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八、《伤寒论》厥阴病方证浅解

伤寒厥阴病之证候特点为寒热错杂。

一般来说,伤寒病发展至厥阴,已成危重之势,厥阴经为三阴经之尽,其病多由他经传变而来,可由太阴与少阴传入,也可由三阳经内陷。因厥阴与少阳相表里,因而其与少阳经的关系最为密切。少阳里传,病邪易传厥阴;厥阴阳复,则邪可转出少阳。厥阴病在临床上主要有肝木横逆、犯胃乘脾的上热下寒证,邪正相争互胜的厥热胜复证,与阴阳逆乱不相顺接而致的四肢厥冷证。

在本篇中,围绕厥阴病的常见证还列举了厥证、下利、呕、哕等其他证候,这已经超出厥阴本病的范围,属于类证。但正是因其属于厥阴类证,故本篇依然在这些病的证候表现、病机分析、治疗方剂上做了详细的、指导性的描述。同时,对厥阴病的预后指出正气盛、阳气回则预后良好,若阳亡阴竭则预后不良的基本判断。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是厥阴病的提纲,也是阴阳各趋其极的上热下寒证的典型证候,其主方是乌梅丸。而厥阴病另一个最主要的证候是厥逆,这里主要包括蛔厥和血虚寒凝致厥,后证主方是当归四逆汤。

四逆汤

原文:“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提出了阳虚阴盛寒厥的证治。

原文:“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本条提出了误治伤阳而致厥冷的治法。

原文:“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提出了虚寒下利兼表的治则。

原文:“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提出了少阴阳虚阴盛证的辨治。

当归四逆汤

原文:“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本条提出了血虚寒凝致厥的证治。当归四逆汤是《伤寒论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中最重要的方剂之一。在本证之中,“手足厥寒”并非阳虚阴盛的寒厥,也非热邪郁遏的热厥,而是血虚感寒,寒邪凝滞,气血运行不畅,四肢失于温养所致,此方功在养血散寒,温通经脉。

虽然关于当归四逆汤,张仲景只提出了“手足厥寒,脉细欲绝”等脉证,但是后世医家多认为方证要点是血虚寒凝。从“脉细”推断,细为血少,成无己说:“手足厥寒者,阳气外虚不温四末,脉细欲绝者,阴血内弱,脉行不利。”由于血虚寒郁,不能荣于血脉,四肢失其温养,故现手足寒凉,为平时血虚,外感寒邪,气血为寒邪所遏,血流不畅所致。

当归四逆汤脉证与四逆汤脉证是有所不同的。前者血虚,故由当归、白芍补血虚,桂枝温经散寒与细辛合而除内外之寒,甘草、大枣益气健脾,助当归、白芍补血,又助桂枝、细辛通阳,通草疏通经脉而起到充阴血、除客寒、振阳气、通经脉之功。而后者则纯以大辛大热之干姜、附子配以甘温之甘草组成,功纯回阳救逆,与血分无涉。

根据当归四逆汤温经散寒、养血通脉的功能,后世医家除了治疗厥阴病证之外,在遇到血虚寒凝证时也大量使用此方并予以发挥,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如用于治疗头痛、腰痛、脱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冻伤、厥疝、休息痢、腰腹痉痛、腰脚拘急、手足寒、麻痹证、瘫痪等血虚寒凝者。妇人多血病,当归四逆汤在妇科上的应用也甚广泛,如妇人腰腹拘挛、经水不调、四肢酸痛、腰脚酸麻微肿这些血虚、血寒的证候,用此方都有良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我对此方的应用也颇具心得。此附两例病例。

病例1:

胡某,女,25岁,1997年10月23日诊。

患者为一产妇,5天前在某妇幼保健院足月顺产一男婴,产后母子均安。产后3天即全身出现风团,奇痒,在医院用多种抗过敏西药均无效。邀余往诊。

今诊见患者遍身布满红色风团,高出皮面,奇痒难忍,抓挠不停,烦躁不安近狂。询知自产后未食任何鱼腥蛋类、酒类等致敏食物。诊脉浮、迟而细,舌质淡白,舌苔薄腻,小腹痛,恶露未净。体温37.5℃。

此证为产后血虚寒凝,复感风邪。治当养血祛寒,散风止痒。方选当归四逆汤加味。

药用:当归10克,桂枝10克,细辛3克,干姜6克,通草6克,白芍10克,川芎8克,桃仁9克,红花4克,防风9克,大枣4枚,干地黄10克,甘草5克。嘱服3剂。

上方服1剂,痒止风团消。2剂收全功,其效如神。

病例2:

林某,男,62岁,1978年11月17日诊。

患者2周前晨起突觉右上肢无力,使用不便,逐渐发展至不能握物、执笔,吃饭拿筷不紧,时而掉落。遂住院检查,血压、血象、心脑血管无异,予营养神经药物、针灸治疗无效。

今诊见患者体质虚弱,行动迟缓,语声低微,面色苍白,四肢不温,恶寒,胃纳不佳,右上臂感觉迟钝,从指至肩,捏之不痛,握之不知,摸之冰凉,舌质淡白,舌苔薄润,舌体胖大,脉细而缓,两便正常,神志正常。查体体温正常,血压100/70 mmHg,心肺正常。

此证为血虚寒凝,血虚则四肢血行不利,寒凝则四肢冰凉恶寒,气血不能达于四肢,血不濡养四肢则致肌体痿软、不仁不用。治宜养血祛寒,通阳活络。方选当归四逆汤加味。

药用:当归15克,桂枝12克,细辛4克,白芍15克,干姜6克,大枣4枚,姜黄8克,川芎10克,甘草6克,通草7克。嘱服5剂。

二诊:上方服5剂后,右上肢感觉稍知,重捏知痛,四肢稍温,饮食有增,脉舌如前。上方加黄芪25克,鸡血藤15克,再服5剂。

三诊:右上肢感觉再佳,摸之即知,握物功能恢复,能自主高抬旋臂,精神佳,四肢有力,活动自如。嘱上方再服10剂。告愈。 lV0rVm5Vr+PtFKgAqG51V917JWgCOcNY49/hOkR7jM5Uw2bTp3k+JRgGuHCUIE4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