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水资源特征

一、水资源量

广州市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 830.2毫米,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1 055.1毫米。水资源总量为79.79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78.81亿立方米,占全市水资源总量的98.8%;地下水资源量为14.87亿立方米,占全市水资源总量的18.6%;地表水量与地下水量的重复量为13.88亿立方米,占全市水资源总量的17.4%。过境水资源量1 860.24亿立方米,是本地水资源总量的23倍。

地表水资源量 地表水资源量指河流、湖泊等地表水体的动态水量,即天然河川径流量。按水资源分区划分,各区常年地表水资源量分别为:西北江三角洲广州为54.79亿立方米,北江大坑口以下广州为5.62亿立方米,东江三角洲广州为18.40亿立方米。按行政分区划分,各区常年地表水资源量分别为:中心区为9.96亿立方米,番禺区为4.37亿立方米,花都区为9.71亿立方米,南沙区为5.08亿立方米,黄埔区为4.90亿立方米,增城区为18.40亿立方米,从化区为26.38亿立方米(表2-13)。

2006—2017年广州市地表水资源量情况表

地下水资源量 地下水资源量指降水、地表水体(含河道、湖库、渠系和渠灌田间)入渗补给地下含水层的动态水量。从化区的地下水资源量最大,12年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4.69亿立方米,其次是增城区,12年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3.79亿立方米,中心城区、花都区接近,12年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分别为2.12亿立方米、2.10亿立方米(表2-14)。

2006—2017年广州市地下水资源量情况表

二、水资源质量

从2005年起,广州市水资源公报采用新的行政分区对全市水资源状况进行分析,使2005—2017年广州市各年度地表水质量情况较明晰。

(一)主要江河水质

2005—2006年,广州市河段全年除枯水期外,基本达到Ⅳ类水标准。流溪河的水质状况从上游到下游逐级变差,切分级的界限比较明显。白坭河由于河段水量不大,纳污能力有限,水质较差。

2007年,广州市河段水质全年比2006年略有改善,超标河段主要污染物与2006年一致。流溪河水质状况从上游到下游逐级变差,三角洲网河部分河段不定期出现超标现象,其中太平场站断面水质下降明显。

2008年,广州市全河段水质基本与2007年持平,超标河段主要污染物与2007年基本一致。增江在荔城以上河段水质基本达标,荔城以下河段主要受增城的排污影响,水质相对变差。西南涌除汛期以外,水质较差。

2009年,珠江广州河段水质属Ⅳ类,丰水期水质符合Ⅲ类,与2008年相同。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100%。流溪河从化温泉以上上游段和南沙凫洲水道水质优良,流溪河从化温泉至太平段、增江、西福河、东江北干流水质良好。花都白坭河水质显著好转。番禺沙湾水道21项指标平均浓度符合Ⅱ类或Ⅰ类标准。南沙蕉门水道、洪奇沥水道、小虎沥水道22项指标平均浓度符合或优于Ⅲ类标准。

2010年,全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有所好转,39个市控断面中,48.8%的断面水质优良,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100%。珠江广州河段全年全河段水质达到Ⅳ类标准,丰水期达到Ⅲ类标准。与2009年相比,全河段水质综合污染指数下降3.3%,水质有所好转。

2011年,在年降水量比2010年和常年减少,并缺少引水补水的情况下,珠江广州河段水质为Ⅳ类,与2010年相比,平均污染指数降低6.12%。

2012年,珠江广州河段水质保持Ⅳ类,水质平均污染指数同比下降14.0%。2012年东江北干流、沙湾水道、蕉门水道和洪奇沥水道水质符合或优于Ⅱ类标准,水质为优;流溪河从化段和市桥水道水质符合或优于Ⅲ类标准,水质为良。

2013年,广州全市主要江河水质总体良好,64.3%的省监测断面水质优良,省控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86.7%,未达标断面主要分布在珠江广州河段西航道和后航道。珠江广州河段年平均水质保持Ⅳ类,水质平均污染指数同比下降2.4%。东江北干流、增江、沙湾水道、蕉门水道、洪奇沥水道和流溪河从化段水质优良。流溪河白云段和白坭河水质较差。

2014年,广州全市主要江河水质总体良好,66.1%的省监测断面水质优良,省控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86.9%,未达标断面主要分布在珠江广州河段西航道和后航道。珠江广州河段年平均水质保持Ⅳ类。东江北干流、增江、沙湾水道、蕉门水道、洪奇沥水道和流溪河从化段水质优良。流溪河白云段和白坭河水质较差。

