针层次由浅至深依次为皮肤、皮下组织、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旋后肌。皮肤和皮下组织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分布,桡侧腕长、短伸肌内侧深面有桡神经浅支伴桡动脉下行。桡神经深支穿旋后肌腱弓在针体的上外侧或下内侧行向前臂背侧。针刺手三里1.52cm左右深度,可刺激带有桡神经深支和桡侧返动脉的分支的致密结缔组织,其研究结果证明针刺手三里在临床治疗上发挥疗效可能与桡神经深支和桡侧返动脉的分支的致密结缔组织密切相关。
崔怀瑞等 [6] 在100只成人手标本上解剖观测合谷局部,探讨合谷与尺神经深支的位置关系,结果发现:拇指呈伸位,直刺合谷进针时,针体经手背合谷处皮肤至拇收肌掌面的组织厚度是(2.38±0.34)cm,该厚度超过合谷处手背至手掌面皮肤组织厚度的一半。皮肤进针点与尺神经深支终末段穿拇收肌处的距离是(3.53±0.24)cm。尺神经深支终末段穿拇收肌横头与拇收肌斜头之间入拇收肌后间隙,并在此间隙内发出各分支,其中拇收肌横头支行向外下方,拇收肌斜头支行向前外上方,第一骨间背侧肌支水平向外下后方,拇短屈肌支水平向外。
许小琴等 [7] 通过对猕猴前肢太阴经五腧穴的局部解剖发现:穴位浅层即皮肤、皮下组织主要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的分支分布,深层有正中神经和桡神经分布。从整个前臂解剖来看,猕猴前肢太阴经五腧穴段与前臂外侧皮神经、桡动脉、桡静脉及其部分分支定向基本一致,即猕猴前肢太阴经五腧穴段的浅层经脉主要是由前臂外侧皮神经、桡动脉、桡静脉的分支组成的神经血管束来体现的。
刘克等 [8] 从研究支配大鼠足厥阴肝经下肢所属肌肉的运动神经元在脊髓前角的定位及它们的树突投射关系入手,证明了支配同一经络所属肌肉的运动神经元在脊髓前角形成特定的运动神经元柱,它们之间具有特异的相互投射及电生理特性,是构成循经感传的神经解剖学基础。
刘瑾等 [9] 通过对20只Wistar大鼠进行下关穴区局部解剖观察和HRP(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追踪大白鼠下关穴区的神经元投射,结果发现:分布于下关穴区的传入神经元位于三叉神经节和三叉神经中脑核,传出神经元位于三叉神经运动核和面神经核。
赵艳玲等 [10] 在国内外学者对胃肌电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腹注胆碱能M受体阻滞剂和交感神经节阻滞剂后发现其可明显减弱电针四白对胃肌电的增强效应,而腹注肾上腺素能神经阻滞剂后可出现胃运动增强效应,这表明四白的针刺效应与神经关系密切。
刘里远等 [11] 研究发现,切断大鼠皮肤中的交感物质分布线后,可显著阻断针刺足三里产生的针刺效应。
刘里远等 [12] 认为皮肤中存在传递针刺信号的通道,其实质是交感神经敏感线,针刺信号传递或循经感传发生在皮肤中,针刺后皮肤经线交感递质的释放及阻断与经络传导相关,皮肤中存在特异的儿茶酚胺细胞。
郑鸣等 [13] 在探讨研究经络的实质后认为,经络的循行径路位于皮下的软组织内,其物质基础主要与皮神经及其分支有关。
余安胜等 [14] 用体视显微镜(5~25倍)在新鲜成人标本、6~7个月胎儿标本上观察了三阴交的巨微结构,穴位组取以穴位为中心的周围1cm组织,对照组取穴位水平右侧旁开1.5cm组织,结果发现三阴交正位于一些大血管干或分支上,针刺穴位必刺中这些血管,ABS铸型观察发现三阴交穴区的血管分支较多,非穴区的细血管也较密集。具体结果如下:
