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把人体的骨头看作是一座“建筑工程”,那么“骨松君”就是豆腐渣工程。
虽然我们身体发育成熟(18~20岁)后的骨头不再长长和长粗,但是我们的骨头还会一直进行“吐故纳新”(旧骨质被吸收,新骨质再形成)的自我更新和修复,以适应机体日常的需要。
“骨松君”的形成是由于骨重建过程中吸收掉的骨质超过新形成的骨质,导致骨细胞数量减少,骨量也随之降低。
我们知道骨头有3种状态,骨头“吃饱”就是正常状态;骨头“饿肚子”时就会出现骨量减少;骨头长时间处于挨饿状态,就会招来“骨松君”。
人们在青少年时期将迎来人生中的“骨量峰值”,如果这个阶段的骨组织储备充分,可以延缓“骨松君”的发生。骨量减少说明骨头不够硬,如果不及时纠正,便有可能演化为骨质疏松。
“骨松君”作为“中老年人的隐形杀手”,其成长历程可归纳为3个阶段,即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症和骨质疏松性骨折3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