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海域面积不大,但自然资源丰富。广州港是内陆与海洋的交通门户,是世界著名海港。广州港出海航道是一条比较稳定的潮流冲刷槽,由内港航道和出海航道两部分组成。广州市是具有“山、城、田、海”特色的滨海大都市,滨海旅游资源丰富。广州海域为典型的咸淡水混合区,生态系统复杂多样,适合众多海洋生物产卵和仔稚鱼生长发育,是良好的栖息和繁殖场所,渔业资源较为丰富。伶仃洋进口浅滩既是重要的排洪纳潮通道,也是宝贵的滨海资源。
广州市的海洋生物资源包括叶绿素a、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游泳生物、红树林资源等。
2011年,广州海域叶绿素a含量较高,2012—2015年叶绿素a含量相对稳定。2011—2015年广州海域叶绿素a含量变化详见图1-13。
图1-13 2011—2015年广州海域叶绿素a含量变化
2015年3月、5月、8月、10月在广州海域布设了17个站位对广州海域叶绿素a的含量进行监测,广州海域叶绿素a含量为2.82~65.8微克/升,最大值出现在3月黄埔港监测站位海域。叶绿素a含量在广州海域大致呈内河口向外河口递减的分布格局。
广州海洋渔业水域浮游生物监测站位的叶绿素a平均浓度范围,2015年为10.6~20.6微克/升,2016年为3.1~13.8微克/升,2017年为4.35~13.60微克/升。2015—2017年广州海洋渔业水域浮游生物监测站位的叶绿素a含量变化详见图1-14。
图1-14 2015—2017年广州海洋渔业水域叶绿素a含量
浮游植物是海洋中的初级生产者和食物链中的基础环节,它的种类及数量大小影响整个食物链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水体生产力的大小。
2011—2015年,广州海域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的年均值变化范围为2.61~3.41,其中2011年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年均值为2.61,多样性指数等级为中;2012—2015年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相对稳定,多样性指数等级均为较好。
2015年3月、5月、8月、10月在广州海域布设了6个站位对广州海域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进行了监测,当年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83种,主要类群为硅藻和绿藻。各站位多样性指数年平均变化范围为2.89~3.83,蕉门南水道的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等级为中,其他监测站位的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等级为较好,2015年广州海域浮游植物监测结果详见表1-2。
2015年广州海域浮游植物监测结果
注:根据《滨海湿地生态监测技术规程》(HY/T 080—2005):多样性指数≥4,多样性指数等级为好;多样性指数为3~4,多样性指数等级为较好;多样性指数为2~3,多样性指数等级为中;多样性指数为1~2,多样性指数等级为较差;多样性指数≤1,多样性指数等级为差。
广州海洋渔业水域浮游生物监测站位的浮游植物平均密度范围,2015年为65.8×10 4 ~294×10 4 个细胞/升,多样性指数范围为2.89~3.83;2016年平均密度范围为38.7×10 4 ~61.2×10 4 个细胞/升,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3.10~3.52;2017年同样水域各监测站位浮游植物数量变化范围为51.4×10 4 ~120.3×10 4 个细胞/升,年均值为83.1×10 4 个细胞/升。各监测站位多样性指数均值变化范围为3.67~4.08,较2015年和2016年有所升高,各监测站位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等级均为较好。2015—2017年广州海洋渔业水域浮游生物监测站位的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变化详见图1-15。