2015年,57.2%的省控监测断面水质优良,省控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82.1%,未达标断面主要分布在流溪河白云段、白坭河和珠江广州河段西航道。珠江广州河段年平均水质保持Ⅳ类。

广州市纳入《广东省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国控考核监测断面水质,珠江西航道劣V类—5,2016年优良率为70.0%,2017年下降为66.7%,无劣Ⅴ类水体。2016—2017年,流溪河从化段、增江、东江北干流、市桥水道、沙湾水道、蕉门水道、洪奇沥水道等主要江河水质优良,珠江广州河段后航道、狮子洋水质受轻度污染,珠江广州河段西航道受中度污染。

(二)饮用水源地水质

2005年广州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6.79%,2006年广州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较低,2007—2010年广州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逐年提高,分别为75.99%、80.96%、82.23%、89.63%。各个水源地具体情况为:南洲、西洲、新塘水厂水源地水质100%达标;流溪河、增江上游的水源地水质较好,且水量较充沛;珠江三角洲网河区的部分水源地,江村、西航道水源地水质较差,市区水源地在枯水期受强咸潮影响出现严重的水质性缺水。2010年9月,西江引水工程通水运行,珠江广州河段西航道、流溪河水源转变为西江水源,自此至2017年,广州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三)主要河涌水质

自2013年6月起,广州市发布50条主要河涌的水质监测信息。官涌、南派涌、龙湾涌、大沙河、蕉门河、笔岗涌、墩头涌、小海河、二龙河等9条河涌稳定达到功能区水质目标,石榴岗河、新河浦涌、东濠涌、花地河、市桥河、屏山河、荔湾涌、庙头涌、文涌、金洲涌等10条河涌部分时段达标,其余31条河涌均超标。

2014年每月定期发布水质监测信息的60条河涌中,19条河涌达到或优于Ⅴ类(其中17条达到功能区水质目标),2条河涌连续8个月均存在黑臭现象,属劣Ⅴ类—1至劣Ⅴ类—5的河涌数量分别为7条、15条、5条、2条和12条。

2015年7月至2016年,定期发布水质检测信息的53段重点整治河涌中,5段河涌达到或优于Ⅴ类水体;48段河涌属劣Ⅴ类水体;6段河涌连续6个月均存在黑臭现象,32段河涌偶尔出现黑臭现象;水质指标(WQI)位于0~50、51~100、101~200、201~300和300以上的河涌段分别有2段、6段、41段、3段和1段。

2017年每月发布水质检测信息的53段重点整治河涌(河段)中,7段河涌(河段)达到或优于Ⅴ类水体;46段河涌属劣Ⅴ类水体;水质指标(WQI)在100及以下、101~150、151~200和200以上的河涌分别有9条、36条、7条和1条。

(四)入海口水质

2005—2008年,广州市三大入海口——莲花山水道入海河口、蕉门水道入海河口和洪奇沥水道入海河口,水质为Ⅱ~Ⅳ类,汛期多为Ⅲ类标准,枯水期受污水排放影响与上游来水量减少影响,水质下降,多为Ⅳ类。2009年,莲花山水道水质一般为Ⅴ类,蕉门水道水质一般为Ⅳ类,洪奇沥水道水质一般可达到Ⅲ类。2010年莲花山水道入海河口水质为Ⅳ类,与2009年相比,水质综合污染指数下降15.6%。2011年全市3条主要入海河流水质除石油类为Ⅳ类外,其他20项指标均符合Ⅲ类标准。2012—2015年,莲花山水道入海河口水质除石油类为Ⅳ类外,其他20项指标均符合Ⅲ类标准,2016—2017年莲花山水道入海河口整体水质为Ⅳ类。2012—2017年,蕉门水道入海河口水质除在2013年为Ⅲ类、2015年为Ⅱ~Ⅲ类,其他年份达到Ⅱ类,均达到或优于功能区水质目标;洪奇沥水道入海河口水质则在2014、2015年为Ⅱ~Ⅲ类,其他年份达到Ⅱ类,均达到或优于功能区水质目标。 TJM4NZb7rtaoNUcf+EbtLqLMLorDqKmZ1X3vqdlEAPTMRcvVaO3gZ6HL8RzWGl6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