层次巨微结构显示:穴区皮肤毛孔丰富,纹理清晰,无不同表现,皮下组织由脂肪和结缔组织构成,有一条腓肠外侧皮神经及其两条分支通过,在穴位点分为两支,向下走行于腓肠肌外侧头与小腿深筋膜之间,非穴区有一条小皮神经通过,胫骨前肌筋膜致密,由前上向外下走行,胫骨前肌附着于胫骨上外侧面,由腓总神经的分支——腓深神经发出一级4~5个小分支支配;穴位下方肌腹部1/3处,为腓深神经第三、四分支进入处,进入肌腹后又分为5~6个小分支;非穴区位于腓深神经第三分支进入肌腹处外1cm。肌腹内有两条神经分支,穿过肌腹的胫前动静脉,被一束膜包绕,前方为动脉,左右为静脉,均有2~4个分支进入肌腹部上1/4处,为胫神经第二或第三分支入口处,再各发出3~5个分支,形成血管神经丛束,伸入各肌纤维间隙内。非穴区正位于胫神经第三或第四分支进入胫后肌腹处外1cm。针刺三阴交会穿过胫后动脉、胫后静脉和胫神经束膜,偏内时会刺中胫神经,偏外时会刺中胫后动静脉;针刺非穴区会刺中腓骨或穿过胫骨后肌内侧,而不会刺中血管,针刺斜向内侧时可刺中胫后动静脉。
断面巨微结构显示:穴区皮下为脂肪、结缔组织,内有3条皮下神经,浅筋膜为一纤维薄膜,穿过胫骨前肌腹。非穴区有一条皮下神经通过,通过趾长伸肌肌腹。胫前动静脉由趾长伸肌、胫骨前后肌包绕,穴区针刺正穿过其间,提插捻转时可刺到胫前动静脉。非穴区针刺时通过胫前动静脉外侧。小腿骨间膜较浅深筋膜厚,为一坚韧的纤维膜。胫骨后肌内与胫骨相贴,外与腓骨相连,外侧与胫神经、胫后动静脉相依。针刺时直穿过胫后动脉、胫后静脉和胫神经束膜,偏内时可刺中胫神经,偏外时可刺中胫后动静脉,直刺可刺中比目鱼肌,内有2~4条血管和数条神经。
ABS血管铸型巨微结构显示:有一支小血管通过穴区,沿途分出众多的小血管,呈树杈样分支,分支相吻合交通,形成致密的毛细血管网,粗细不均的微血管互相交叉,构成多边套状毛细血管网。穴区边缘有数条平行主血管的微血管,呈波浪样走行,具有典型的肌肉内血管特征,浅深层血管则呈几条单独的铸型,无其他的分支和交通。非穴区可见3支小血管通过,依次发出多个分支,呈树干样分支,各分支又发出多个分支形成毛细血管网,相互交通,呈网样的血管分布状态,浅层和深层均有小血管的主干及其支干通过。
丁光宏等 [15] 通过对人体小腿胆经和胃经巨微解剖进行观察后发现,经线位置的骨间膜腓侧和胫侧的血管自上而下呈不均匀分布,在穴区毛细血管密集,且在穴位和经线上的毛细血管与经线成平行状排列。
刘芳等
[16]
以乳胶及墨汁灌注血管,用巨微解剖、图像分析等方法发现小腿骨间膜前面的动脉主干为胫前动脉。设定外踝尖至
横纹间距为16寸,则胫前动脉经小腿骨间隙上缘(相当于13寸处)穿出至小腿前区,并立即发出胫前返动脉。胫前动脉本干自骨间隙腓侧穿出,斜向其前面的中份,向下在7寸以下又逐渐偏向胫侧,最后贴于胫骨缘或胫骨表面行走。经仔细解剖胫前动脉到骨间膜的分支,发现胫前动脉除肌支、皮支外,沿途还向两侧发出骨膜骨间膜支。骨膜骨间膜支行向胫侧或腓侧,主要在骨间膜与骨膜交界处分出多个骨间膜支,再延续为骨膜支或肌骨膜支。腓侧骨间膜近腓骨缘处,即胆经穴位所在沿线的骨间膜支在7寸以上部位少有分支,2寸或3寸处则是来自腓动脉的血管支代替胫前动脉的分支;胫侧骨间膜近胫骨缘处,即胃经穴位所在沿线则在5寸以下少有分支,其余定标点附近均有血管支分布。其中,胆经沿线的3寸、4寸、5寸及7寸处分别与悬钟、阳辅、光明、外丘等穴相对应,出现率分别为60.0%、93.3%、66.7%及93.3%;胃经沿线的7寸、8寸、10寸及13寸处分别与下巨虚、条口、上巨虚、足三里等穴相对应,出现率分别为60.0%、86.7%、53.3%及40%。此外,胫侧11寸处与阑尾穴相对应,出现率为60.0%。在胆经的2寸、6寸(出现率为66.7%及93.3%)及胃经的5寸、6寸、9寸、12寸(出现率分别为46.7%、86.7%、73.3%和80.0%)的非穴区也都有较大比例的血管分布。可见,穴位处都有特定的骨间膜支分布,而血管支主要是按节段分布,因此,胫前动脉骨间膜支和高密度血管的分布具有节段性的特点,与穴位的分布似不完全一致。
