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得气是针灸学特有的专业术语。关于得气的含义教科书中有多种版本:针刺产生的经气感应(五版教材);针刺后患者感到酸麻胀重或发生循经感传以及针者手下沉紧的感觉(六版教材);针刺腧穴部位产生的感应(七版教材)。按照目前教科书的观点,针感(针刺感觉)就是得气,分为两类:一类是患者对针刺的主观感觉和反应,如酸、麻、胀、重、凉、热,甚至循经感传(触电感、跳动感、气流感、水波感、不自主的肢体活动等);另一类是施针者感觉到和观察到的现象,如针下沉、紧、涩的感觉或腧穴周围肌肉跳动、松紧变化甚至循经感传等现象。
仔细研读中医古籍可以看出,得气概念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得气的概念源自《黄帝内经》,至元代以前古籍中得气的内容主要与针刺疗效相关,认为得气是针刺取效的必要前提,而不涉及针感。《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素问·离合真邪论》:“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第二阶段,元·窦汉卿始将得气与医者的针下感觉联系起来,其《标幽赋》曰:“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气之至也,若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似闲处幽堂之深邃。”第三阶段,近代医家提出针感的概念,认为针感就是得气,将得气与患者的主观感觉和医者的针下感觉联系起来,且特别强调患者的主观感觉。但也有研究表明:患者的感觉不一定可靠,且疗效不一定与患者的感觉有关。《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灵枢·四时气》:“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节就是神气游行出入之处。气穴就是针刺作用于穴位,出现气游行的酸、麻、胀的游走性感觉传导,这是出气反应的关键指标。《灵枢·行针》:“百姓之血气各不同形,针后或神动(肌肉沉紧收缩感)而气先针行,或气与针相逢,或针已出气独行,或数刺乃知……”这充分说明针刺时,每个人对针刺的反应不同。针灸所谓气穴出气的不同反应表明,针刺作用于腧穴经络产生的气的作用正是现代医学中神经系统的有关功能。
我们认为患者的感觉是其对针刺刺激的一种感知,即穴位刺激通过一般感觉传导通路上传至中枢,表现为对针刺刺激的生理性感知,这是第一阶段。上传至中枢的冲动同时激活相应的中枢神经系统对感知进行分析处理,反馈信号下传,影响靶器官而获效,这才为“得气”,我们称之为治疗性感知,此为第二阶段。在此阶段,下传的信号传至针刺穴位,引起周围组织的变化(如肌肉收缩等),医者通过针而感知,这就是医者的针下感。患者的感觉可能因人而异(如痛阈),有些患者无感觉(痛阈高或感觉障碍)而医者有感觉(称隐性得气)同样有效。第二阶段方为针刺取效的关键。
从现代医学来看,不论第一阶段(患者感知)还是第二阶段(医者感知)都是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全面参与、密切配合的结果。得气实际上是特定部位(腧穴)的刺激通过中枢(脑)整合后由中枢下达指令调整靶器官(病所),使之恢复正常功能的过程。其中产生疗效最核心的部位就是脑,而与之相伴的患者和医者的感知也依赖于大脑的功能。
针刺治神又称治神法,指在针刺过程中通过调整医、患精神心理及其意识状态,使针下得气、气至病所,进而提高针刺治病效果的方法。针刺治神是针灸治疗中极具特色的内容,古人对其极为重视。《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灵枢·官能》曰:“用针之要,勿忘其神。”同时古人对针刺过程中如何“治神”做了详尽的论述。
首先,针刺前医者要聚精会神,明察患者之神态,帮助其定神。《灵枢·终始》曰:“(医者和患者要)深居静处,占神往来,闭户塞牖,魂魄不散,专意一神,精气不分,毋闻人声,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针。”《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医者要)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灵枢·本神》曰:“是故用针者,察视患者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灵枢·终始》曰:“大惊大恐,必定其气,乃刺之。”《标幽赋》曰:“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金针梅花诗钞》曰:“病者之精神治,则思虑蠲,气血充,使之信针不移,信医不惑,则取穴必宏,事半而功倍也。”
其次,针刺之时当守神、制神、移神。《灵枢·九针十二原》曰:“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刺之无殆。”《灵枢·官能》曰:“补必用方……,必端以正,安以静,坚心无解。”《标幽赋》曰:“目无外视,手如握虎,心无内慕,如待贵人。”《素问·针解》曰:“必正其神者,欲瞻患者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灵枢·终始》曰:“浅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气至乃休。”
第三,针刺后要注意养神。《素问·刺法论》提出针刺后需“静神七日”“慎其大喜”“慎勿大怒”“勿大醉歌乐”“勿大悲伤也”。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患者的精神意识状态在整个针刺治疗过程中乃至治疗结束后都非常重要,其中最关键的是要心平气和、意念紧随针感。心平气和可以避免扰乱经气,帮助得气。意念紧随针感可以放大得气感,并促使经气运行(循经感传),最终达到“气至病所”、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这里的“神”实际上是指人的精神心理及其意识状态,是脑功能的具体表现。中医在长期临床实践中观察到调整人的精神心理及意识状态有助于提高针刺疗效,这表明脑一定参与了针刺疗效产生(得气)的全过程,并且在其中起主导作用。
纵观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医家从宏观上对现代神经系统的各主要方面均进行了一定的论述。尽管因为受两千年前科技水平及认识方法的制约,古代医家所记录的神经系统的解剖和功能很原始、很粗糙,但即便以现代神经学观点来看,也是基本正确的,已包括了现代神经解剖和功能的主要内容,可以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极高的水平。
中医经络系统包含了西医神经系统的内容,其不同之处在于认识的角度不同:西医是以解剖为基点,以“体”论“用”;中医则是从功能表现出发,以“用”定“体”。中国古代医家早已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系统观察到人体生命活动中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与周围神经系统)的作用表现及其与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整合,并以此为主要依据,运用古代朴素的认识论方法,构建了人体整个经络系统。经络运行全身之气、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功能实际上是神经系统功能的具体体现,其最高中枢就是“元神之府”——脑。
由于中医长期以来受正统经典理论“心主神明”的影响,忽略了脑的作用与地位,严重影响了中医理论的进步及临床疗效的提高。现在我们重新审视经络系统中脑的重要作用,恢复脑的本来面目与主导地位,这必将对中医特别是经络理论及其临床应用产生重大影响,并可能出现新的突破。
(张毅敏 唐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