图1-15 2015—2017年广州海洋渔业水域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变化
浮游动物是海洋食物网中的基本环节,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重要位置,又是海洋经济动物特别是中上层鱼类和一切幼鱼的饵料基础,一些浮游动物也是直接的渔业捕捞对象。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与环境因子(温度、盐度、海流、污染等)密切相关。浮游动物具有富集和传递污染物质的能力,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因此,浮游动物在海洋生态学研究和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位置。广州海域既受珠江冲淡水和广东近岸低盐水的影响,又受高温高盐的南海外海水的入侵,咸淡水交汇明显,水域环境条件复杂。浮游动物种类较多,群落结构较为复杂。根据浮游动物的生态习性及地理分布,珠江口区的浮游动物可划分为4个生态类群,即河口类群、近岸类群、广布外海类群和广温广盐类群。
根据2002—2003年珠江口10个航次的调查,共鉴定出浮游动物71种和阶段性浮游幼虫7个类群(共10个类型),其中甲壳动物占优势,共43种,占总种数的60.56%。在所有浮游动物中,桡足类37种,占总种数的52.11%;其次是水母类,有16种,占总种数的22.54%;毛颚类6种,被囊类4种,樱虾类3种,栉水母类、软体动物、枝角类、介形类和糠虾类各1种。
丰水期(4—9月)浮游动物种类数有49种,枯水期(10月至翌年3月)有68种。丰水期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为203毫克/米 3 ,枯水期为382毫克/米 3 。丰水期的优势种以河口半咸水种为主,主要是球型侧腕水母、中华异水蚤、刺尾纺锤水蚤、火腿伪镖水蚤、亚强次真哲水蚤、微刺哲水蚤、享生莹虾、百陶箭虫、肥胖箭虫、长尾类幼虫、短尾类蚤状幼虫、仔鱼等。枯水期的优势种除少量河口半咸水种外,还有近岸种和外海种,主要是刺尾纺锤水蚤、中华哲水蚤、精致真刺水蚤、火腿伪镖水蚤、驼背隆哲水蚤、小拟哲水蚤、亚强次真哲水蚤、日本毛虾、百陶箭虫、肥胖箭虫、长尾类幼虫、短尾类蚤状幼虫、蔓足类无节幼虫等。
2011—2015年,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的年均值变化范围为2.11~2.25,多样性指数等级均为中。
2015年3月、5月、8月、10月在广州海域布设6个站位对广州海域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进行了监测,当年共鉴定出浮游动物75种,主要类群为桡足类、轮虫类和枝角类。各站位多样性指数年平均变化范围为1.76~2.43,龙穴岛东的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等级为较差,其他监测站位的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等级为中,2015年广州海域浮游动物监测结果详见表1-3。
2015年广州海域浮游动物监测结果
注:根据《滨海湿地生态监测技术规程》(HY/T 080—2005):多样性指数≥4,多样性指数等级为好;多样性指数为3~4,多样性指数等级为较好;多样性指数为2~3,多样性指数等级为中;多样性指数为1~2,多样性指数等级为较差;多样性指数≤1,多样性指数等级为差。
2015年广州海洋渔业水域浮游生物监测站位的浮游动物平均密度范围为1.38×10 4 ~5.53×10 4 个/米 3 ,多样性指数范围为1.76~2.43;2016年广州海洋渔业水域浮游动物生物监测站位的浮游动物密度范围为2.92×10 4 ~13.6×10 4 个/米 3 ,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范围为2.46~3.26;2017年同样水域各监测站位浮游动物数量的变化范围为0.54×10 4 ~1.81×10 4 个/米 3 ,年均值为1.29×10 4 个/米 3 。2015年广州海洋渔业水域浮游生物监测站位的浮游动物平均密度范围为1.38×10 4 ~5.53×10 4 个/米 3 ,各监测站位多样性指数均值变化范围为2.17~2.75,各监测站位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等级均为中。2015—2017年广州海洋渔业水域浮游生物监测站位的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变化详见图1-16。
