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十七、眩晕证与泽泻汤

眩晕乃临床上常见之病证。此证历代医籍论述甚多。《素问·至真要大论》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口问》谓“上气不足”;《灵枢·海论》谓“髓海不足”;《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谓“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丹溪心法·头眩》则偏主于痰,有“无痰不作眩”之论,提出治眩当以治痰为先。《景岳全书·眩晕》认为“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强调“无虚不作眩”,在治疗上当以治虚为主。

综观诸家学说,眩晕一证,大体上可分为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湿中阻几个类型。治疗当分不同证型而论。临证中,对于痰湿中阻型眩晕,大体以半夏白术天麻汤随症加减治之。然余长期以来,每以仲景《金匮要略》之泽泻汤为主方,或全方照用,或随症加减,每获良效。

泽泻汤出自仲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由泽泻、白术两味药物组成。原文为“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方中泽泻用量为白术之二倍半。《本草纲目》谓泽泻气平,味甘而淡,淡能渗泄,气味俱薄,所以利水而泄下。脾胃有湿热,则头重而目昏耳鸣。泽泻渗去其湿,则热亦随去,而土气得令,清气上行。天气明爽,故泽泻有养脏、益气力、治头眩、聪明耳目之功。另外,据现代药理学研究,泽泻含有大量钾盐,而“利水不伤阴”。从《金匮要略》原文可以清楚看出,该方症为“冒眩”,病因为“心下有支饮”,这明显与痰湿中阻型之眩晕证相符。余曾于1965年第10期《中医杂志》中发现《王文忠氏眩晕治验》一文,即以泽泻汤加牛膝治疗。遂师其法,辨证用之,果屡屡有效。举病例如下。

病例1:

林某,女,42岁,1978年3月21日诊。

昨夜凌晨眩晕顿作,视物昏花,时欲作呕,耳鸣心慌,几欲跌倒于地,其丈夫扶其卧于床上,今晨不能下地,请余出诊。

诊见患者侧卧于床,动则天旋地转,如处云雾中,闭眼不敢睁开,时有呕吐,饮食不纳。脉来濡滑,舌质胖淡,舌苔腻滑且厚。血压140/90 mmHg,心肺听诊偶见早搏,两肺少许湿啰音。体温正常。证属痰湿中阻,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而致晕冒。法宜化痰降浊。方选泽泻汤加味。

药用:泽泻25克,白术10克,牛膝10克。嘱服2剂,明天回话。

翌日,其丈夫前来回复,谓服药2剂之后,眩晕大减,呕止能进食,已能下地。嘱原方再服3剂。告愈。

病例2:

陈某,女,54岁,2012年3月15日初诊。

患者头晕时作时止,发则天旋地转,呕吐不休,不能下床,延续数天,曾以颈椎病数度住院,近来发病频繁。昨夜又作,今晨家人携来就诊。

诊见患者面色苍白,体形肥硕,头晕不能久坐,时时作呕,诉平时有胃病,时常泛酸干呕,气逆上冲,大便溏薄,食欲不振。诊脉细弱而缓,舌质淡胖,舌苔滑腻。血压100/70 mmHg。证为中虚气寒,水饮痰湿中阻,清阳不升,浊气不降,而致眩晕、呕吐。法宜燥湿化痰,健脾和胃。予泽泻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

药用:泽泻15克,白术10克,牛膝10克,天麻10克,半夏10克,茯苓10克,陈皮10克,代赭石20克(包煎),竹茹10克,生姜3片,甘草3克。嘱服3剂。

二诊:上方服后,头晕已减,呕吐止,可久坐,饮食知味,唯体位移动尚晕,脉舌如前。前方去竹茹加党参、柴胡。嘱再服5剂。

三诊:诸症悉消,唯久坐、久动尚觉稍晕,时有心悸,胃气时觉上逆,纳食香,大便软。脉细弱,舌质淡,舌苔薄白。此湿浊虽化,气机渐畅,然中气仍虚。方选归脾汤加减。

药用:党参20克,白术12克,黄芪25克,当归10克,茯苓15克,远志8克,酸枣仁10克(炒),龙眼肉10克,木香6克,砂仁7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天麻10克,乌药10克,甘草5克,川芎10克。嘱服10剂后继服香砂六君丸3个月。随访3年,眩晕未发。

痰湿中阻型眩晕,临证所见甚多,且女性居多。临证余用泽泻汤。诊断要点以脉舌为主,必舌偏胖淡,舌苔偏腻或滑方可应用。一般而言,此病多反复,且患者多中气虚衰,故若痰浊化,晕退呕止,则须补益脾胃,固护中气,以兹巩固。 cGWn2odd3t3NiT1zyc71CMkTS2iinCJ4fFuyQmwXTH25Za4xbCfervwpI+Ydz0q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