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对热性惊厥(febrile seizures,FS)全国尚无统一定义,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在制定《热性惊厥诊断治疗与管理专家共识(2016)》时 [1] ,根据2011年美国儿科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AAP)标准,将FS定义为一次热程中(肛温≥38.5℃,腋温≥38℃)出现的惊厥发作,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证据及导致惊厥的其他原因,既往也没有无热惊厥史。FS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患病率为3%~5%,通常发生于发热24h内,与年龄有关,发病高峰在12~18月龄,男性的发病率略高于女性 [2-3] 。FS患儿在儿童期早期再患病时会有FS复发的风险,总体的复发率为30%~35%。然而,复发率随年龄而变化,在首次惊厥发作时不足1岁的患儿中复发率高达50%~65%,而在年龄较大的患儿中可低至20%。影响复发率的主要因素为婴儿首次出现惊厥发作时的年龄。对出现过FS的儿童,在发热性疾病期间使用退热剂治疗可减轻不适并减少此次发热期间的FS复发。
FS的发病原因至今尚不清楚,目前公认本病与高热、年龄、感染及遗传等因素有密切关系,病毒感染是主要诱因。目前已有FS与部分疫苗如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PPV 23)、麻腮风联合减毒活疫苗(MMR)之间关系的研究文献,但FS对儿童后续发育、发展无不良后果。Tartof等通过对3 348例FS患儿资料总结,发现疫苗相关的FS与非疫苗相关FS在预后方面并无差别,疫苗相关FS不会增加神经发育残疾的风险 [4] 。与推荐的在12~15月龄时接种疫苗相比,16~23月龄接种第1剂含麻疹病毒成分疫苗的儿童在接种后7~10日发生FS的风险似乎有所升高,凸显了按时接种第1剂疫苗的重要性 [5] 。Duffy等研究显示疫苗联合接种会增加FS的风险,如流感疫苗与肺炎疫苗联合接种,流感疫苗与无细胞百白破疫苗联合接种。疫苗相关FS与无热惊厥和神经发育残疾风险增加无关 [6] 。
根据临床特征,FS可分为单纯性FS和复杂性FS两种。其中,单纯性FS占70%~80%,表现为全面性发作,持续时间<15min,1次热性病程中发作1次;复杂性FS占20%~30%,表现为局灶性发作或全面性发作,发作持续时间≥15min或1次热程中发作≥2次。惊厥持续状态是指1次惊厥发作时间>30min或反复发作、发作间期意识未恢复达30min。
FS为一次热程中(肛温≥38.5℃,腋温≥38℃)出现的惊厥发作,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或炎症,无可能引起惊厥的急性全身性代谢异常,既往无热性惊厥史,常发生于12~18月龄婴幼儿。
对于单纯性FS,或非频繁性发作的FS(半年内发作<3次,且1年内发作<4次),既往没有惊厥持续状态(持续惊厥超过半小时),本次发热性疾病痊愈后,可按免疫程序接种各类疫苗,建议每次接种1剂次;对于复杂性FS,6个月及以上无惊厥发作的患儿,可以按免疫程序预防接种,每次接种1剂次。
短期内频繁惊厥发作(半年内发作≥3次,或1年内发作≥4次),或未明确FS类型(半年内发作2次),建议专科门诊就诊。
仍在发热病程中,不宜接种 [2] 。
单纯性FS绝大多数预后良好,很少引起脑损伤和后遗症,原则上无疫苗接种禁忌。接种某些疫苗后发生FS的风险会增加,但绝对危险度较小,包括全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diphtheria,tetanus toxoid,and whole-cell pertussis,DTwP)及麻腮风联合减毒活疫苗(measles,mumps,and rubella,MMR)。该风险会随疫苗制剂和儿童接种年龄变化。其惊厥发生并非疫苗本身对大脑直接作用的后果,主要与自身遗传背景有关(如 SCN1A 、 PCDH19 等基因突变等) [1] 。疫苗诱发的FS在发作严重性、复发率、远期预后等各方面绝对危险度较小。对于接种疫苗后出现FS的儿童,可在评估利弊后视个体情况决定是否继续接种,很多情况下继续接种利大于弊,应告知家长在本次发热性疾病痊愈后,可按免疫程序接种各类疫苗;FS类型未明确者,继续观察3个月,如症状无反复,脑电图、头颅影像学检查无异常者,可继续接种;对于复杂性FS,或短期内频繁惊厥发作者,建议专科门诊就诊,根据病情变化情况评估疫苗接种事宜。
患儿,陈××,女,10月龄,因“热性惊厥,咨询接种”于2021-07-27来医院就诊。
