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浅议“三因”学说

中医学所谓病因,就是指破坏人体的阴阳平衡的因素。中医认为人体阴阳一旦失去平衡,便可致病。

中医的病因学说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北宋陈无择(陈言)在继承《黄帝内经》和《金匮要略》的基础上,提出了“医事之要,无出三因”的观点,将复杂的疾病分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种。其中内因是指伤于喜、怒、忧、思、悲、恐、惊;外因是指外受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不内外因包括虎、狼、毒虫、金疮外伤、饮食饥饱等。这就是著名的病因学说《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在中医学术史上影响重大。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曾评价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子去近千载,留书为我师。持向空宇读,不共俗工知。大药疑蛇捣,良方岂鬼遗。清天风露恶,何处不相资。”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在提出“三因”致病的同时,还认为各种致病因素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常常是相互错杂致病。他提醒人们在认识疾病、治疗疾病的时候,必须全面考虑,不能孤立地看待“三因”。

一般而言,病分内伤、外感。内伤病多由七情引起,七情乃是人之常性,先从脏腑郁发,后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外感病多为六淫引起,六淫为天之常气,先从经络流入,内含于脏腑,为外所因。而在临证时,七情引发的内伤病与六淫引起的外感病既可以单独出现,又可以兼杂出现、主次出现、急缓出现。因而,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上,就必须尽量做到有内伤病勿伤外感,平时注意慎避风、寒、暑、湿、燥、火之邪。若已感之,用药便须注意勿引动内伤。在“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下,掌握轻重分寸。例如:

李某,诊见形寒自汗,发热,头痛,项背强,咳嗽痰稀,舌白苔薄润,脉浮,胃脘隐隐作痛,时时欲呕。询知有胃脘痛(十二指肠溃疡)病史。法宜疏表兼以和胃,予桂枝汤加黄芩、半夏、黄连、枳壳、紫苏梗。3剂而安。

李某,男,成年,素体气虚,有怔忡失眠(心律不齐,偶发搏)之证,3天前感冒风寒,延医服药,反增头晕心悸。今诊见患者面色苍白,头晕,汗出涔涔,心悸不安,微恶风寒,咳嗽痰白,脉浮时代,舌红苔白。出前医之方,乃荆防败毒散加石膏、知母。考此证素体气阴亏虚、心气不足,疏风耗气之药本当慎用,又加石膏、知母,且剂量大,气阴受耗,安得不增头晕心悸?急当补益气阴,敛汗养心,以桂枝加龙骨牡蛎救逆汤合生脉散。2剂而安。

陈某,男,50岁。肺阴素亏,曾有咳嗽咯血(肺结核病史,抗结核治疗1年,胸片示病灶吸收,痰检阴性,已停药2年)之证。1周前恶寒发热,咳嗽又作,且咯血鲜红。今诊见患者体形消瘦,两颊潮红,咳嗽痰红,下午发热,舌绛无苔,微恶风寒,偶有鼻塞,脉浮细数。此燥热之邪,引动伏邪。予清燥救肺汤加旱莲草、白及。3剂诸症悉愈,嘱医院复查胸肺。

以上病例均系内伤外感混杂之证,且系外感引动内伤,说明当有外感疾病的时候,必须仔细考虑有无内伤病证,治疗用药时要时刻注意。

而于临证常见,内伤杂病固多因七情引起,然七情对于外感疾病之影响,也不可忽视。《黄帝内经》曰:“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冬不藏精,春必病温。”说明六淫之邪得以内侵致病,正气内虚乃其前提条件,倘若正气充足,卫外固密,则邪气难以内侵而疾病也就无从发生。然对“不藏精”的理解必须全面,吴鞠通就说:“不藏精,非专指房劳说,一切人事之能动摇其精者皆是。”这里就包括了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所引起的内脏气机紊乱,令机体之抵抗力下降而使邪气入侵。也就是说,人的情志、思维、情绪,诸如亢奋烦躁、思维剧烈,或者悲思忧虑、郁郁寡欢、寝食无序,都可以导致人的抗病能力下降。故吴鞠通辨伤寒温病病例时就提出“积怒内伤,又加外感”,把“内外兼并,淫情交错”作为致病原因一并提出。

一方面,与前面病例所提到的燥火之邪引发肺病伏邪而致咳嗽咯血不同,七情之邪也可牵动伏邪为患。同样是临床治愈的肺病,可因燥火之邪引发,也可因暴怒惊恐引发旧疾。而当一些外感疾病、大型传染病来临之时,抛开体质、环境等因素,心情条达、气定神闲的人染病的概率总要比那些暴躁亢奋或者忧心忡忡者低。故温病学家吴又可说:“或遇饥饱劳碌,忧思气怒,正气被伤,邪气始得涨溢。”

另一方面,七情对于六淫之邪所引起的外感疾病,无论是在病情的轻重,还是病程的长短上都有很大的影响。对于这一点,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是深有体会的。同样是外感疾病,如果患者信心十足,配合治疗,对疾病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乐观态度,则病情恢复快。在疾病的转化关头,有时患者的信心往往起着很大的作用。外感疾病治疗中,若是病人焦虑忧愁,精神紧张,则会导致病情加重,甚至酿成严重后果。因为情绪的剧烈波动可以引起病情的急剧变化,这在临床中是屡见不鲜的。

七情五志过极可以化火恣助邪热。柳宝诒说:“平时有气郁之病,则肝木不畅,络气郁滞,温邪窜入肝络,即有胸板胁刺、咳逆等症。邪郁不达,久而化火,即蒙冒厥阴而有昏痉之变。”惊恐思虑过度,造成内脏气机紊乱、耗损精血,则机体机能每况愈下,促使病情加重,病程延长。

对于六淫之邪所引起的外感疾病,若兼七情内伤出现淫情交错,会对外感疾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故在临证时,不仅对内伤疾病应重视七情因素,对外感疾病也应该注意患者的情志状况,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方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总体说来,中医以“三因”论病因,即使在现代医学看来,也可算无所缺遗了。

外因来自自然,内因来自自身,不内外因来自不测。自然因素、自然环境,风、寒、暑、湿、燥、火、饥饿贫瘠,绝大部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类能够做到的仅是慎避,但大多数情况下是避之不及。而古人所谓之虎狼虫兽、金疮刀刃等不内外因,有的已经失去意义,有的在急速发展,有的则以横祸的方式出现,比如大量的交通事故。

在目前,人类所能自我掌握、自我控制的,似乎就只有这七情致病“一因”了。因而,时时保持一个好的心态,不论在什么境况中,尽量做到作息有序、饮食有节、远离声色、不嗜骄奢、处变不惊、少欲少求、随顺自然、恬淡闲适、科学养生、乐知天命,便可减少疾病,保持身体健康。 Zj7NT8akCqx5YN2Ax/RS0+jn/WsQD5Xjd2gnY0/G54jO85v0ct7HZj4NBw+5PVG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