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上所述,所有经脉都与脑有联系。经络与脑的联系途径我们可以从以下经文受到启发,《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记载:“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面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口而为味。”这里的空窍包括颅腔、面部五官及颈部咽喉。如前所述,中医早就认识到脑对五官的支配作用。结合现代神经解剖学知识,这些空窍正好是十二对脑神经所支配的区域。可以推断经络与脑联系的重要途径是直接入脑或通过脊神经、脑神经联络脑。据此,我们将经络与脑的联系途径分为四种:
(1)直通入脑:主要有督脉、足太阳膀胱经。
(2)通过脊联络脑:主要有督脉、脾经、肾经(夹脊)、带脉、阳维脉及手足三阳经(交会穴)。
(3)通过面部五官目(系)、鼻、耳、舌联络脑:主要包括手足三阳经、督脉、阳跷脉、阳维脉及部分阴经。
(4)通过颈部咽喉联络脑,主要包括手足三阴经、任脉、冲脉、阴维脉、阴跷脉。
每条经脉以上述一种或几种方式与脑发生联系,下面逐一论述。
1.手足三阳经
(1)手少阳三焦经。《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从耳后入耳中,……至目锐眦。”《灵枢·经筋》:“手少阳之筋,……入系舌本,……循耳前,属目外眦。”可见手少阳三焦经主要通过耳、舌本、目与脑联系。
(2)手阳明大肠经。《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其支者,从缺盆上颈,……上挟鼻孔。”“手阳明之别……入耳合于宗脉。”《灵枢·经别》:“手阳明之正……上循喉咙……”可见手阳明大肠经主要通过鼻、耳、喉咙与脑联系。
(3)手太阳小肠经。《灵枢·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从缺盆循颈……至目锐眦,却入耳中……抵鼻,至目内眦。”《灵枢·经筋》:“手太阳之筋,……入耳中……上属目外眦。”可见手太阳小肠经主要通过目、耳、鼻与脑联系。
(4)足少阳胆经。《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从耳后入耳中,至目锐眦后。”《灵枢·经别》:“足少阳之正……以上挟咽,……系目系,合少阳于外眦也。”可见足少阳胆经主要通过目、目系、耳、咽与脑联系。
(5)足阳明胃经。《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上耳前。”“足阳明之别……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灵枢·经别》:“足阳明之正,……上循咽……还系目系……”《灵枢·经筋》:“足阳明之筋,……阳明为目下纲……结于耳前。”可见足阳明胃经主要通过鼻、咽喉、目系、耳与脑联系。
(6)足太阳膀胱经。《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从巅至耳上角;……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挟脊……”《灵枢·经筋》:“足太阳之筋……结于舌本……结于鼻……为目上纲。”可见足太阳膀胱经除直接入脑外,还通过脊、目、鼻、舌与脑联系。
2.手足三阴经
(1)手太阴肺经。《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从肺系,横出腋下……”《灵枢·经别》:“手太阴之正……,循喉咙……”可见手太阴肺经主要通过喉咙与脑发生联系。
(2)手厥阴心包经。《灵枢·经别》:“手心主之正……,出循喉咙,出耳后……”可见手厥阴心包经主要通过喉咙、耳与脑发生联系。
(3)手少阴心经。《灵枢·经脉》:“心手少阴之脉,……,上挟咽,系目系。”“手少阴之别,……,系舌本,属目系。”《灵枢·经别》:“手少阴之正,……,上走喉咙,……合目内眦。”可见手少阴心经主要通过目、目系、舌本、咽喉与脑发生联系。
(4)足太阴脾经。《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挟咽,连舌本,散舌下。”《灵枢·经别》:“足太阴之正,……上结于咽,贯舌中。”《灵枢·经别》:“足太阴之筋,……其内者着于脊。”可见足太阴脾经主要通过脊、咽、舌本与脑相连。
(5)足厥阴肝经。《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可见足厥阴肝经主要通过目系、喉咙与脑相连。
(6)足少阴肾经。《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足少阴之别……外贯腰脊。”《灵枢·经别》:“足少阴之正……当十四椎出属带脉,直者系舌本。”《灵枢·经筋》:“足少阴之筋……循脊内挟膂。”可见足少阴肾经通过脊、喉咙、舌本与脑相连。
1.督脉
《素问·骨空论》:“督脉者……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入喉……上系两目之下中央。”《针灸大成》:“督脉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脑上巅,循额至鼻柱。”《灵枢·经脉》:“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可见督脉除了直接入脑之外,还通过脊、鼻、目与脑联系。
2.任脉
《素问·骨空论》:“任脉者……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可见任脉主要通过咽喉、目与脑联系。
3.阴
脉、阳跷脉
《灵枢·脉度》:“跷脉者,……上出人迎之前,入
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气并相还则为濡目。”“入
”指入鼻翼两旁,再经目内眦而抵脑。《灵枢·寒热病》:“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在项中两筋间,入脑乃别阴跷、阳跷,阴阳相交……交于目锐眦。”《难经·二十八难》:“阴跷脉者,……至咽喉……”可见阳跷脉通过目与脑联系,阴跷脉通过目、咽喉与脑联系。
4.阳维脉
《十四经发挥》:“阳维维于阳,其脉起于诸阳之会……其与督脉会,则在风府与哑门。”《奇经八脉考》:“阳维起于诸阳之会……循头入耳……”可见阳维脉主要通过交会督脉的风府与哑门而入脑,还通过耳联系脑。
5.阴维脉
《内经知要》:“阴维脉起于诸阴之交……,上胸膈挟咽……”可见阴维脉主要通过咽与脑联系。
6.冲脉
《灵枢·逆顺肥瘦》:“夫冲脉者,……出于颃颡……”可见冲脉主要通过咽喉、鼻与脑联系。
7.带脉
《灵枢·经别》:“足少阴之正……当十四椎出属带脉……”《难经·二十八难》:“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可见带脉虽然是全身唯一横行的经脉,但它也在十四椎处,通过脊与脑联系。
综上所述,所有经络均通过直通入脑、面部五官与颈部咽喉(脑神经)或脊旁(脊神经)与脑发生联系,至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中医有关脑与脏腑、苗窍的关系及古人所谓“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经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首为诸阳之会,百脉之窍,……百脉皆归于头”“头者,人神所注,气血精明,三百六十五络上归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