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说个真实的故事,主人公,32岁,女性,过去一直住在市中心的公寓里,3年前搬到近郊的一栋别墅,开始有鼻炎症状,经常打喷嚏、鼻塞、鼻痒,并且眼睛红、痒、流泪,为此医生建议她服用抗组胺类药物缓解症状。去年春天她和朋友在室外散步,出现咳嗽、呼吸困难,并有胸内喘鸣,被送去急诊,诊断为过敏性哮喘,住院两天。
这并不是个例,过敏性哮喘可能出现在生命中任何时候,过去我们常认为儿童时期才容易发病,其实任何人都可能在任何时候患上哮喘,即使是面对我们以前耐受的过敏原。过敏原是能引起过敏症状的蛋白质,比如花粉、螨虫、霉菌、宠物(猫、狗)的皮毛等,很多食物也可能是过敏原,比如婴幼儿时期最常食用的牛奶、鸡蛋,成人饮食中较常见的海鲜和坚果。可能你一直吃某种食物,比如虾,均无任何问题,但突然有一天发展为对其过敏,以后你再食用、接触,甚至闻到都可能出现过敏症状。
过敏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可对全身产生影响。表现为暴露在环境(过敏原)中的器官或组织出现炎症,比如在呼吸系统中引起哮喘、鼻炎、结膜炎,在皮肤上引起皮炎或荨麻疹,在消化系统中引起呕吐、腹泻、腹痛等。过敏患者可能一个器官有症状,也可能同时多个器官受影响。
过敏患者越来越多,保守估计影响到全球1/4的人口,将是21世纪最严重的流行病之一,西方国家甚至预计20年后将有一半的人口罹患过敏性疾病。其实100多年前,过敏性疾病并不常见,最近二三十年才迅速增加,虽然有报道说在西方某些国家过敏性疾病有停止增加的趋势,但并没有得到证实。目前已知发病最严重的是大洋洲、北美洲、拉丁美洲,其次是欧洲、亚太地区、非洲,印度次大陆发病率最低。
有些人是过敏性体质(或者说有遗传倾向性),通常可能在生命早期就罹患过敏性疾病,表现为对不同过敏原接二连三地过敏。但有许多患者并没有家庭过敏史(遗传因素低)也可能罹患过敏性疾病,通常是在成年后,而且引起过敏的过敏原种类也不多,如上文故事中的主人公。过敏性疾病迅速增加的原因并不很清楚,显然遗传因素不能完全解释,环境等其他因素也非常重要,比如过敏原的暴露、污染等对过敏原的影响(会不会更容易致敏?)、饮食营养的影响、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体微生物菌落的改变、卫生条件的改善等。这些因素的相互影响,以及这些因素对人体基因的影响也至关重要。
过敏性疾病的诊断通常是基于患者症状,结合皮肤点刺试验和抽血检查过敏原特异性IgE的水平。其治疗相对复杂,通常包括:①避免接触过敏原,比如尽量不食用引起过敏的食物,但是对吸入性过敏原,比如花粉、螨虫等,做到完全避免几乎不可能。②对症药物治疗,比如服用抗组胺类药物,但这是对症治疗,不能改变病因,一旦停药,症状还会出现。而且对很多症状严重的患者,药物也不能完全控制。③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就是患者对哪种过敏原过敏,就用该过敏原从低浓度到高浓度让患者逐步耐受,耐受后再接触到这一过敏原就不会再有过敏症状,这是一种对因治疗,可以根本上治疗过敏性疾病。但由于这是一个耐受的过程,疗程通常需要3年或更长。
[1]ANGEL MAZON. Impact of allergy on health[OL]. http://www.eaaci.org/patients/eaacifor-patients/eaaci-article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