丛兴忠等 [17] 用成人前臂骨间膜乳胶或墨汁动脉灌注的标本,观察心包经沿线动脉分布,实验结果表明前臂骨间膜前面的动脉来源于骨间前动脉(前面段及其吻合支),骨间前动脉向两侧发出节段性骨间膜骨膜支,骨间膜骨膜支向上、向下发出骨间膜支,并在跨越骨间膜、骨膜交界处后,发出骨膜支营养骨膜。桡侧骨间膜骨膜支呈节段性分布,按照同身寸的设定,将腕横纹到肘横纹的距离定为12寸,骨间膜骨膜支和骨间膜支的出现率有向上递减的趋势(8寸处骨间膜骨膜支例外),桡侧骨间膜骨膜支出现率,在同身寸定标点的2寸、3寸、4寸、5寸处,骨间膜支分布在以骨间膜骨膜支为中心的一定区域。同样,在内关、间使、郗门穴位定标点处(2寸、3寸、5寸处),骨间膜分支数常较6寸、7寸、8寸、9寸处多,提示血管的分布在穴位区有一定的密集性。
陈尔瑜
[18]
用乳胶或墨汁灌注等方法,经巨微解剖、光镜辅以图像分析测量,又以质子激发X线荧光发射技术(PIXE)测标本钙含量后发现,骨间膜外丘穴位处血管密集,以外踝尖到
横纹为16寸计,在胆经7寸附近常有一支直接或间接来自胫前动脉的骨膜骨间膜支,最后延续为到拇长伸肌的肌骨膜支,这个支的骨间膜支相对密集于(7.01±0.41)寸处,与胆经外丘穴位置相对应,其血管密度值为非穴区的3.27倍(31.12/9.52)。PIXE见外丘穴区钙含量平均为非穴区的6.80倍,穴区钙最高点的位置,平均在7寸之上4.75mm处,从而证明外丘穴的位置有特定动脉分支分布,其血管密度高,穴位处骨间膜上钙含量高且集中于7寸附近。
穆祥等 [19] 研究发现人体穴位的血流量极显著地高于相应对照点,穴位点的微血管具有同步舒缩的特点,刺激可提高微血管自律运动的振幅,增加穴区的血流速度,作者因而认为穴位实质是具有特异性舒缩频率的微循环单元。
田嘉禾等 [20] 利用放射性元素标记自体红细胞,然后进行穴位注射,并将其迁移线的形态、走行特点与相应部位大血管的走行加以比较,还利用断层技术将沿经迁移线和血管在空间分布的位置进行比较。实验结果发现,9/10的病例的沿经迁移线与相应部位肢体大血管中的一支(一般肢体血管都有2~3支)在形态上包括弯曲、弯折的形态与部位有很高的相似度。包括在从肢体进入躯干部位后,迁移线向身体中线方向的偏折,都与血池显像所显示的大血管的走行有相似之处。
陈泳宏等 [21] 采用光镜观察墨汁灌注固定后大鼠下肢骨间膜的血管分布,发现骨间膜腓骨侧的血管呈不均匀分布,有的区域血管分布较集中。光镜下可见腓骨侧小血管有多个细支,每一细支又分出许多分支,呈树枝状延伸至骨间膜的中部。类似的血管分布每一骨间膜有5~6处,这些区域的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其他区域。也可见血管从胫骨侧发出,但其分支极少。作者从实验角度验证了刘芳的研究结果。
楼新法等 [22] 通过层次解剖15具成人尸体,观察颅顶、颞区、躯干中央部、四肢末端穴位高密集区的形态结构后发现,在上述区域均可见厚实、连续的致密结缔组织结构,包括腱膜、增厚的深筋膜或两者的混合体,并有神经终末和伴行血管穿过上述结缔组织结构,分布于其表面。结论:穴位高密集区与含有血管、神经终末的结缔组织结构密切相关。具体结果如下:
颅顶可见帽状腱膜,借结缔组织小梁与皮肤紧密相连,将脂肪分隔成无数小格,计有督脉的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膀胱经的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却,胆经的天冲、浮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共19个穴位。