【现病史】2月龄时(2020-11-06)发热、抽搐1次,诊断“热性惊厥”,无输注血液制品及特殊用药,无运动障碍,至今未再有惊厥发作。出生后至今无反复发热、咳嗽,无反复皮疹、腹泻、耳炎、肛周脓肿、鹅口疮及皮肤感染等。目前已接种乙肝疫苗第1剂、卡介苗,无不良反应发生。
【体格检查】体温36.3℃,脉搏112次/min,呼吸26次/min,体重8.05kg,身长67cm。前囟1.0cm,平软。神志清,精神反应好。面色红润,全身皮肤未见皮疹。呼吸平稳,无气促、发绀,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啰音。心音有力,律齐,未闻及杂音。腹软,无压痛,未扪及包块,肠鸣音正常。四肢肌张力正常,会扶站。肢端暖,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capillary refill time,CRT)1s。
【个人史】出生足月,出生时Apgar评分不详,否认窒息抢救史,既往无特殊疾病史。否认热性惊厥及癫痫家族史。姐姐过敏性鼻炎,父亲及母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过敏性疾病病史,否认地中海贫血病史及家族史,否认传染病史及家族史。
1.基础疾病 热性惊厥。
2.免疫功能 未检测,建议完善免疫球蛋白水平和淋巴细胞亚群检测。
3.脏器功能
2020-11-06生化检查: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酐(Cr)、尿素氮(BUN)均正常。
2020-11-06腰穿检查提示微量蛋白0.58g/L,脑脊液常规未见明显异常。
2020-11-12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正常,脑电图提示正常婴儿脑电图。
2021-03-08复查头颅MR平扫未见明显异常。
4.特殊用药 无。
2021-07-02免疫球蛋白水平(免疫比浊):IgA<0.07g/L↓,IgG 2.28g/L↓。
淋巴细胞亚群检测:B细胞/淋巴细胞23.36%,辅助T细胞/抑制T细胞3.17,T细胞绝对计数4 488.24cells/μL,B细胞绝对计数1 494.31cells/μL,辅助T细胞绝对计数3 397.04cells/μL,未提示明显异常。
不建议接种减毒活疫苗,其余疫苗可正常接种,3个月后复诊。如惊厥反复发作,暂缓接种并专科诊治,根据病情重新评估疫苗接种事宜。
疫苗接种后按照7天内家长手机自主上报及15天、42天、3个月电话回访的方式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接种后体温,有无惊厥、皮疹、头痛、乏力/睡眠多、恶心/呕吐、腹泻、咳嗽、纳差、肌肉痛及接种部位局部红肿等情况。尽管患儿发生FS时测得的体温大多≥39℃,但仍有约25%的惊厥发生在患儿体温为38~39℃时。惊厥通常发生在体温快速上升时,但诱发性刺激因素是发热的程度而不是体温上升的速度。疫苗接种后需密切监测体温,若出现体温>38℃,建议口服退热药对症处理。患儿评估后接种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第2剂次,随访期间未出现发热、惊厥、皮疹等不良反应。3个月后(2021年10月)复查免疫功能仍提示可疑免疫功能受损,不建议接种减毒活疫苗,其余疫苗可正常接种。
热性惊厥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常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中。热性惊厥具有年龄依赖性,很可能与尚未发育完全的神经系统易受发热影响及潜在的遗传易感性有关。除年龄外,常见的危险因素还包括:高热、病毒感染、近期免疫接种和热性惊厥家族史。本例患儿首次惊厥发作时2月龄大,至今未再有惊厥发作,出生无窒息抢救史,家族无热性惊厥及癫痫病史,当时完善脑脊液、头颅MR、脑电图、听觉诱发电位等相关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考虑为单纯型热性惊厥。FS不是预防接种的禁忌证,但已有研究显示部分疫苗与FS有关,同时疫苗联合接种会增加FS的风险,对于FS患儿疫苗接种后需监测体温,发热时早期退热对症处理,同时每次接种1剂疫苗。患儿免疫功能筛查提示IgG低于正常,IgA<0.07g/L,考虑可疑免疫功能受损,不建议接种注射类及口服类减毒活疫苗,可按免疫程序接种非活疫苗。要注意的是,FS有一定的复发率,需要对FS患儿家长和照料者进行热性惊厥复发风险的宣教。该患儿惊厥发作时年龄小,尽管住院期间已排除颅内感染,但后期仍需观察惊厥发作情况,警惕癫痫综合征或代谢性脑病可能,同时需注意与导致惊厥发作的其他疾病相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