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底栖动物(macroinvertebrate、zoobenthos或benthic animal)是指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水体底部的水生动物群(Morse et al.,1994)。除定居和活动生活的以外,栖息的形式多为固着于岩石等坚硬的基体上和埋没于泥沙等松软的基底中,还有附着于植物或其他底栖动物的体表上(Dudgeon,1999)。河流具有蜿蜒曲折的形态、广阔的流域,以及复杂的水动力,其底栖动物组成与静水水体(湖泊、池塘等)有着显著的区别。底栖动物处于河流食物链(网)的中间环节,在监测上同时兼顾藻类和鱼类的优势,相对于通过化学分析手段来监测河流水质、搜寻非点源污染的巨大花费,底栖动物监测成本低,其表征的性状不只是污染的区域、浓度,还能反映污染物的毒性(Ziglio et al.,2006;Allan et al.,2007)。利用底栖动物进行的河流生物监测可以获得河流生态系统较长期的变化(Dudgeon,1999)。不同的底栖动物类群对不同的环境变化、污染特性具有特定的指示作用。例如,大部分摇蚊科的幼虫和少数寡毛类(如霍甫水丝蚓 Limnodrilus hoffmeisteri )被作为河流水质的指示生物。而另外一些敏感类群,如蜉蝣目(Ephemeroptera)和襀翅目(Plecoptera)的稚虫由于对水体溶氧需求较高,常被用来指示河流缺氧或者富营养化。在利用底栖动物进行环境指示时,需要掌握不同类群底栖动物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