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从循环来看
督脉的循行位置与脑脊髓中枢的位置基本一致。《难经·三十八难》云:“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下极之俞”指脊柱的下端,“风府”为脊髓和脑髓的分界(枕骨大孔),“脊里”指脊椎管中的脊髓,这句话表明督脉纵贯整条脊髓,并连通脑髓,这同现代解剖学对脊髓至大脑的中枢神经系统的认识基本一致。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曰:“督脉者又脑髓神经之所也。”
2.从功能来看
督脉的功能与脑脊髓中枢的功能基本一致。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督脉总督一身之阳”。这里的“督”为总督统帅之义,“阳”在此除了指阳经之外,主要指“人体各种功能活动”,表明督脉总督诸阳气上于脑,统帅指挥全身功能活动。督脉通过“起于下”和“起于上”而发挥上下行调控作用。一方面中医认为“督脉起于下”,《针灸大成》曰:“督脉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脑上巅,循额至鼻柱,属阳脉之海。”《医述》曰:“督者都也,属阳脉之海,是人阳脉之都纲也。”阳经与督脉交会,其经气经过针灸等的激发,可由督脉即脊髓上行性中枢神经进行“调虚实”,达到虚者补之、实则泻之的治疗目的而“处百病”,这就是“督脉起于下”之意,即通过现代神经生理学中的传入性神经纤维,发挥上行性调控作用。中医认为督脉起于下极之俞,符合现代生理学有关外周神经信号传递、上行至中枢神经发挥调控作用的理论。
另外,中医又认为督脉“起于头”,“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
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素问·骨空论》)。从上而下,这又与颅脑发出的神经纤维发挥下行性调控作用一致。此外中医文献中还有关于督脉“循额至鼻柱”“与太阳起于目内眦”“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的记载,表明督脉对全身的调节除了脊髓通路外还包括脑神经通路。说明古代中医学家在两千年前就已观察到督脉总督全身之阳,从下而上或从上而下进行“君主之决断”的整合功能,其与现代医学中的中枢调控机制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3.从督脉损伤来看
督脉损伤的表现及后果与脑脊髓损伤一致。两千多年前中医就观察到针刺伤督脉的症状表现与严重后果。《素问·刺要论》:“刺骨勿伤髓,髓伤则销铄
(小腿)酸,体解亦然不去矣。”意指刺脊柱骨上穴位,如损伤脊髓,会出现腿酸软无力的情况,有的如身体分解,不知强弱,不知温冷,不能维持站立功能,即脊髓横断性损伤所致之截瘫。《素问·刺禁论》:“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表明针刺伤及延脑生命中枢则立刻死亡。故督脉具有脑脊髓神经中枢的特点是无疑的。
4.从督脉主病来看
督脉病症表现与脑脊髓病变一致。《灵枢·经脉》:“(督脉之病)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素问·骨空论》:“督脉为病,脊强反折。”《难经·二十九难》:“督之为病,脊强而厥。”《脉经·平奇经八脉病》:“尺寸俱浮,直上直下,此为督脉。腰背强痛,不得俯仰,大人癫病,小人风痫疾。”这里的“脊强”和“脊强反折”(脑膜刺激征)、“厥”(昏迷)、“癫痫”和“风痫疾”(脑异常放电)、“头重,高摇之”(震颤麻痹)等均是脑脊髓中枢性病变的表现。
综上所述,督脉无论从循行、功能,还是损伤、病变来看,都与脑脊髓神经中枢基本一致,故督脉应该包含脑脊髓神经中枢。
1.从循环位置来看
《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经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
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其支者,从
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从现代神经解剖学看,脊神经是周围神经的重要组成部分,膀胱经作为除督脉之外、十二经中唯一直接入络脑的经脉,其背部第一侧线正好横跨31对脊神经,其穴位正好位于脊神经从椎间孔分出1.5寸靠近根部的位置。
2.从功能来看
中医学将背俞穴定义为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背部的穴位,体内脏腑通过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的腧穴(脊神经)接受督脉经气(脑脊髓)的支配,刺激这些背俞穴可调整相应脏腑经络的功能。这与现代神经解剖学的“脊神经-中枢神经”的关系不谋而合。这表明中医早已在临床实践中认识到脊神经是通过“脊髓-脑”途径对全身脏腑经络起支配作用。至此我们才能解释为什么在中医脏腑理论中并不十分重要的腑“膀胱”,其背俞穴能与全身脏腑经络功能相联系,且其经脉能成为十二经脉中唯一直接入络脑的经脉,而这用中医脏腑理论是无论如何也解释不了的。这也从另一角度证明膀胱经背线包含了脊神经的功能,膀胱经第一、二背线和夹脊穴在相同脊髓水平的穴位功效基本相同也可以验证这一点。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表明所有十二经均与头面有联系。这里空窍包括头面五官及咽喉。这些位置正好是十二对脑神经所支配的区域。在前面我们已经总结出,除带脉外全身所有经脉均循行至这些部位,且通过脑神经与脑发生联系。这正好解释了为什么针刺头面部穴位可治疗临近组织器官(五官、咽喉)的病症。这表明上行于头面五官咽喉的经穴与十二对脑神经支配的位置相应、功能相连。
从以上三部分论述可以看出,中医经络系统与西医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外周神经系统(脊神经、脑神经)的分布和功能基本一致。其不同之处在于角度不同:中医是从功能角度出发,西医则是以解剖为基点。在此我们可以勾画出中医经络联络、调节全身功能的路线图:“外络于肢节,内属于腑脏”的经络(包括其络脉、经别、经筋、皮部)通过脊神经(背俞穴)或十二对脑神经(头面五官咽喉部的腧穴)与脑脊髓神经中枢(督脉)发生联系,从而完成“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的功能。在此我们完全可以解释前面所论述的脑与脏腑、苗窍的关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