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充分认识“骨松君”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与其关系密切的骨密度、骨质量和骨强度这三个“密友”吧!
密友一 骨密度,也叫骨矿物质密度,可以反映骨质疏松程度,是预测骨折危险性的一个重要依据。
骨密度是用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矿物质的含量表示,临床使用骨密度值时,通常用T值表示(T值是一个相对值,正常参考值在-1和+1之间,当T值低于-2.5时就可以确诊为骨质疏松症了),但骨密度正常不等于不会患骨质疏松症。
密友二 骨质量,包含骨骼的各种材质组合构成和形态结构。在骨量(骨密度)一定的情况下,不同骨质量的骨骼承重能力不同。就像一座纸桥,尽管纸本身并没有很大的承载力,但通过有规律的构建形成合理的结构就可以承载百倍于其自身的重量,人类的骨骼也有类似情况。
密友三 骨强度代表了骨的韧性和载荷能力,是骨密度和骨质量的结合,认识了骨强度就可以明白“骨松君”的“高矮胖瘦”。因为骨强度能够从生物力学角度全面评价骨的性质,对“骨松君”的临床诊断已逐渐从单一的骨密度检测发展到对骨强度的分析。
骨强度依赖于骨矿含量、骨内部结构、骨小梁和皮质骨厚度以及构成材料的内在特性等的变化。
骨微细结构是影响骨强度的决定因素,结合骨的微结构与测定受力下的变化,全面地评估骨质量,对骨折的预防和治疗有一定价值。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骨松君”不但是骨量减少,更可能存在骨组织显微结构的破坏,就像蚂蚁蛀木头,开始时蚂蚁洞很难被发现,等到木头里面蛀空了,轻轻摇动甚至没有外力,木头也会折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