2016年对广州海域浮游生物监测,共鉴定出浮游动物71种和浮游幼虫9类,主要类群也为桡足类、轮虫类和枝角类。全年各监测站位多样性指数范围为1.27~3.68。8月,广州海域各监测站位浮游动物的平均数量为3.74×10 4 个/米 3 。
图1-16 2015—2017年广州海洋渔业水域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变化
海洋底栖生物是海洋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海洋生物食物链结构中的重要环节,对海洋生态系物质循环、能量流动有着积极作用。
1999—2000年在珠江口进行的2个航次调查所获底栖生物共28科32种。秋季有13科15种,其中:多毛类和软体动物都为5科6种,甲壳类2科2种,棘皮动物1科1种。春季有18科21种,其中:多毛类8科10种,软体动物3科4种,甲壳类3科3种,棘皮动物2科2种,肠腔动物和扁形动物都为1科1种。春季底栖动物的个体数量和生物量平均值分别为591.7个/米 2 和26.7克/米 2 ,均高于秋季的85.0个/米 2 和7.4克/米 2 。各主要类群底栖动物中,软体动物的栖息密度和生物量所占比重最大,秋季分别占到83.2%和78.6%,春季分别为65.2%和74.8%;其次为多毛类,秋季分别占到13.4%和14.6%,春季分别为30.9%和20.9%;其他的皆不足5%。秋、春季底栖动物的个体数量和生物量从大到小的空间分布依次为中东部海域、西部海域、虎门口附近及以北海域。
1997—1998年珠江口渔业资源调查共捕获游泳生物268种,其中:鱼类167种,头足类7种,虾姑类10种,虾类31种,蟹类53种。珠江口水域的鱼类主要是沿岸或河口性的小型鱼类,如棘头梅童鱼、皮氏叫姑鱼、银鲳、孔鲤虎鱼、红狼牙
虎鱼、触角沟
虎鱼、矛尾
虎鱼、拟矛尾
虎鱼、眶棘双边鱼、双线舌鳎、半滑舌鳎、凤鲚、勒氏短须石首鱼、丽叶鲹、前鳞骨鲻、龙头鱼、带鱼、短带鱼、小带鱼、鳓、黄鲫、日本鳀、康氏小公鱼、黄吻棱鳀、棕腹刺鲀、黄鳍东方鲀、火枪乌贼、杜氏枪乌贼等,它们构成珠江口鱼类组成的主体。经济鱼类绝大部分为沿岸性的底栖种类,其次为一些典型的河口区种类,如棘头梅童鱼、凤鲚、鳓等。
鱼类组成的季节变化明显,但底栖种类和中上层种类存在着时间上的差异。底栖种类的季节变化大致分为4月、5—8月、9—11月和12月至翌年3月等4个阶段,其相似性水平为61%,而中上层种类的季节变化则分为4—6月、7—8月、9—11月和12月至翌年3月等4个阶段,相似性水平达到62%。
根据广州市海洋渔业环境监测中心历年对广州市海洋渔业水域双拖渔船的监测,2004—2009年,双拖监测渔船渔获物的平均时产在150~230千克/小时范围内波动,详见图1-17。监测渔船2009年的平均时产比2008年有所上升,为175千克/小时。
图1-17 2004—2009年广州海洋渔业双拖作业平均时产
2010年广州市海洋渔业水域双拖监测渔船的平均时产与2009年相比,有微量上升;2011年平均时产比2010年有所减少。2012年广州市海洋渔业水域(莲花山)双拖监测渔船的平均时产比2011年有所减少,2013年平均时产比2012年多,达177.8千克/小时。2014年广州市海洋渔业水域的双拖监测渔船渔获物的平均时产为158.3千克/小时,比2013年有所减少。2015年,在广州珠江口(海域)及邻近海域双拖监测渔船渔获物平均时产为159.2千克/小时,比2014年略微增多。2016年由于在监测海域作业的渔船大幅增多,广州海洋渔业水域的双拖监测渔船渔获物的平均时产大幅下降,降到了近几年来的新低,平均时产仅为85.9千克/小时。2017年广州海洋双拖监测渔船渔获物的平均时产为135.7千克/小时,大幅回升。2008—2017年,双拖监测渔船渔获物的平均时产在85.9~177.8千克/小时范围内波动,详见图1-18。
图1-18 2008—2017年广州海洋双拖监测渔船平均时产年际变化
世界上的红树林分布于南、北纬32°之间的沿海地带,是热带、亚热带海滩的一种森林植被的统称。全世界红树林发现的有20科27属70种,中国红树林有16科20属31种。广东省红树林分布有13科18属25种,其中人工引进6种;广州市红树林亦有12科15属16种(其中人工引进5种),占广东省红树林种类的64%。
