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听说过“骨质疏松”吗?这个词是否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但其实真正了解这种病的人并不多,甚至有人认为这个疾病离自己很遥远。事实果真如此吗?骨质疏松症正成为吞噬老年人健康的“隐形流行病”。据调查,骨质疏松症已由20世纪的第13大疾病跃居为21世纪的第5大疾病,全世界患骨质疏松症的总人数超过2亿,造成骨折的患者130万~160万。随着年龄的增长,20%的老年男性及60~70岁的老年女性中1/3患有骨质疏松症;纽约下城医院家庭保健中心针对359例年龄40~90岁的华裔女性进行调查研究表明,其中55%患有骨质疏松症,38%骨密度偏低。我国不同地区的调查资料显示,骨质疏松症患者人数为6 000万~8 000万,其中女性占绝大多数。另外,据估算2006年我国骨量减少者已超过2亿人。尽管缺乏新近的流行病学数据,但估测我国骨质疏松症和骨量减少人数已远超过以上数字(图1-1)。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骨质疏松症列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第3大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
图1-1 全国骨健康状况
据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最新发布的《2013中国骨质疏松骨折防治蓝皮书》所述,骨质疏松性骨折是一种脆性骨折,即在受到轻微创伤或日常活动中遭受低能量外伤即可发生的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常见部位是脊椎、髋骨和前臂远端(图1-2)。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症和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病率不断上升。研究表明,2016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36%,其中男性为23%,女性为49%,这说明骨质疏松症已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图1-2 骨质疏松性骨折常见类型
需要重视的是,骨质疏松在早期并没有特别的症状,使人们无法感觉到骨质的慢慢流失。到了中期,人们常感到身体酸痛、腰弯背驼、身高变矮。很多人普遍认为这是步入老年,人老骨脆的自然发展规律,从而掉以轻心,不加重视。然而,这些症状如果是骨质疏松引起的,它对人体的伤害是巨大的。骨质疏松后期最常见的并发症是骨折,轻微外力即可导致骨折,如咳嗽可发生肋骨骨折,或翻个身,或提点重物,或打个喷嚏,或坐车颠簸一下都可能会发生腰椎压缩性骨折。此外,老年人骨折可引发或加重心脑血管疾病,长期卧床又会导致肺感染和褥疮等多种并发症的发生,轻则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饮食和睡眠等,重则危及生命。您现在是否体会到了骨质疏松这个慢性杀手的危害远超急性杀手呢?
如果您发现自己是骨质疏松高危人群,请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做骨密度(BMD)检查,了解骨骼的健康程度。如发现骨量的减少,则尽早采取防治措施。
那么骨密度是什么?骨密度指单位体积或者是单位面积的骨量。它是显示骨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能够反映骨质疏松程度,是预测骨折危险性的重要依据。临床上,常用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XA)等无创技术进行测量。骨密度结果用T值表示:正常人群T值≥-1.0;骨量低下T值<-1.0且>-2.5;骨质疏松T值≤-2.5。此项检查一般在三甲医院都可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