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海洋水文气候

珠江入海有八大口门,其中虎门、蕉门、洪奇门三口门在广州市境内(洪奇沥水道为南沙区与中山市的界河),横门在入海处与洪奇沥相汇。珠江口海岸线长522千米,20米以内浅海水域面积约4 000千米 2

一、海洋水文

广州市的海洋水文,包括水温、盐度、潮汐、波浪、潮流和余流、悬沙量等。

(一)水温

珠江口是典型的河口湾,夏季表层水温为27.81~30.09℃,底层水温为21.85~29.19℃;冬季表层水温为16.77~18.66℃,底层水温为16.64~18.71℃。洪水期,一般涨潮时水温较低,落潮时水温较高;枯水期,河口区外的表层水温比河口区高1℃左右。

2006年3月在上、下横档岛与龙穴岛之间海域的调查结果显示:涨潮期表层水温范围在18.7~20.2℃,平均值为19.1℃;底层水温范围在18.9~20.2℃,平均值为19.4℃;落潮期表层水温范围在18.8~19.8℃,平均值为19.2℃;底层水温范围在19.2~20.6℃,平均值为19.9℃。

水温的周日变化明显,呈双峰型。夏季涨潮时表层水温较低,落潮时表层水温较高,冬季则情况相反。

(二)盐度

珠江口海域盐度受大陆径流影响,形成低盐沿岸水域,洪水期和枯水期盐度变化明显。洪水期表层盐度最低,平均盐度分别为:虎门1.63‰、蕉门0.79‰、洪奇门0.54‰、横门0.15‰。枯水期盐度明显高于洪水期。

由于涨潮时盐度增高,落潮时盐度降低,故随着潮位涨落,海域盐度日变化过程相应出现两次高盐和两次低盐。

(三)潮汐

广州市海域潮汐调和常数约为1.15,珠江口潮汐类型属不正规半日潮。

潮位 洪水期和枯水期的潮位不同。在洪水期,大潮期间的涨潮最高潮位在南沙海域为1.14米、大虎岛海域为1.12米、横门海域为1.11米;落潮最低潮位在大虎岛为-1.47米,南沙和横门分别为-0.88米和-0.39米。在枯水期,大潮期间涨潮最高潮位在大虎岛为0.98米、南沙为0.93米、横门为0.87米;落潮最低潮位在大虎岛为-1.51米,南沙为-1.14米,横门为-0.77米。

潮差 潮汐属不规则半日潮。在珠江八大口门中,虎门潮汐作用最强,平均潮差1.63米,虎门口附近最大潮差可达3.54米,潮差自口门外往内逐渐增长,每日有高低潮两次。虎门以内涨潮流速一般为0.7~0.9米/秒,大潮时可达1.3米/秒;落潮流速一般为1.0~1.3米/秒,大潮时可达1.5米/秒。蕉门潮汐作用较虎门小,平均潮差1.36米,最大潮差2.18米。横门在伶仃洋东四口门中河口动力最强,平均潮差为1.09米,最大潮差为2.48米。

潮时 珠江三角洲网河区,落潮历时大于涨潮历时。各口门平均涨潮历时约5.5小时,到网河顶端递减为4.0~4.5小时;各口门平均落潮历时约7小时,沿河上溯,到网河顶部递增为9小时。

(四)波浪

广州市海域属小风区波浪。珠江口的波浪主要由热带气旋和季风引起。伶仃洋内以风浪为主,风浪年平均波高为0.2米,最大波高为1.2米,年平均周期为1.8秒。每年5—8月风浪以南或东南向为主,各级风浪向出现频率0~0.4米占74%、0.5~1.4米占26%。最多涌浪向以偏南为主。

(五)潮流和余流

潮流流速 珠江口海域的潮流为略带旋转的往复流。由于径流较丰,落潮时间比涨潮时间长,落潮流速较涨潮流速大。大虎岛海域的最大涨潮流流速,小潮期间的枯水期和洪水期分别为0.45米/秒和0.68米/秒,大潮期间的枯水期和洪水期分别为0.84米/秒与0.40米/秒。南沙海域的最大落潮流流速,小潮期间的枯水期和洪水期分别为0.46米/秒和0.65米/秒,大潮期间的枯水期和洪水期分别为0.78米/秒和0.88米/秒。

潮流量 在枯水期,小潮期间大虎岛最大流量,涨潮量为1.59×10 4 3 /秒,落潮量为1.52×10 4 3 /秒;大潮期间大虎岛最大涨潮流量为3.07×10 4 3 /秒,最大落潮流量为2.65×10 4 3 /秒。

在洪水期,小潮期间大虎岛最大涨潮流量为2.41×10 4 3 /秒,最大落潮流量为1.94×10 4 3 /秒。大潮期间,大虎岛最大涨潮流量为2.91×10 4 3 /秒,最大落潮流量为2.56×10 4 3 /秒。

