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3 过敏原激发试验

大多数时候过敏性疾病的诊断基于患者的症状和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PT)或体外特异性IgE检测(in vitro specific IgE testing,sIgE)。但是当症状和SPT或sIgE不相符时,可以用过敏原激发试验(allergenprovocation test or allergen challenge test)确诊,它是过敏性疾病诊断的金标准。过敏原激发试验有鼻激发(nasal challenge)试验、结膜激发(conjunctival challenge)试验、支气管激发(bronchial challenge)试验、食物过敏原激发(food allergen challenge)试验,最近又有过敏原激发室(allergen challenge chamber,ACC)试验。但由于过敏原激发试验耗时、有危险性,且缺少高质量的标准化过敏原,激发试验在临床诊断上很少应用,但在研究过敏性疾病和治疗的机制中却意义重大。

2.3.1 鼻激发试验

鼻激发试验可以用于患者症状与SPT或sIgE结果不吻合时确诊是否过敏,也可用于局部过敏性鼻炎(local allergic rhinitis)或职业过敏(occupational allergy,OA)的诊断,以及用来鉴定多重过敏中的主要过敏原,又或者用于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allergen specific immunotherapy,AIT)中疗效及机制的研究等。但如果患者有鼻息肉、近期鼻部手术或呼吸道感染等,则不适合此试验。

鼻激发试验前医生应该准备好不同浓度的过敏原溶液和阴性对照溶液,阴性对照溶液通常就是配置过敏原溶液的缓冲液,同时还要准备好急救设备以防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患者应提前30分钟适应周围环境。试验时首先用阴性对照溶液激发,记录患者症状(如鼻症状评分、VAS评分、打喷嚏个数、检查鼻呼吸道阻力等),并采集必要的标本(如鼻分泌物测定炎症细胞数量和细胞因子、鼻盥洗液介质等),然后每10分钟用过敏原溶液,浓度从低到高激发,直至患者出现阳性症状,每次激发均需记录症状并采集标本。试验完成后患者可服用抗组胺药物或使用减充血喷剂来缓解症状。激发可用纸片法(将大小一致的纸片放入溶液浸润后放入鼻中)、鼻喷法或雾化法,因定量准确,鼻喷法相对较好。所有溶液的pH、温度等也要记录比较。激发过程中结膜的症状通常也要一起观察。

鼻激发试验仍存在一些问题:鼻非特异性高反应可能造成潜在的误差,如激发时溶液中的化学物质(甘油、苯酚等);某些过敏原鼻激发试验的重复性不好;鼻激发试验标准化程度不高。即使对伴随有哮喘症状的患者鼻激发试验也基本是安全的。过敏原剂量太高可能引起支气管紧缩,也可能引起咽喉痒,但血管性水肿和严重不良反应则未见报道。一些对症药物会影响到鼻激发试验的结果,需要提前停药。

2.3.2 结膜激发试验

因为鼻激发试验相对麻烦,可选用结膜激发试验替代。它是将明确浓度的过敏原溶液滴入患者眼结膜观察其症状。结膜激发试验使用比较广,如确诊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AIT患者筛选或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多重过敏中主要过敏原的确认,职业性鼻炎、结膜炎的诊断等,而且限制因素也相对少,只要半年内没有做过眼睛手术、没有视网膜疾病(如视网膜脱落、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均可接受试验。

结膜激发试验时,将20~30 μL的过敏原溶液由低浓度(阴性对照开始)到高浓度滴入患者眼结膜下外侧,观察是否出现眼痒、流泪、红、肿等症状,通常症状在5~20分钟出现,30分钟内结束,但也有迟发型反应在6~10小时甚至24小时后出现,特别是过敏原剂量很大或高敏感的患者。激发所用过敏原必须是标准化的,室温下配置和稀释,不能含有酚类或甘油等,过敏原溶液一般6小时内稳定性有保证。两次激发的间隔至少15分钟以上(可左右眼轮流激发),浓度梯度为2~10倍,过敏原浓度升高后梯度可降低。患者应该在激发72小时前摘除隐形眼镜,对症药物影响试验结果,根据不同药物事先停药。阳性的判断通常是依据眼部总的症状评分(total signs and symptoms score,TOSS)或者痒、红、流泪出现两个以上,也可以检测分泌物中效应细胞、细胞因子等客观指标。

结膜激发试验总体是安全的,可以作为日常临床检测。患者激发后应该观察2小时,试验后可以使用一些对症药物来缓解症状。发生哮喘等严重不良反应较罕见,如有发生应该观察患者24小时。试验所用过敏原对结果影响比较大,不同地区也有区域影响。因为眼结膜激发试验相对简单、安全,使用广泛,将单独在其他章节详细介绍。

2.3.3 支气管激发试验

气道高反应性(airway hyper-reactivity,AHR)是哮喘诊断的一个重要指标,可以用多种物理或化学刺激方法(如过敏原)来检测AHR,气管的变窄可以通过检测第一秒内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one second,FEV1)来监控,当FEV1下降20%即可停止激发,AHR可以表示为一个可以引起FEV1下降20%的激发浓度PC20(provocative concentration)或者激发剂量PD20(provocative dose)。支气管激发试验重复性很好,但由于操作的复杂性和潜在的风险,只有少数有经验的专科医生使用。哮喘没有控制、FEV1<70%、近一年因哮喘住院、哮喘加重、呼吸道感染、药物过敏、怀孕或哺乳期、其他疾病等很多情况不适合支气管激发试验。

