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概述

水乃天德之象,万物之源。21世纪,广州市水利、供水、排水、治水工作全面展开。全市动员,投入千亿元,旷日持久,万众一心,锲而不舍,终见成效。碧水与蓝天交相辉映,水网与绿地有机相连。人在水边住,水在城中流,花在路旁开,鸟在林中鸣。千年古城,焕发生机。形成了“山、水、城、田、海”的生态格局和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环境。

(一)

广州市地处广东省中南部,接近珠江流域下游入海口。水系发达,河涌众多。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坐拥“云山珠水”的广州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水上之城。广州夏季长,霜期短,年平均气温为21.4~21.9℃。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1 768.8毫米,平均年水资源总量为79.79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628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2。全市水域面积7.44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0.05%,主要河流有北江、东江北干流及增江、流溪河、白坭河、珠江广州河段、市桥水道、沙湾水道等。全市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共有22条;河宽5米以上的河流有1 368条,总长5 597.36千米;河道密度达到0.75千米/平方千米。丰富的水资源对改善城市景观,维持城市生态环境的稳定起到突出作用。广州市有耕地面积8.15万公顷,林业用地面积25.29万公顷,主要分布在山地、盆谷地和平原之间。

广州是个深受台风风暴潮、洪涝灾害、旱灾、咸灾严重困扰的地区,几乎每年都要组织人力物力抢险救灾。受台风风暴潮、洪水侵袭的记载屡见于史书。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年)八月,“广州大风,不屋履舟”。宋开宝八年(975年)十月,“广州飓风起,一昼夜,雨水二丈余,海为之涨,飘失舟楫”。嘉靖十四年(1535年)五六月,广州肇庆、南雄、韶州大水,“田庐荡坏,水溢害稼”。民国四年(1915年)的乙卯大水灾,西北东三江洪水齐发,“傍河低处,水过瓦面,住宅倒塌六七成”。1994年6月,西江、北江特大洪水,花都赤坭、炭步两镇有近700公顷农田和鱼塘受浸,番禺多处出现管涌、滑坡、塌方、决堤,造成经济损失4.8亿元。2003年的台风“杜鹃”致2人死亡,6人受伤。2005年“碧利斯”热带风暴,造成增城4人死亡。2010年“5·7”特大暴雨引发次生衍生灾害致6人死亡。2013年“5·15”特大暴雨导致3人死亡。每年台风、暴雨来袭,都给广州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一定的损失。因此,防汛防旱防风工作,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市防汛防旱防风总指挥部,统一领导、指挥、组织、协调和督查全市三防工作。2014年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三防应急预案体系和市、区(县级市)、镇(街道)、社区(村庄)四级责任机制,组建1 000多人的应急抢险队伍,构筑较为完备的风雨风情监测系统、三防视频指挥系统及水务、水文、气象等部门数据共享系统。2015年新建118个中心城区主要河涌、湖泊、水库的水位、雨量图片遥测站。监测24个流域,适时收集雨情信息,提高了处理内涝突发事件的能力。广州市先后战胜了2002年“7·20”洪灾,2005年“05·6”特大洪灾,2010年“5·7”特大暴雨,2011年11月13日水浸,2013年“5·15”特大暴雨,2016年台风“妮妲”。

(二)

从凿井汲水到建自来水厂,从古代白云山引水到当代西江、北江、东江多水源供水格局,广州城市供水跨越了不同的历史阶段。据史料记载,水井是广州市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汉代南越王时期,越秀山“有古井。凿自佗时,深百尺,泉味甘冷”。南汉号玉龙泉,宋丁伯桂覆石开九窍,因名“九眼井”,古迹尚存。三国时期陆胤引蒲涧泉(甘溪)水到广州城北供居民饮用。宋代开始凿城濠,并将城内河渠系统地整治,命名为六脉渠,取中医“六脉畅通”之意。罗浮山道士邓守安用竹管从白云山引水入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广州兴建增步自来水厂,这是广东省最早的自来水厂。之后,自来水成为市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民国十七年(1928年),在杨基村新建东山水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广州先后建成白鹤洞、员村、黄埔、河南、东陂、江村、石溪、新塘、石门、西洲、南洲等自来水厂。2004年10月,南洲水厂竣工投产,供水能力100万立方米/日,水厂的净水工艺较先进,经常规处理后,还增设臭氧-生物活性炭滤池等深度处理工艺,水质优良,有5项指标达到欧盟水平。该厂的投产,有效地改善了广州中心城区南部地区长期缺水、缺压问题,满足了新建成的大学城的用水需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出于城市安全战略考虑,广州市迫切需要开辟新的干净而充沛的水源,而处在珠江下游的广州被东江、北江、西江环抱。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很多城市没有的。2008年之后,广州市政府先后作出重大决策,把西江、北江、东江的水引入广州。从此广州城市供水形成“三足鼎立”的水源格局。尤其是每日240万吨的西江水入穗后,全面置换广州西北部地区的水源,使江村、石门、西村等三家水厂的出厂水水质达到新的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惠及越秀、荔湾、白云及天河部分区域600多万居民,实现让市民从喝“放心水”到喝“优质水”的飞跃。北江引水工程取水规模100万立方米/日,全面解决花都地区供水水源水质问题。工程建成后预计2020年和2030年的年最大取水规模分别为1.59亿立方米和2.92亿立方米。广州市牛路水库备用水源工程,以供水为主,兼顾防洪、发电等综合利用。工程建成后可提高广州市中心城区供水应急保障能力,优化流溪河流域水资源配置,提高流溪河上游河段的防洪标准。2012年6月18日,广州市政府与河源市政府签订万绿湖直饮水工程合作协议,明确两市分工,河源市保证每年向广州市供水规模不少于2亿立方米。