颞区可见颞筋膜,上附着于颞线,下附着于颧弓,计有胆经的上关、颔厌、悬颅、悬厘、曲鬓、率谷,三焦经的角孙、耳门、和
,共9个穴位。
胸腹壁前区在前正中线上可见胸大肌腱膜和腹白线,为两侧胸神经前支交界处;在锁骨中线之间,相当于两乳头之间或女性左右缺盆之间的宽度,上部可见锁胸筋膜以及穿过此筋膜的胸内外侧神经、胸肩峰动脉和头静脉,下部可见肋间外膜和胸小肌、前锯肌腱膜,并有呈节段性分布的第一至第六对肋间神经和肋间后动脉前皮支穿出;在腹前区中线两侧可见腹直肌鞘,有第七至第十二对胸神经前支及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穿出。计有任脉的曲骨、中极、关元、石门、气海、阴交、神阙、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阙、鸠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肾经的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腹通谷、幽门、步廊、神封、灵墟、神藏、
中、俞府,胃经的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共55个穴位。脊柱区后正中线上有项韧带、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中线两侧可见斜方肌腱膜、菱形肌、下后锯肌腱膜和项筋膜、胸腰筋膜。计有督脉的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膀胱经的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上
、次
、中
、下
、会阳、附分、魄户、膏肓、神堂、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共51个穴位。
上肢末端间使断面以下,腕前区可见增厚的深筋膜和屈肌支持带,其浅面可见前臂内、外侧皮神经和正中神经掌支,手掌面可见掌腱膜及正中神经、尺神经的皮支,在腕后区和手背面可见增厚的深筋膜和腕背侧韧带、手背腱膜。计有肺经的太渊、鱼际、少商,心包经的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心经的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少府、少冲,大肠经的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三焦经的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支沟,小肠经的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养老,共32个穴位。下肢末端在三阴交断面以下,可见增厚的深筋膜,伸肌上、下支持带,腓骨肌上、下支持带,足背筋膜和足底腱膜。计有胃经的解溪、冲阳、陷谷、内庭、厉兑,肝经的中封、太冲、行间、大敦,膀胱经的跗阳、昆仑、仆参、申脉、金门、京骨、束骨、足通谷、至阴,胆经的悬钟、丘墟、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脾经的三阴交、商丘、公孙、太白、大都、隐白,肾经的交信、复溜、太溪、大钟、水泉、照海、然谷、涌泉,共38个穴位。
