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定义:患者自行用合适的导尿管以清洁的方法经尿道插入自己的膀胱把尿液从膀胱放出的一种方法。清洁的定义是所用的导尿物品清洗干净,将会阴部及尿道口用清水洗干净,无需消毒,插管前使用洗手液洗净双手即可,不需要无菌操作。
2.目的:通过间歇导尿可使膀胱有间歇性的扩张,有利于保持膀胱容量和恢复膀胱的收缩功能,规律排出残余尿量,减少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感染,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1.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脊柱肿瘤等导致的排尿问题。
2.非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如前列腺增生、产后尿潴留等导致的排尿问题。
3.膀胱内梗阻致排尿不完全。
4.常用于下列检查:获取尿液检测的样本、精确测量残余尿量等。
1.不能自行导尿且照顾者不配合协助导尿的患者。
2.缺乏认知导致不能配合插管者或不能按计划导尿者。
3.尿道生理解剖异常,如尿道狭窄、尿路梗阻和膀胱颈梗阻等。
4.可疑的完全或部分尿道损伤和尿道肿瘤者。
5.膀胱容量过小者。
6.膀胱内感染伴有全身症状者。
7.严重的尿失禁者。
8.每天摄入大量液体无法控制者。
9.经过治疗,仍有膀胱自主神经异常反射者。
1.插入导尿管过程中遇到阻碍。
防范处理:先应暂停5~10s并把导尿管拔出1~2cm,嘱患者深呼吸或喝口水,然后再缓慢插入。
2.拔出导尿管时遇到阻碍。
防范处理:可能是尿道痉挛所致,嘱患者放松,等待5~10s再拔。
3.尿道损伤。
防范处理:插入尿管时动作要轻柔,导尿管要充分润滑到位。特别是男性患者,注意导尿管经尿道内口、膜部、尿道外口的狭窄部、耻骨联合下方和前下方处的弯曲部时,嘱患者缓慢深呼吸,缓慢插入导尿管,切忌用力过快过猛而损伤尿道黏膜。
4.尿路感染。
防范处理:在间歇性导尿开始阶段,每周检查尿常规1次,以后根据情况延长到2~4周1次,定期进行尿培养的检查,观察患者体温。教导患者或照顾者掌握泌尿系感染的相关症状和体征。
(1)规范操作流程。
(2)选择大小、软硬程度及润滑度合适的导尿管,以减少对尿道黏膜的机械性损伤和刺激。
(3)选择合适的润滑剂,勿用石蜡油(不易随尿液排出,易形成结石),可选用水溶性人体润滑剂。
(4)合理安排间歇导尿的时间和次数,每次达到完全排空膀胱。
(5)保持会阴部的清洁卫生,及时清洗会阴部分泌物。
(6)每次导尿前按照七步洗手法使用流水洗手,使用清洁纸巾或清洁毛巾擦干双手。
5.尿路结石。
防范处理:进行早期活动。经常变换体位,减少饮食中的钙含量以防结石形成;在无禁忌证的情形下,多饮水,每日摄入水量在1500~2000mL,保证每日尿量在1500mL以上。
6.附睾炎。
防范处理:规范操作,手法轻柔;同时,选择合适的导尿管材质降低感染的概率。炎症反应和组织坏死在使用自然橡胶时最重,乳胶其次,硅酮胶最轻。
7.导尿时机及间隔时间。
(1)宜在病情基本稳定、无需大量输液、饮水规律的情况下开始,一般于受伤后早期(8~35天)开始。
(2)间歇导尿频率依据两次导尿之间残余尿量和自行排出尿量而定,两次导尿之间能自行排尿100mL以上,残余尿量300mL以下,每日导尿4~6次;两次导尿之间能自行排尿200mL以上,残余尿量200mL以下,每日导尿4次;当残余尿量少于100mL或为膀胱容量20%以下时,可停止间歇导尿。
1.患者熟练掌握清洁间歇导尿技术。
2.患者无尿失禁及尿潴留,无肾积水的发生。
3.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续表)
(谢粟梅 孙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