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一

广州市中医院张华医师寄来他的新作《癌症是可以控制的慢性病——张华教授治疗肿瘤30年临证笔谈》,请我为之作序。

按辈分张华是我的堂侄。张华于1975年高中毕业后做中医学徒两年,1978年恢复高考后考入医学院,是当时全县75届高中毕业生中唯一的大学生,据我所知当时考上大学的很少。

后来张华考研究生,听说上线几次都由于名额有限而没被录取。我曾修书建议张华报考我们研究所,但是张华回信婉言拒绝了,说是他从小就立志要做一名医生,并且在临床已经多年了,不愿意放弃临床转基础研究。他还说:“就算是考上了中国医学科学院的研究生,也会被认为是照顾关系‘走后门’、沾了叔叔的光才被录取的。”当时深感张华年少气盛、锋芒毕露有性格,我也就回信说我尊重你的选择。否则中国有可能会多了一位药理学家,少了一位中西医结合临床肿瘤专家。

张华在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到广州市中医院工作,期间我们也有通信,也曾经有过几次会面,张华给我的总体感觉是好学上进、书生气重。

张氏家族七修家谱,我被遴选入名人堂专页人物。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张华那一辈分,只选了张华一人作为名人堂代表人物。须知在厚如砖块的百年族谱中,每位男丁只有一个名字的位置。名人堂每一辈分最多精选两个名额,而当时的张华只不过是一位很普通的青年医师,同辈分有出息的大有人在。

族谱中的张华专页写道:“张华,笔名张骅,族名铨康……幼性聪明诚实,勤奋好学……中西并举……”足可见族人对张华人品的认可和所寄托的期望。

家族中从事医药行业工作的人不少,中医西医历代都有,其中不乏名医,可谓医学世家。但正统医学院毕业、从业西医多年又正统学中医的,恐怕只有张华一人。如今张华在家乡很有口碑,可以说得上是一方名医。

从本书中可以看出张华很注重与患者和家属的沟通,特别是对最基层平民患者关怀备至。我父亲是执业中医,也是中国早期“中”学“西”、并应用“中西结合”的名医。父亲当年在家乡悬壶济世,后开办平民医院,重点诊治中下阶层的贫穷患者。我真诚地希望家族的这一人文传统,能够在后辈中得到传承和发扬光大。

肿瘤已经成为危害广大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具有很大的优势。中医中药确实是一座丰富的宝藏,我也是穷终身精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人参、丹参和黄皮的药理和药物代谢规律,也取得了大量重要成果。

本书是一位治疗肿瘤的医生30年临床经验的笔记体著作,心思缜密,颇有新意。虽然我不是肿瘤专业的,但看过该书以后,认为对患者和患者家属有很多的帮助,对医疗同行也有一定的启迪。


2013年8月
张均田
中国药理学会 名誉理事长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原所长

张均田,神经药理学家。致力于药理学研究40余年,发表文章300余篇,编写著作20余部,在促智、抗衰老、抗脑缺血等领域取得的成果获国家和部级奖13项,培养了30多名博士生、博士后。对中药人参、丹参和黄皮的研究,取得了大量重要成果。在连任中国药学会理事长期间我国获得2006年第15届世界药理学大会的主办权。 elLsQOo5rZo5Wa3SAAVUhFfRkDfkSfyAoIBFfJBpmABykiKFHz7BVULduUYUDb9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