支气管激发试验可以引起即发呼吸道症状(early airway response,EAR),通常30分钟内发生,3小时内缓解;50%的受试者在激发4~8小时后会有迟发的呼吸道反应(late airway response,LAR),因此支气管激发试验最好在早上开始,观察受试者10小时以上。可以观察过敏原激发下FEV1的最大减少值,更精确的办法是和对照试验(另选一天,患者在同一时间段在无过敏原刺激的情况下观察FEV1的变化)对比,观察FEV1在过敏原激发后的变化。一个阳性的结果定义为EAR时FEV1下降20%以上,或LAR时FEV1下降15%以上。同一受试者两次激发试验的间隔应该在2周以上。

激发时必须使用标准化的过敏原,确保不含有内毒素(endotoxin)。有些国家在伦理同意的情况下使用皮肤点刺试剂做激发,但欧洲要求是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GMP)制剂,美国规定是FDA批准的制剂。支气管激发试验在专业人士和专业设备的保证下总体是安全的(包括对儿童哮喘患者),但是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哮喘加重的情况,需要准备好抢救设施。虽然试验中已经观察10小时,但为了防止LAR的发生,最好患者能留院24小时或者等到FEV1稳定(10%左右)后再离开医院。观察结束后患者可使用受β 2 体激动剂(beta2-agonists)和吸入激素,第2天可使用口服激素来缓解症状。

2.3.4 过敏原激发室试验

过敏原激发室(ACC)试验是近些年出现的一种新的过敏原激发方式,不同于以往的单一器官激发(如鼻、结膜或支气管),ACC试验是将受试者置于一个已知过敏原浓度的封闭房间内,这样可以同时观察受试者全方位反应,如眼睛、上呼吸道,下呼吸道,甚至皮肤。受试者在激发过程中可以选取多个时间点记录其症状,监控其体征,也可以采集不同的生物学标本做进一步检查。ACC目前不作为过敏性疾病的诊断工具,更多用作新型过敏药物疗效评价和机制研究等。美国FDA和欧洲药监局批准ACC可以在二期临床试验中使用,用来确定最佳药物剂量,也可以用来支持三期临床试验研究,但不建议在三期临床试验中将其当作主要研究终点。

试验核心是ACC时过敏原必须是浓度稳定、均一、可重复的。浓度必须足以引起患者的症状,几个小时的试验中过敏原浓度必须保持稳定。其他条件,如温度、湿度、二氧化氮浓度等也要控制好、保持稳定,所有的条件都必须在不同试验中保持一致。患者服用对症药物可能影响试验结果,应根据不同药物提前停药。试验至少进行2小时,通常在90~120分钟患者症状达到顶峰,平台期可持续2~6小时。

目前所有ACC均完成花粉类过敏原的验证(validiation),尘螨和猫毛等过敏原在部分ACC中也已被验证,但是不同ACC之间的变化还是比较大。ACC的安全性也很好,鼻炎和轻中度哮喘患者试验后症状大多自行缓解或简单治疗后缓解,很少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或迟发型反应,但最好在试验后观察患者24小时。

2.3.5 食物过敏激发试验

食物过敏激发试验是食物过敏诊断的金标准。食物过敏激发试验可以是开放的(open),也可以是双盲有安慰剂对照(double-blind and placebo control),后者更加客观,避免了受试者的主观自我判断,对焦虑引发的症状或迟发反应也更有说服力。

食物过敏种类很多,不同种类过敏原引发的过敏严重性也不一样,有的过敏原引起的症状相对严重,因此食物过敏激发试验应该在专业指导和有抢救设备的条件下进行。试验的剂量也跟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相关,如果观察即发反应,20~30分钟的间隔应该是可以的,但为了避免累积效应,30分钟的间隔比较好。对迟发型反应(如过敏性皮炎)试验间隔应该更长。

虽然近些年食物过敏激发标准化的流程越来越完善,但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如食物加工方法的选择、质地的影响、存储的条件、新鲜程度等。激发试验通常记录的是患者的主观感受,虽然现在也有一些客观指标,如检测受试者面部温度(facial thermography),但仍需要更多客观参数。食物激发试验在合适的剂量下、由专业医护人员操作总体是安全的,但也可能引起过敏性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因此应配备必要的抢救设备。

此外还有药物激发试验(drug provocation tests)和蜂毒激发(live sting insect provocation)等,不在此介绍。总体来说过敏原激发试验目前更多用作科学研究,因为合法的、标准化的过敏原商品太少,激发试验标准化不够,也因为安全性问题,在日常门诊中使用很少。本节也只是对过敏原激发试验做一个简要介绍,远不是试验流程或指南。

参考文献

[1]AGACHE I,BILO M,BRAUNSTAHL G J,et al. In vivo diagnosis of allergic diseases allergen provocation tests[J]. Allergy,2015,70(4):355-365. d01UYlWFnOcNRk5lnDiIlvjDpDIVDNhAU5WV9CGPKut/+g0YjlbuC4+ZemgisRX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