沈雪勇等 [23] 在3具尸体上观察了胃经颈以下经穴与结缔组织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胃经颈以下37个穴位都与结缔组织结构相关,胃经37个穴位所涉及的结缔组织结构中与穴位最相关的是筋膜(22穴,占59.5%),其次是骨膜(8穴,占21.6%),第三是血管神经鞘膜(6穴,占16.2%),最后是关节囊(1穴,占2.7%)。这说明经络和穴位与结缔组织结构密切相关,结缔组织可能具有传输能量和信息的功能,在经络传导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党瑞山等 [24] 在3具成人尸体(2男1女)上留针于穴位局部后再解剖观察了手太阴肺经全部穴位区(即针尖到达处直径5mm范围内)与相关结缔组织结构的关系,并在1例成年男性活体肺经穴位上施针后,进行了X线、CT观察,结果发现:11个肺经穴位中,与骨膜相关者9个,与神经鞘膜和动脉壁相关者各1个,X线、CT观察也验证了尸体解剖的观察结果。
陶凯忠等 [25] 通过解剖、测量37例成人标本小腿前肌群在骨间膜和骨膜的起点范围,比较肌起点和穴位的关系,发现胆经和胃经在小腿的穴位均位于肌肉起点范围之内。
原林等 [26] 在成功建立数字人的基础上对人体筋膜结构进行分割、标记和三维重建,利用三维浏览软件对人体14条主要经络的361个穴位在重建的虚拟人体上逐个对比后发现,穴位区的组织结构分为5种类型:①真皮层致密结缔组织;②皮下疏松结缔组织;③肌间隔疏松结缔组织;④神经血管束疏松结缔组织;⑤器官门疏松结缔组织。
徐明海等 [27] 根据临床实践浅刺(半刺法)、深刺均可获得疗效的结果,通过蓝点定位法和临床切口组织的观察发现,得气点大多在腱膜、肌膜、筋膜、肌束膜、肌与肌腱交接处和骨膜上。
Langevin等 [28] 认为结缔组织是遍布周身的一个网络体系,而穴位大多分布于肌肉之间或肌肉和骨骼之间的结缔组织层,针刺穴位时,结缔组织的扭曲可引起相应的细胞和神经末梢的反应而产生针感。
1.经穴与淋巴系统
赵启超 [29] 通过观察童尸10例两侧的阴陵泉、足三里及单侧的昆仑、承山、委中、太谷、三阴交、血海、阳陵泉、风市、髀关等下肢穴位的浅淋巴管的配布,发现多数穴位有淋巴管通过或有淋巴管起自穴区,而且同一淋巴管往往通过2个或3个穴位区。足太阳膀胱经的昆仑、承山及委中穴多数有1~3条下肢后组的淋巴管通过,同一淋巴管常过上述3个或1个穴区。足太阴脾经的三阴交、阴陵泉及血海穴有1~5条前内侧组淋巴管通过,同一淋巴管常过其中的3个或2个穴区。在2例的髀关穴区及4例的足三里穴区可见到充色的淋巴管。
龚启华等
[30]
通过用碳素墨水在6~7个月的新鲜胎儿尸体的16例少商穴内注射来剖析手太阴肺经与淋巴管的关系,在墨水注入少商穴皮下并做按摩后进行解剖,可见一束皮下小淋巴管沿拇指桡侧行走,经第一掌骨外侧缘时集合成两条淋巴管:一条经掌侧至大多角骨之后到达腕部,另一条偏手背侧行走,到桡侧茎突后缘与前一条淋巴管在腕后汇合,然后沿桡骨向上经肱二头肌上行至腋淋巴结群。前一路与《灵枢》所述肺经“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
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的走行相符,后一路在掌腕处与“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的论述相符。
山田槛照等 [31] 综合探讨了循经感传现象与淋巴系统之间的关系,认为在经穴部给予针灸刺激时,可引起局部含P物质的神经末梢分泌P物质,P物质被毛细淋巴管吸收进入淋巴管,引起淋巴管发达平滑肌的节律性收缩运动。这种运动的信息传至大脑皮层即产生循经感传现象。与此同时,P物质经淋巴管进入淋巴结后,激活全身免疫系统,产生一系列针灸效应。
2.经穴与肥大细胞
