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六、“异病同治”临证经验

异病同治乃是中医学的一个治疗法则。对于这一法则,不能简单理解为不同的病釆用相同的治法来治疗。因为中医学之治病法则,并非着眼于病之异同,而是着眼于病机之区别。“异病”之可以“同治”,其关键在于辨证。

中医治病,不外乎理、法、方、药四个步骤。理明,可以立法;法立,方可选方用药。异病同治必须严格按照这四个步骤进行。这里姑且从著名的外科方剂——阳和汤说起。阳和汤是外科治疗阴疽证的著名方剂,出自清代王洪绪的《外科证治全生集》。方由熟地黄、鹿角胶、肉桂、炮姜、麻黄、白芥子、甘草组成。方具补血益精、助阳、宣通血脉、散寒祛痰之功,用于阳虚阴寒之证,犹如离照当空,阴霾自散,可化阴霾而使阳和。方证的主要病机是素体阳虚,阴寒内盛,但它所指的阳虚是指肾阳不足。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不能温煦五脏六腑、气血经脉。此方与另外一首外科名方仙方活命饮为外科治疗阴阳二证的主要方剂。

由于阳和汤的方证病机是(肾)阳虚,因此它除了能够治疗(肾)阳虚所致的一切外科阴证之外,对于具备(肾)阳虚这个基本病机的内科、妇科疾病如哮喘、水肿、痹证、久泻、寒厥、痛经等证,都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以下举数例病例以兹说明。

病例1:

陈某,男,60岁,1988年1月4日诊。

患者患支气管哮喘、肺气肿20余年,每遇劳、遇冷则喘剧,喘息咳嗽不能平卧。本次发作咳嗽喘息胸闷,气不得续,心悸。迭用中西药物均不得缓解。今诊见患者呼吸短促难续,每以深吸为快,张口抬肩,动则喘甚,四肢厥冷,面色青,唇微黑,言语低微,痰白清稀,舌淡苔白,脉沉细迟缓,腰酸溲多。此证为肾阳虚衰,下元不固,肾不能纳气,肺不能降气,水饮不化,上逆于肺而作喘。治宜温补肾阳。予阳和汤加味。

药用:熟地黄15克,鹿角胶15克,麻黄6克,老南桂3克,附子10克,干姜6克,苦杏仁10克,白芥子9克,法半夏10克,细辛4克,五味子6克,甘草6克。嘱服3剂。

上方服3剂后,患者即觉喘咳已明显减轻,原方再服5剂,喘平咳止,四肢转温,面色红润,胃纳精神俱佳。及后以此方酌加冬虫夏草、紫河车、山萸肉、山药等隔日1剂,调理月余,且嘱以后入冬前即先服药数剂。自此极少复发。

此方直补肾阳,温化水饮,俾其肾能纳气,则肺气降而咳喘止,在应用上确比单纯用小青龙汤更有效。

病例2:

连某,男,30岁,1998年3月12日诊。

患者水肿3年余,曾多次因肾炎、慢性肾炎住院,迭用中西药治疗,病情稍平稳。然体质虚弱,易感外邪,感冒后则病情有变,举凡中药补肾、益气固表,均未能巩固。今诊见畏寒肢冷,面色晦暗,倦怠无力,腰膝酸软,目胞及双下肢微肿,小便不利。脉两尺沉缓无力,舌质胖淡,舌苔白腻,化验尿蛋白(+++)。此证乃肾阳虚衰,不能运化水湿,致水肿反复,卫阳不固,故时常易感。予阳和汤加味。

药用:熟地黄20克,鹿角胶12克,麻黄5克,桂枝8克,附子10克,白芥子10克,细辛3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干姜6克,益母草30克,甘草5克。

上方服5剂,肿稍消,服至10剂,小便通畅,面目、下肢肿消,小便化验蛋白微量,四肢转温,外感不发。继服15剂,诸症皆愈,尿蛋白消失。后以此方加减,巩固月余。至今未曾复发。

