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经主治规律、近治远治作用、根结标本理论都是研究经络(腧穴)纵向关系的理论。分经主治规律表明经穴能治疗本经循行所过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变,这种作用又称为纵向作用、循经作用。近治作用指腧穴都有治疗穴位所在部位及邻近部位组织、器官、脏腑病变的作用,即“腧穴所在,主治所在”,这是所有穴位的共同点。远治作用指经穴还能治疗本经循行所过的远隔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变,即“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这是经穴尤其是十二经肘膝以下腧穴的主治特点。根结是指十二经脉之气起始和归结的部位,元·窦汉卿《标幽赋》总结为“四根三结”:十二经脉都是以四肢井穴为根,合称“四根”;以头、胸、腹三部为结,合称“三结”。“四根三结”主要用来说明四肢穴位与头、胸、腹之间的主治规律。标本是指十二经脉之气集中和弥散的部位。经脉的本是经气集中的本源部位,在四肢下部。经脉的标是经气弥漫散布的部位,在头面胸背。
纵观这三个理论,其内涵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说明这样一个事实,即远离头身的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能治疗头面胸背的病变,也即远心端穴位能治疗近心端的病变。相信每个人在学习这些理论时都觉得非常牵强、难以理解:在中医理论中最重要的头面胸背(内脏)怎么在经络腧穴学说中成了“结”和“标”,而相对次要的四肢远端反而成了“根”和“本”了呢?哪怕是普通人也会觉得不可思议。运用前面总结出的结论,我们就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些理论现象了:与脏腑肢体相连的经络(包括其络脉、经别、经筋、皮部)通过脊神经(背俞穴)或十二对脑神经(头面五官咽喉部的腧穴)与脑脊髓神经中枢(督脉)发生联系,针刺等穴位刺激通过经络(神经),经脊神经或十二对脑神经上传于脑,在中枢特定部位进行信息处理后再通过经络下传反馈信号,以调整经络传导路线上的功能失常。经穴越远(四肢远端),其与大脑之间信号传递所经过的路线越长,其主治的路线范围也就越长,这就是远治作用;头面(脑神经)、胸背(脊神经)是四肢经穴与大脑之间信号传递的必经之路,故刺激四肢远端穴位能治疗头面胸背的病变就是必然的了。每个穴位的刺激信号经大脑整合后的反馈信号都能返回至受刺激穴位以调整功能失常,这就是近治作用。头面胸背的穴位接近脑神经和脊神经,与大脑之间信号传递的路线也短,故其作用以近治作用为主。由于受条件及认识的局限,古人只能按取类比象的方法,根据树根与树干枝叶的关系,将具有远端调节作用的四肢穴位命名为“根”和“本”,而将以局部调节作用为主的头面胸背穴位命名为“结”和“标”了。根结标本理论对针灸临床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如《标幽赋》所说:“更穷四根三结,依标本而刺无不痊。”
中国古代医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如此精细地观察、认识到神经通路现象实在是难能可贵,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经络的科学性。
分部主治规律指分布相邻但属不同经脉的穴位可相互协同,治疗其分布及相邻部位的病症,这种作用又称横向作用、分部作用。气街是经气通行的径路、四通八达之要冲,分为头、胸、腹、胫四气街。《灵枢·卫气》:“请言气街,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腧。”《灵枢·动输》:“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四街者,气之径路也。故络绝则径通,四末解则气从合,相输如环。”这段经文指出:十二经脉之阴阳经均在四肢末端相会合交接,总称经气之大络,所谓四街者,是气之通路,故络不通时气可行于四街的径路而相通会合。四街者,体内气之输转如环,故有四街。各气街是气之径路而无血,这与西医学对节段神经的认识基本一致。这里的“气”是指经络中运行的经气,实际上是经络中的各种信号传导与功能联系(含神经冲动的传递)。
《灵枢·卫气》:“头气有街,……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指出头气街位于头面部,其经气通于脑,头气街位置与现代神经解剖学中的十二对脑神经分布支配的位置基本一致,头气街与脑的联系正好反映了十二对脑神经与脑的关系。“胸气有街,……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腧。”指出胸气街位于胸膺部脏腑(膈以上脏腑),其经气通于背部腧穴。胸气街与胸部肋间神经的分布基本一致,胸气街与背(脊髓)的联系正好反映了肋间神经与脊髓上胸段的关系。“腹气有街,……气在腹者,止之背腧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指出腹气街位于腹部脏腑,其经气通于背腰部腧穴和脐旁冲脉。腹气街与腹部神经分布基本一致,腹气街与背(脊髓)的联系正好反映了腹部神经与脊髓下胸段及腰段的关系。“胫气有街,……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指出胫气街位于少腹气冲至下肢,其经气通于气冲(别名气街)。胫气街与下肢神经节段的分布基本一致,胫气街通过气冲与下背部(脊髓腰骶段)相连,反映了下肢神经与脊髓下段的关系。
临床上根据分部主治规律,相邻但属不同经脉的穴位可相互协同,治疗其分布部位及相邻部位的病症,如头、胸、腹、下肢病变分别取头气街、胸气街、腹气街、胫气街相应的穴位治疗;同时根据《灵枢·卫气》中各气街所止的部位,还可配合颈背部相应节段背俞穴治疗,如临床常用的前后配穴、俞募配穴。这反映了脑脊髓的节段性支配规律。
1.头面部经络左右交叉、维筋相交与椎体交叉支配
两千多年前,古人已观察到手阳明大肠经经脉和经筋、足少阳胆经经筋在头面部左右交叉的情况,《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灵枢·经筋》:“手阳明之筋……,上左角,络头,下右颔。”“足少阳之筋……,维筋急,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
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医林改错》也说:“人左半身经络上头面从右行,右半身经络上头面从左行,有左右交互之义。”这里的“维筋相交”“左右交互”,中医称为高位经脉交叉,与颅脑高级部位的神经交叉(椎体交叉)不谋而合。这表明在两千多年前中医已认识到神经系统“椎体交叉”的事实。
与此同时,古代医家还观察到脑病患者临床表现中所呈现的高位经脉交叉现象,如《灵枢·癫狂》记载:“癫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者,候之手阳明、太阳,左强者攻其右,右强者攻其左,血变而止。”说明古代医家通过对癫痫患者的观察,发现了癫痫患者高位经脉交叉所出现的左强右病或右强左病的现象,这与现代神经病理学的癫痫病变特征完全相同。
2.巨刺、缪刺与神经交叉支配
古代医家通过针刺治疗不断完善经脉的定义。《素问·缪刺论》曰:“夫邪客之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缪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奈何?其与巨刺何以别之?……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故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可以看出左病右取,或右病左取是巨刺和缪刺的共同特点,不同之处在于巨刺为刺经,缪刺为刺络。这两种刺法都是根据经络有左右交会,左注右、右注左的循行流注原理而采取的左病刺右、右病刺左,以疏通经络、治疗疾病的针刺方法。经络交叉是左病右取、右病左取的理论基础。在此我们不得不感叹:中国古代医家在两千多年前已经在临床治疗中运用了许多年后才被西方医学发现的中枢神经交叉支配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