(三)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约占全市污水量40%的工业污水及宾馆酒家污水直接排入江河。曾经引以为豪的母亲河珠江不再清澈,曾经滋润广州人的231条河涌,成为排水渠和臭水沟,面对江河污染、环境恶化,广州打响全民治水“战争”。

广州城市污水治理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初步提出在西村建厂治理污水。20世纪60年代,开始关注员村工业区的工业废水截流治理。20世纪70年代,正式筹建广州市第一座大型公共污水处理厂——大坦沙污水处理厂,到20世纪80年代末建成投入使用。1988年,经专家鉴定通过《广州市市区污水治理总体规划》,把全市的工业废水大户和主要生活污水源纳入污水治理范围,提出污水处理要遵循集中处理为主、分散处理为辅的原则,重点建设大型污水处理厂。2000年先后建成大坦沙二期、猎德一期和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全市污水处理能力为58万吨/日,是1991年的3.87倍。

迈入21世纪,广州污水处理的思路和方向没有大的改变。2003年在抓紧污水厂建设的同时,启动“青山绿地、蓝天碧水”工程,以水变清、岸变绿,恢复河涌自然特征为目标,编制实施河涌综合整治计划。2009年2月完成《广州市城市污水治理总体规划》修编。该规划基本覆盖全市,污水处理系统总服务面积为3 261.7平方千米。规划共分67个污水处理系统,72个污水处理厂,到2020年污水处理厂总规模1 035.1万立方米/日,总服务人口1 670万人。

为了实现这一宏伟计划,2008年11月,市政府成立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与13个治水责任主体签订“责任状”,融资351亿元,全面推进污水治理、河涌综合整治、调水补水、中心城区雨污分流和水浸街改造等五大工程。截至2010年6月30日,全市38家污水处理厂、75座污水泵站、1 140千米市政污水管网已基本完工。污水处理能力从228.6万吨/日提升到465.18万吨/日。全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从75.09%提升到85%。中心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近90%,在广东省位居前列。全市污泥90%进行无害化处理,采用水泥窑协同处理、堆肥干化和制生物营养土处理等工艺处理处置,仅10%采用填埋处置。

广州污水处理厂在全国多次获得殊荣。猎德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120万吨,日处理量居全国各大污水处理厂前列,连续两次被评为全国十佳污水处理厂。京溪地下净水厂,为全国首座规模达10万吨的全地埋式净水厂,中水回用可实现对沙河涌景观补水,多次被评为全国优秀污水处理厂。沥滘污水厂在20万吨规模用地上建成30万吨规模的污水处理系统,多次被评为全国优秀污水处理厂。西朗污水处理厂,具有较好的脱磷除氮功能,产生良好的环境效益,多次被评为全国优秀污水处理厂。

广州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经过10年建设,基本实现全市行政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全覆盖目标。截至2017年年底,1 136个行政村(社区)中已完成982个行政村(社区)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86.4%,累计建成站点2 297个,铺设城镇污水管网约2 559千米。

(四)

在污水处理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2006年广州治水出现重大转折,即从单纯的截污转为河涌综合整治。新的治水思路就是截污、补水、清淤、景观,从根本上恢复河涌生态。

广州北部河涌落差大,去水急,旱季干枯发臭,须靠水库调蓄补水;南部水系发达,但河涌换水能力弱,可以通过闸泵联合调控实现水体有序流动。2008年广州市启动调水补水工程共85项,通过取水、引水、蓄水、提水,使中心城区有关河涌水系达到水体循环及水系联通,提高河涌的自净能力。补充河涌生态用水,北部片区建成广和泵站,将珠江西航道江水引入白云湖,对石井河流域的河涌补水。西部片区,建成芳村和大坦沙闸泵自动化控制系统,对花地河及大坦沙地区的河涌补水。中部片区,建成长虹泵站,从珠江前航道取水,引水至长虹湖,对沙河涌、猎德涌、车陂涌补水;建成东濠涌泵站,取珠江前航道水至净水厂,净水后对东濠涌补水。南部片区,建成海珠区、荔湾区闸泵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对海珠区41条河涌、荔湾区54条河涌生态补水。

