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气象水文

广州市毗邻南海,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温暖多雨、光热充足、温差较小、夏季长、霜期短(南部地区无霜期,北部地区霜期短)等气候特征。

一、降雨

广州市地处北回归线附近,属海洋性气候。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天气晴朗;夏季分别受印度洋吹来的西南季风和太平洋吹来的东南季风影响,高温湿润多雨。

据《广州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1—2020年)》显示,广州年平均降水日数为149.8天,2000年以来,暴雨日数以偏多为主。根据市区雨量站1908—2005年资料统计,实测最大年降雨量为2 865毫米(1920年),最小年降雨量为1 009毫米(1991年),比值为2.84;根据年降雨量差积曲线分析,年降雨量的丰枯循环期一般在20~30年。

由于天气系统的影响,本区暴雨有明显的前后汛期之分。每年4—6月份为前汛期,由于西风带天气系统的影响,平均可发生10次暴雨过程。受副热带高压北缘的雨带影响,前汛期降雨以锋面雨为主,频繁而剧烈,容易形成暴雨,虽然暴雨量级不大,但局地性较强,时程分配较集中,年最大暴雨强度往往发生在该时期内,降水量占全年总量的80.6%,其中又以5、6两月降雨量最为集中。7—9月份为后汛期,受热带天气系统的影响,降雨以台风雨为主,降雨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降雨总量大,时程分配较为均匀。

根据全市范围内37个雨量站1960—2005年资料统计,广州市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1 758毫米,其中南部的番禺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最低,为1 362毫米,最北部的从化市多年平均年降水量最高,为2 004毫米,由南向北呈递增趋势(表2-8)。

根据2006—2017年降雨量统计情况,从化区的降雨量最大,平均降雨量为2 047.4毫米,其次是增城区,平均降雨量为2 038.0毫米。降雨量较低的分别是番禺区和南沙区,平均降雨量分别为1 729.7毫米、1 645.8毫米(表2-9)。

2001—2005年广州市降雨量情况表

注:广州市行政区划于2005年下半年调整,2001—2005年降雨量统计按中心区(包含东山、荔湾、越秀、海珠、天河、芳村、白云和黄埔8区)、番禺区、花都区、增城市、从化市5个行政区进行统计。

2006—2017年广州市降雨量情况表

注:自2006年度起,广州市降雨量统计按中心区(包含越秀、荔湾、海珠、天河、白云和黄埔6区)、番禺区、花都区、南沙区、增城市(区)、从化市(区)进行统计。

二、气温

广州背山靠海,受陆地及海洋气候影响明显,大气较不稳定。作为沿海大都市,广州城市化程度高,热岛效应明显,城市温度较周边明显偏高,强对流天气发生频率也比较高。

广州市年平均气温为21.4~21.9℃,北部21.4℃,中部21.7℃,南部21.9℃。最热的7—8月,平均气温28.0~28.7℃,绝对最高气温38.7℃;最冷为1月(个别年份为2月),平均气温12.4~13.5℃,绝对最低气温为-2.6℃。每年1—7月平均气温逐渐上升。11月下旬至次年2月中旬可能出现霜冻(表2-10)。

2001—2017年广州市气温表

注:数据来源于广州市气象局。

三、台风

汛期,在西太平洋或南海生成的台风登陆广东省境内均对广州市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在珠江口附近沿海地区登陆的台风造成的灾害最大。影响广州的台风数量多、强度大,平均每年约为3个,有的年份高达7个,90%以上发生在6—10月。台风除自身带来的灾害外,还带来暴雨、风暴潮所形成的洪涝灾害。由于全球环境变化和“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台风、风暴潮灾害的影响日渐显著。

2001年7月6日,“尤特”台风在广东省东部海丰至惠东沿海地区登陆。登陆时最大风力达12级,加之又适逢天文大潮,致使珠江沿岸洪潮水位在浮标厂、黄埔、中大各站均出现历史最高水位。珠江口及粤东多个潮位站的最高潮位超过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值。东溪口、海门、港口、广州潮位站的最高潮位分别超历史纪录9厘米、57厘米、15厘米、18厘米。珠江口以东所有潮位站的最大增水均超过100厘米(表2-11)。

2001—2017年对广州市影响较大的台风名录表

四、径流

径流由降水形成,广州市多年平均当地径流深1 091.2毫米(78.81亿立方米)。径流年际变化不均匀,最大、最小年径流量的比值可达4~8;径流年内分配也不均匀,汛期(4—9月)径流量占年总量的80%~85%,最大径流量多出现在五六月份。从地区分布来看,径流深由南向北递增,变化范围为740~1 480.7毫米。

五、洪水

洪水由暴雨形成,广州市既受区域外的西江、北江洪水的影响,又受区域内珠江广州河段、流溪河等洪水的影响。

根据统计资料分析,北江洪水过程线多为单峰或双峰型,一次洪水历时平均为14天;西江洪水涨落相对缓慢,由于集水面积较大,洪水峰高、量大,其过程线多为多峰或肥胖形,一次洪水历时平均为36天;东江洪水涨落相对较快,一次洪水历时平均为11天;流溪河洪水涨落快,洪水过程线多呈峰形,一次洪水的历时平均为5天。

六、潮汐

广州市三角洲地区的河道属感潮河道,汛期既受来自流溪河、北江、西江洪水的影响及东江洪水的顶托,又受来自伶仃洋的潮汐作用,洪潮混杂,水流流态复杂。潮汐为不规则半日潮,年平均涨潮、落潮潮差均在2.0米以下,属弱潮河口。潮差年际变化不大,年内变化则较大。受人类活动、全球气候环境变化及海平面上升等因素的影响,年最高潮位极值有逐年抬高的趋势(表2-12)。

1953—2006年广州市各水道潮位站潮汐特征值统计表 qdsq7vk0h1FJyIPgco5cOIRunoGeovmRkd6ydshxPx9eBHJSUawskq2HlIHGUBe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