20世纪60—80年代,广州市海滩从黄埔港—大虎岛、伶仃岛左右海岸两侧都可以看到茂密的红树林,到2017年仅在南沙区坦头村有成片天然红树林幸存,面积共计3.03公顷,主要分布于虎门轮渡码头一带的海域,包括从码头至有荣修船厂的沿岸海域、马安涌海域的东侧及合成涌海域的两侧,其余天然林零星分布在万顷沙、龙穴岛、东排、南横涌、三姓涌、大角咀、沙仔沥、大虎岛等地。
广州市番禺区林业局、中国林科院热林所、广州市海洋与渔业局等从1998年开始在番禺区和南沙区引种红树林,先后在化龙镇和万顷沙镇等进行红树林试种;从2000年开始,对番禺和南沙区堤外的滩涂做全面调查,结合树种的生长习性,分别在黄阁、新垦、大岗、灵山、莲花山等镇的堤外符合条件的滩涂上进行红树林试种推广。截至2017年,广州市种植红树林面积约120公顷。
广州市红树林主要分布于南沙区的南沙湿地公园、蕉门河、大虎岛、坦头村和番禺区的石楼镇、化龙镇。截至2016年,广州市红树林总面积约5.09千米 2 ,其中南沙区3.40千米 2 、番禺区1.69千米 2 。广州市红树林主要分布特征见表1-4。
广州市红树林主要分布特征
2015年各区域的红树林生长状况良好,未受灾害影响。2016年1月,寒流天气导致南沙湿地公园无瓣海桑冻伤落叶,其他区域的红树林生长状况良好,未受灾害影响。
广州市的海洋港湾航道资源,包括沿海港口资源和海上航道资源。广州港濒临南海,毗邻港澳,交通十分便利。深水岸线资源优良,南沙、沙仔岛、龙穴岛、小虎岛等处可规划建设大型港口。
《广州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2006—2020年)》公布:广州市海洋港口航道资源优越,出海航道便畅,运输和集疏条件便利。广州港出海航道二期工程完工后,可满足5万吨级船舶乘潮通航。
广州港是华南地区内陆与海洋的交通门户,包括内港港区、黄埔港区、新沙港区和南沙港区。截至2005年底,拥有各类码头泊位617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51个),码头总长度46 553米。其中,生产用泊位455个,码头总长度36 301米,年通过能力1.09亿吨,集装箱292万标准箱,旅客883万人次,汽车505万辆;非生产用泊位162个,码头总长度10 252米。2005年,广州港有锚地88个,其中生产用锚地52个,最大锚泊能力30万吨,浮筒23个。
广州港国际海运达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并与国内100多个港口交往,既是华南地区最大的国际贸易港,又是珠江三角洲水网运输中心和水陆运输枢纽。
广州港航道分为出海航道和其他航道。广州港出海航道是一条比较稳定的潮流冲刷槽,航道便畅,运输和集疏条件便利。自珠江口桂山岛锚地至黄埔港区的航道由大濠水道、伶仃航道、川鼻航道、大虎航道、坭洲头航道、莲花山东航道、新沙航道7段水道组成,全长113.4千米,从桂山到南沙水深-13米,从南沙到墩头西基调头区航道水深-11.5米,底宽160米。
广州海域的其他航道包括黄埔航道、菠萝庙水道、小虎沥水道、大虎西水道、浮莲岗水道、莲花山西航道、龙穴南水道和凫洲水道等。
《广州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2006—2020年)》公布:广州市海沙资源储量相当丰富,丰富的海洋资源为加快广州市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保障和良好的产业基础条件。
广州市海域海沙资源储量相当丰富,除深槽区及入海河口交汇区浅滩以泥或沙泥为主外,其余浅滩区均存在沙粒粗细有异的海沙。
广州海域的海沙主要来自珠江口的虎门及蕉门等地,海沙颗粒细小、含泥量大,颜色多呈灰色至浅灰黑色,沙粒级配差,远景储量估计在20亿米 3 以上。
据1997年钻井探测,珠江口盆地发现了24个油田和含油气构造,石油地质储量近5亿吨,远景地质储量达50亿吨。珠江口盆地的原油是典型的陆相生成原油,具有低钒镍比(0.02%~0.33%)、低硫(0.02%~0.64%)等特征,多数原油为石蜡基、烷环基属高蜡原油,其含蜡量在16%以上。
天然气赋存于番禺沿海第四系淤泥贝壳沙层中,呈透镜状,似层状产出,依埋藏深度可分为三层。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占66.4%~89.1%)、二氧化碳(占9%),以及少量氦气。