为了打造“花城、绿城、水城”的生态城市新品牌,2014年8月,广州市政府印发《广州市生态水城建设规划(2014—2020年)》和《广州市生态水城建设实施方案(2014—2016年)》,主要任务是建设生态调蓄湖工程、湿地工程和公共沙滩泳场工程。21世纪,广州陆续新建白云湖、花都湖和挂绿湖三大生态调蓄湖,新增水面136.60万平方米。另新建海珠湖、大学城中心湖、金山湖、知识城黄埔凤凰湖等一批中小型湖泊。完成海珠湿地二期、天河智慧城核心区东部湿地、花地湿地、黄埔长洲湿地、九龙湖湿地、增城湿地、花都湿地、番禺草河湿地和南沙滨海湿地二期共9个湿地工程建设,新增湿地面积10万平方千米。海珠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约1 100公顷,湿地率达54.8%。具有繁华都市与自然风光相融,以及湿地生态系统结构特殊等特色,是候鸟迁徙的主要通道,是广州地区第1个国家湿地公园,被评为广东“十大最美湿地”。花都湖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为240.6公顷,湿地率为70.3%,保留了自然湿地的原始风貌。

2000多年的历史沉淀,使广州城留下众多的水文化遗迹。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灵活变通的广州文化与《水经注》的“水德含合、变通在我”有内在联系。广州人崇尚“上善若水”“从善如流”“水为财”。近水、喜水、亲水、护水的文化自古至今在广州人的血脉中流淌。“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说的是古代广州城内象征人的血脉东西的6个水渠,最后都归入大海。白云湖西湖有一座清朝道光年间重修的滘心南堤水闸,闸边屹立着130年历史的滘心乡堤基宪示碑。如今白云湖建设成为广州市廉洁文化教育基地之一——崇廉园。2010年国内第一个城市水专题博物馆——东濠涌博物馆建成,展示了广州河涌历史文化和东濠涌的整治成果,受到时任总书记胡锦涛、现任总书记习近平等国家领导人的称赞。

(五)

广州水务信息化建设为市水务局供排水管理、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与水生态管理、水务工程运行管理、防汛防旱防风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信息化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宽,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应用实效逐渐显现。

在基础建设方面,构建感知体系、控制体系及水务信息网。一是感知体系。信息采取涵盖水雨情、墒情、咸情、取水户水量、供水、排水、城市内涝、工情等各类信息,初步建成广州市水务信息监测网络。信息传输,主要通过超短波、短信、GPRS(通用无线分组业务)、卫星和互联网等各类通信方式,适时监测水流量;视频监控,由水务系统的局直属单位及各区自行建设的视频监控点,合计699个,通过接入市公安局110治安及交通视频监控系统,适时查看全市共计1万多个监控点的图像,主要是水库大坝,即人工建筑物运行状态、堤防人工河道流势、河道采砂及治安防盗、城市内涝点的积水情况。二是控制体系,包括水利工程监控、供水设施监控、排水设施监控。三是水务信息网,主要承载公共服务信息。市水务数据中心已整合23个单位提供的数据资源共计6 536万余条,为水务系统多个单位提供支持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任务。在应用系统方面,构建业务和决策指挥两大系统。业务系统包括水利业务信息、供水业务信息、排水业务信息;决策指挥系统包括应急指挥、视频会商、政务管理、公共服务。市水务局通过门户网站提供政务信息、便民信息,同时设立供水热线、三防热线、服务监督热线、水事违法热线和广州河长App端、广州治水投诉微信端。

近20年广州水务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这是广州市委、市政府正确决策,水务工作者努力奋斗,广大市民大力支持的结果。如今广州江、河、湖相通,山、城、水相依,生态环境有了根本性好转。荔枝湾涌又恢复了昔日“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的自然景观;民国初期规划整齐的聚龙村古村落重现小桥流水、古树婆娑的岭南水乡风情和人文美景;东濠涌“亲水生态休闲走廊”,令人流连忘返;黄埔涌两岸勒杜鹃争奇斗艳;石井河鱼龟洄游。广州在碧水流淌的自然环境中散发出迷人的岭南文化韵味。许多人参加了这场史无前例的治水大战,涌现出一批劳动模范和“五一”奖章获得者。他们默默坚守供水、引水、治水第一线,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他们是西江引水工程攻坚克难、敢于创新的带头人王建平;创国内过江沉管最大管径记录的黄微;在勘察设计中多次解决技术难题,获国家设计银质奖的高振海;广东省节能减排考核优秀厂长黄华;勇夺全省管道维修工技能比赛第1名的周孝平;成功研制以电力为动力源的大型阀门移动式开关装置的郭应键;致力于学术前沿研究的著名学者、科技工作者余安仁、刘崇干。他们都是广州治水战役中的优秀人物和杰出代表,为广州水务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K33CCUbRUTh3n4zXYjVHWlBj/BCnZZYVsd5Jl0E+BfgYGWM3d8VVCTEIxvcPtLI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