余流 珠江河口湾内,珠江径流量较大,湾内的表层水为淡水所占据。在风的作用下,表层余流流向偏东,流速为0.10~0.15米/秒;而底层余流中,有些呈偏北向的上溯流,但流速较弱。

(六)悬沙量

大虎岛海域海水含沙量表层为29.9~80.1克/米 3 ,中层为33.3~80.1克/米 3 ,底层为45.2~197.0克/米 3 ,平均值为92.2克/米 3 。海水含沙量通常自表层向底层增多,靠近岸边海水含沙量相对要高些。

二、海洋气候

广州市的海洋气候,有热带气旋、暴雨、海雾等。热带气旋是影响广州市的重要天气系统。

(一)热带气旋

影响广州海面的热带气旋主要源自太平洋和南海,其中太平洋占60%、南海占40%。统计表明,凡热带气旋中心进入东经111.5°~115.5°内,对广州市均有较大影响。影响广州市的热带气旋数量,各年度之间差别很大,少的全年只有1个,多的达7个,平均每年3.2个。一年之内,除1—4月没有热带气旋直接影响广州外,其他各月均有受影响的可能。每年5—10月是广州的台风季节,盛夏7—9月影响广州的台风占全年的71.4%。广州海区每年因受到台风影响,有80%的年度可出现≥6级的平均风速,有半数以上达到8级或以上。7—10月是台风降水量最多的时段,每月所带来的降水量平均可占该月降水量的40%以上。台风除带来大风和降水外,还伴有风暴潮。即使是较弱的风暴潮遇上洪水下泄,也可造成较大灾害。

(二)暴雨

广州市年均降水量为1 689.4~1 876.5毫米。在广州市的降水量中,有20%左右是以暴雨形式降下的。50毫米以上的暴雨日数平均为每年6.5天,其中100毫米以上的大暴雨1~2天。广州历史上日最大降水量为284.9毫米。

(三)海雾

广州沿海的雾多由平流雾和锋面雾两种混合作用所致。雾有明显的季节性,3月出现最多。

三、海洋灾害

广州市的海洋灾害,风暴潮灾害居首位,世界上绝大多数热带气旋引起的特大海洋灾害都是由风暴潮造成的,还偶有咸潮和赤潮灾害。

(一)风暴潮

台风风暴潮灾害主要由气压骤降、强风和天文高潮位共同引起,国家海洋局针对风暴潮灾害发布预警报,对风暴潮可能带来的自然风险做出提示,为政府防灾决策部门提供重要帮助。广东省的风暴潮灾害主要是由台风引起的。广州市所辖属区域内,每年台风季节都会受到台风登陆影响而引发不同程度的风暴潮增水,风暴潮增水如果叠加在天文潮高潮位上,往往会超过当地防潮警戒水位,导致海水涌进内陆,低洼地区被潮水淹没。

(二)咸潮

珠江三角洲河网区均属咸潮河道,汛期既受洪水威胁,又受潮汐作用,洪潮混杂,水流流态复杂,枯水期均受不同程度的咸潮影响。广州地区正常年度,旱季咸潮可上溯至黄埔、化龙、石基、新沙一带,含盐度为2‰~5‰;遇到大旱年度,咸潮可达番禺的三善滘、市桥及白云区的老鸦岗,含盐度可增至6‰~12‰。

广州市从2007年开始对南沙滨海地区进行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监测,至2017年均未发现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现象。但在2015年4月和9月,南沙滨海地区的监测结果表明,土壤酸碱度呈中性至强酸性,多为酸性土壤;与2014年相比,土壤pH值、硫酸根离子含量呈下降趋势,全盐含量有所升高,氯离子含量明显升高。万顷沙沿岸部分种植地发现轻盐渍化及中盐渍化现象。2016年监测结果显示,黄阁和新垦地区发现轻度盐渍化现象,咸潮现象不明显。

(三)赤潮

赤潮是一种灾害性海洋生态异常现象,由海洋中某一种或多种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环境下爆发性增值或聚集,使一定范围内的海水在一段时间内变色的生态自然现象。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华”,影响和危害其他海洋生物正常生存,造成经济损失,给人民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带来威胁。

2001—2017年,广州海域全年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富营养化指数E等指标均呈富营养化水平,表明广州部分海域存在着发生赤潮的潜在营养条件。但广州海域赤潮优势种不明显,常见的浮游植物包括新月菱形藻( Nitzschia closterium )和细小平裂藻( Merismopedia tenuissima )。广州辖区内的海域在此17年,除了2009年发现棕囊藻赤潮外,16年来未发现赤潮。 8/LoPKEoHJaAg4frujggbx0V5CGQsxDRzhiLl4qxB42es+GK6A122/PcpG+zKx7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