1977年宋继美 [32] 首先提出了肥大细胞与经络现象有关的假说,该假说认为针刺使神经组织中较敏感的肥大细胞受到刺激或损伤,释放出活性物质,这些物质具有改变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细胞膜电位、扩张小血管、收缩平滑肌等作用,从而激发局部的经络感传现象。辽宁中医学院 [33] 报道:截肢标本各穴区的真皮内有大量的肥大细胞存在,呈弥散或成群分布,在小血管、小神经束或神经末梢处较多。穴区肥大细胞数量明显高于相应非穴区,且有统计学差异。
林继海等 [34] 亦观察到经穴深层肥大细胞密集成群、数量多,浅层单个存在、数量少;穴区深层肥大细胞数量明显高于非穴区,浅层无显著差异;穴区深层cGMP显色反应强,cAMP显色反应弱,非穴区差别不明显,从而说明穴区肥大细胞代谢旺盛。
在此基础上祝总骧等 [35] 用甲苯胺蓝染色法光镜观察并对比了人和大鼠循经低阻线或循经感传线下肥大细胞分布的特征,结果表明:肥大细胞的数目在皮肤各层中,于低阻线的全程显然较对照组为多。在人体,非经线肥大细胞数目为132.21±45.11,经线为189.08±58.47。在动物,非经线肥大细胞数目为588.88±23.20,低阻线为78.38±28.28。
邓云平等 [36] 观察到针刺大鼠穴位后,穴位浅筋膜肥大细胞数目明显增加,而经穴旁肥大细胞数目无明显差异,由此推测肥大细胞可能是经络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3.经穴与钙离子
沈雪勇 [23] 在7例小腿标本上进行PIXE扫描研究,结果显示:胃经下巨虚穴处的骨间膜上有钙元素富集现象。不同样品之间,下巨虚穴处的钙元素浓度不尽相同,但都比其相邻经线上的非穴区高4~5倍,说明下巨虚穴处有钙元素富集现象。
刘芳等 [37] 亦采用PIXE研究胃经沿线的钙含量,结果显示:小腿7寸以下骨间膜胃经(胫侧缘)沿线钙的相对含量有一条相对平稳的基数值线,而在各定标点(与血管观测的胃经沿线3寸、4寸、5寸、7寸位置相同)附近,有起落显著的钙峰值区。各定标点附近钙峰值与相邻基数值的比率较为恒定,平均为6.73。实验所测钙峰值点均距离定标点较近,与定标点的距离小于2mm者占50%,小于5mm者占75%。提示穴位区钙富集,其密集分布也呈节段性。
费伦等 [38] 发现穴位中存在一种“钙库”,而生物机体内的Ca 2+ 是一种重要的信使物质,它参与多种生理过程,存在于穴位深层处结缔组织结构之中,其含量高、分布面积大,而结缔组织结构中细胞极少,所以“钙库”不可能在细胞之中,也不在骨骼之中。这种“钙库”可能在特定的区域内起应急调节细胞外的Ca 2+ 浓度和贮存亚稳态结合钙的作用。
4.经穴与儿茶酚胺
刘里远等 [39] 通过改变针刺穴位两端经线上的施加因素后发现,拔除经线毛囊和切断经线皮肤都可以明显地阻断针刺效应,而向皮肤经线切口中滴加液体则能明显地改变再针刺效应。用高压液相色谱法检测发现,针刺可以使经线皮肤循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儿茶酚胺类物质,其含量明显高于没有针刺的经线。用放射自显影技术观察发现,儿茶酚胺类物质的分布有明显的纵形线性特征、集中团片状分布特征及与经络相关性。另外,针刺仍可使拔除毛囊的皮肤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但针刺效应却发生了相反的变化。结合α受体阻断剂可以局限地作用于经线上,阻断循经感传和针刺效应,作者提出针刺使经线皮肤释放儿茶酚胺物质及其同毛囊的相互作用是经络感传和针刺效应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经络的重要本质特征。
(张爱平 张嘉玲 张治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