广州市是具有“山城田海”特色的滨海大都市,滨海旅游资源丰富多彩。伶仃洋进口浅滩既是重要的排洪纳潮通道,也是宝贵的滨海旅游资源,为广州南沙新区及广东自贸区南沙片区的发展提供了潜在的空间。丰富的滨海旅游资源包括莲花山旅游区、横挡岛旅游区、龙穴岛旅游区、南沙天后宫旅游区、蒲州花园等。
莲花山旅游区位于珠江口狮子洋畔,总面积近2.67千米 2 ,由40多个山丘组成,东南与东莞相望,距广州市区30千米,距香港110千米,水陆交通便利。它是国内仅有的具有2 000多年历史的古采石场遗址,以“人工无意夺天工”的石景奇观闻名于世,集观光、考古、游览于一体,融粗犷与秀美、古代与现代于一炉的风景名胜区,堪称岭南一秀。莲花山旅游区每年6—8月举办盛大的莲花节,展出上百个品种,数千缸莲花,是广州地区旅游传统大节庆活动之一。
横挡岛旅游区位于珠江口虎门水道主航道两侧,岛分上下两横,砥柱中流,是狮子洋入口的咽喉。横挡岛是100多年前震惊中外鸦片战争的发生地,是民族英雄林则徐在此布下“铁索拦江”“金锁铜关”抵御英国侵略军入侵的战场。风云翻滚,时光飞逝,今日横挡岛已成为全国知名的旅游胜地。
龙穴岛位于珠江口,经焦门、虎门的珠江水从它的两侧注入大海,它西临万顷沙,向北可遥望番禺南沙,东面是虎门太平,南面是浩瀚的伶仃洋。小岛上有着3个绿树浓荫覆盖的只有几十米高的山头,其中两个并列在一起,另一个相隔几百米,凸起在岛的一端,名字叫作铜鼓山。石阶小径从水边环绕而上,路径不陡,无碍攀登。山径两侧,石崖陡峭,古树丛生,树下为萋萋杂草。当年还未与鸡抱沙、孖沙两个海岛相连的龙穴岛,全岛面积2.8千米 2 ,以海上旅游景观著称。相传是南海龙王所住的洞穴,明代是东莞八景之一,清代是新安(今深圳市)八景之一。古时候在龙穴岛的上空曾多次出现海市蜃楼的奇观。岛上有3个奇特景观:一是井奇,岛上有一古井,井水清甜,从未干涸,海水涨潮也不变咸;二是洞奇,岛上有很多海蚀洞穴,形状各异,冬暖夏凉;三是榕奇,岛上有棵古榕树,虽长在海边岩石缝隙里,常年经受风浪袭击,却始终绿叶茂盛、巍然屹立。龙穴岛的主要景点还有沙滩游泳场、龙宫门楼、铁索桥、观日亭、风浴亭、龙窝、穿云洞、摩托快艇游乐区等。
南沙天后宫旅游区坐落于南沙大角山东南麓,面对烟波浩渺的伶仃洋,1.5公顷的广场上矗立着美丽的巨型天后圣像。建筑集北京故宫的风格和南京中山陵的气势于一体,其规模是现今世界同类建筑之最。景区内有大角山炮台多座,与东莞的沙角炮台相守望。炮台内的弹痕残壁依稀可寻,已被列为重点保护文物。
百万葵园位于南沙区万顷沙十五涌,是以向日葵为主题的生态公园,规模达667公顷,为全国规模最大的葵花园。葵园共引进了欧洲、日本等20多个观赏性向日葵品种,并优选培育出一批适宜亚热带种植生长的品种。通过基因的导入,培育出红色、紫色等特殊颜色及具有浓郁香味的向日葵,且经过科学规划种植,使葵园保持100万朵葵花常年盛放。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生态旅游的偏爱,葵园已从单一葵花园发展成拥有世界各国名花的主题花城,有法国羽叶薰衣草、日本北海道薰衣草、欧洲树型玫瑰花、韩国孔雀花和中国芳香淡雅的茉莉花,让游客流连忘返。
蒲州花园位于南沙新城东南部,南靠大角山,北倚蒲洲山,东临宽阔的珠江水面,面积约23公顷。全园分东、西两大区,东区引轴线连通蒲洲、大角两山之景点,再现西方古典名园的风采,西区地形高低起伏,园道回环曲折,融合东方花园的精华,东、西两区以湖面自然过渡,浑然一体,主要景区有水石园、棕榈园、地花园、桃花园、阴生园、月季园、地毯花坛、台地园、水乡一条街(姑苏园)等。
大角山海滨公园位于南沙区大角山脚东侧,占地面积近80公顷,其中陆地面积60公顷、海域面积约20公顷。公园以自然之韵、文化之韵为设计理念。自然之韵主要体现在公园依角山、伴珠江、滨南海,浩瀚无涯、一碧万顷、海陆共生的自然生态魅力,是一种对自然、大海的拥抱和回归。文化之韵则主要体现在古今传承、中外交汇的广州历史文化魅力对人们的吸引,是对广州精神的追忆、升华和固化。整个公园分为文化园、海星沙、滨海、滨海湿地4个大的景区。公园种有乔木91种7 351株、灌木20种21 503株、地被14种25.07公顷、红树林植物10种1.17公顷。植物规划主要突出海滨公园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即典型的亚热带岭南滨海植物特色,主要体现在棕榈、红树林、落羽杉林、榕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