病例3:

庄某,男,52岁,2001年3月13日诊。

患者关节疼痛5年,长期服用各种中西药,病情时轻时重,曾因类风湿性关节炎多次住院。今诊见关节疼痛剧烈,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寒痛增,手、膝关节肿胀,不能屈伸,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腰酸重,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弦紧,两尺沉弱。此证为风寒湿邪阻闭经络,而寒邪偏盛,且肾虚阳衰,两气相投,益增其剧。法宜温肾壮阳,祛寒逐湿,通络止痛。予阳和汤加味。

药用:熟地黄20克,鹿角胶15克,桂枝10克,附子10克,麻黄6克,细辛3克,白芥子10克,干姜6克,羌活10克,独活10克,黄芪20克,薏苡仁10克,防己10克,姜黄10克,豨莶草15克,甘草6克。

上方服5剂后,疼痛缓解,四肢温,关节略可屈伸,脉舌如前。原方再服10剂,诸症悉减,四肢有力,可以参加轻微劳动。后以此方随症加减治疗,病情缓解。全身状况良好。

病例4:

赵某,男,72岁,2012年5月3日诊。

患者小便不通数年,夜尿频数且不畅,曾因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炎住院治疗,并行前列腺肥大切除手术,不能根治,长期服用“保列治”等西药。近日病情加重,小便点滴不通,时须导尿解急。诊见患者神情怯弱,懒言倦怠,微有气喘,面色㿠白,腰膝酸软,四肢发冷,小腹膨隆,虽有尿意但不能排出,舌质淡,苔白,脉两尺沉细无力。

此证为老年肾阳衰微,命火不足,致三焦气化无权,肾不纳气,肺气逆不降而微喘,不能通调水道而小便癃闭,治以阳和汤加味。

药用:熟地黄25克,鹿角胶12克,附子10克,老南桂5克,麻黄6克,杏仁10克,白芥子10克,细辛3克,牛膝10克,干姜6克,泽泻10克,车前子10克,茯苓10克,甘草5克。

上方服3剂后,喘平、小便通,已无须导尿。再服10剂,小便畅利,诸症悉减。嘱停“保列治”等西药,原方加桃仁再服20剂。后常服金匮肾气丸,以资巩固。

病例5:

肖某,女,26岁,未婚,1978年3月5日诊。

患者15岁始月经初潮,时而不调,月经后期,色淡、质稀、量少,一般经行2天即净,每次经期经后均腹痛,呕吐,痛不能忍,痛甚昏厥。初以西药“去痛片”“颅痛定”可止,后需到医院肌肉注射“哌替啶”方能缓解。今次经前1周来诊,见形体瘦弱,面色少华,食少,倦怠乏力,头晕,腰膝酸楚,四肢及小腹发冷,带下清稀,舌质淡,脉沉细。此证系肾阳肾精亏虚,冲任失养,寒邪凝聚,客于胞中,即拟阳和汤,然又思及患者未婚,此大辛大热之药,犹有所虑,及至翻阅多家有关记载,遂用之。

药用:熟地黄20克,鹿角胶12克,肉桂8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川芎6克,麻黄3克,白芥子10克,干姜8克,甘草6克。

上方服5剂,经血始来,月经量增,色泽渐红,腹痛大减,已能忍受,经行3天即净。原方加白术20克,山药20克,嘱服20剂,停5天,月经又至,其色鲜红,量增,经行5天净,腹已不痛,诸症皆愈,体重增加,面色红润,精神佳。岁末结婚,翌年得子。

综上数例,病证不同,病因有异,然其肾阳虚衰之病机则一。故以同法同方治之,皆获显效,此即“异病同治”之临证表现。然须特别注意者,乃是病机相同此一关键。 u+3tscXCKFn4IvH8Jc/dOvNAQvBAizWTvd3v3aaCevdxsm+UdnRw9wRzlEOsugu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