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人体衰老的常见表现

一、外貌体表特征
(一)五官

随着年龄的增长:双眼晶状体老化,瞳孔对光线的变化反应变差,所以40岁后容易出现老花眼,需佩戴老花镜;耳蜗神经退化,可引起耳鸣及听力减退,严重时要佩戴助听器;牙龈萎缩,牙齿脱落,可引起面部变形;味蕾减少,可引起味觉减退,食之无味;嗅觉敏感度降低,“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二)须发

表现最明显的是须发的颜色和数量,须发的黑色素主要由毛囊中的黑色素细胞产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毛囊细胞产生的黑色素减少,40岁开始须发可由黑逐渐变灰白,始自两鬓,额部、头顶次之,枕部最后。当毛囊细胞无法产生黑色素时,须发就完全变白。几乎每个人进入老年以后头发都变得稀疏。

(三)大脑

青年时期是大脑功能最旺盛的时期。随着年龄的增加,记忆力逐渐减退,引起轻度认知功能障碍,70岁以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高于10%。

(四)皮肤和指甲

表皮变薄,皮脂腺与汗腺功能减退,皮肤干燥,皮下脂肪少,弹性减少,皱纹增多,出现老年斑,特别在面部和颈部。皮肤毛细血管相对减少,汗腺散热功能降低,易引起中暑。指甲生长速度变慢,逐渐失去光泽,变黄变脆。

(五)肌肉和骨骼

皮下脂肪减少,肌肉由丰满变萎缩;骨骼有机成分逐渐减少,无机盐相对增加,钙量减少,骨骼弹性下降,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特别是腕、股骨颈、肱骨近端和椎体等。脊柱退行性改变,可使人驼背,身高变矮,且易发生骨质增生。骨骼细胞在人的一生中都在不断地破坏和再生,大多数人在30岁以后骨骼细胞再生速度减慢,骨重量和骨密度减小,体重减轻,由于关节磨损及韧带失去弹性,行动变得迟缓,步履蹒跚。

二、解剖生理变化

人体由不同系统组成,系统又由器官、组织和细胞组成,分别执行不同的生理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衰老起始于细胞,最后表现在组织结构发生改变,导致器官的生理功能减退,但形态学变化(40岁左右)往往早于生理功能的减退,老年人这种增龄性改变在不同个体的器官之间有着显著差异。

三、心理特征
(一)老年人心理变化

1.情感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研究发现:①老年人比中青年人更容易控制自己的情感,尤其是喜悦、悲伤、愤怒和厌恶。②老年人在描述喜悦时,用词少于中青年人。③老年人的忧郁感更多的来源于对健康的关注。④老年女性的疑病倾向比较明显。

2.性格

老年人的欲望和要求日趋减少,驱动力和精神力量逐渐减退,可表现出退缩、孤独、内向和被动。老年人在性格方面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①由于环境的改变和特殊的生活经历,会引起人生观的变化。②自私和对自私的误解,在中年时期,个体的自私因社会活动的需要受到抑制,而在老年期明显地表现出来。另外,由于满足老年人心理需要的资源日渐减少,老年人对可用的资源抓得更紧。③低自尊与高服从,这与社会经济地位的降低及健康状况的不佳有密切关系。

(二)老年人心理特点

1.遗产心理

遗产心理的形成可能与容易被遗忘、去世后影响、生命延续等相关。在经历数十年风风雨雨之后,老年人会思考去世后会遗留什么,包括儿孙、财产、记忆、经验、身体及其器官等。有后代者,尤其是当后代的成长与自己的期望相符时,老年人会有一种满足感,反之会有不同程度的失意感。将身体或器官捐献给医疗机构,西方国家常见,我国的普及度不高。

2.依恋旧物的心理

老年人对家中长期使用的物品、相册、信件等均有一种特别的依恋感,如在频繁的搬家过程中,长辈与晚辈之间常常为了是否保留某些物品发生冲突,保存这些物品会使老年人有一种连续感与安全感,并可帮助老年人保持记忆力,从而提高老年人对生活的满意度。这一心态的另一方面表现在物品的摆放位置,按老年人的意愿摆放他们熟悉的物品会使他们感觉良好,这实际上也会使他们在生活上少一些困难,认真地按照他们的意愿帮助他们,比恭维他们会更好。

3.时间感

在步入老年之初或在这前后的某个时期,老年人会因察觉到自己的生命已经非常有限,而对时间的流逝感到害怕与厌烦,一段时间后害怕感会逐渐消失,代之以一种对时间较适当的评价,他们可以忽略事物的时间维度,以直觉的方式感知时间,有的老年学家称之为“现在感”或“元素觉”。

4.生命周期感

完整的生命周期感,这是年轻时无法体验的心态。老年人回顾过去,总结自己的一生,重新发现生命的意义,对整个生命周期有一种完整的体验,与之有关的是生命的成就感。

5.老年超越

老年超越是指老年人对人生有所顿悟后的一种超然心态,类似于禅的领悟,大多发生于比较重大的事件(如重病、大手术等)之后,表现为:①不去做有违现实的事情,不强求,少争斗,觉得过去的这类事情幼稚可笑。②觉得生活有意义,生命是值得珍惜的。③能平静地面对疾病和日益接近的死亡,与高血压、冠心病、哮喘、无严重并发症的糖尿病等疾病有关的症状明显减轻。

6.面对死亡

死亡并非老年人的专利,但老年人更接近死亡,感知死亡对中青年人来讲无疑是震撼性的,但对老年人未必如此。人们通常以为老年人较接近死亡,所以较为害怕死亡,然而研究证明,情况刚好相反,虽然老年人较常想到死亡,但比年轻人较不害怕死亡。

(三)老年患者心理反应

1.抑郁

抑郁是最常见的情绪表现,可影响疾病的治疗进程,严重者可出现自杀行为。常见的相关因素有:①现实或预期的严重丧失,如器官摘除、截肢或永久性功能丧失。②病情危重或加重,如慢性疼痛。③某些躯体疾病本身,如甲状腺功能低下症、脑血管病变等。④生活中的其他因素,如近期有家人患病、老友去世等。

2.焦虑

焦虑也是常见的情绪反应。焦虑的相关因素有:①对疾病的病因、转归、预后不明确,而又想知道或希望知道,但又担心会出现可怕的结果,他们会反复询问病情,对诊断半信半疑,如果医务人员对此处理不当,患者可由焦虑转为愤怒,甚至出现攻击医务人员的行为。②对即将进行的检查和治疗茫然不知。③手术前。④某些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更年期综合征等。⑤有焦虑素质或焦虑性神经症者,有较为广泛的、针对性不强的焦虑情绪。⑥家庭经济困难等其他生活事件。

3.自我概念变化

自我概念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信与自尊感)和自我监控,对个人的心理与行为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一个人患病,尤其是首次患病后,自我概念常会发生变化,表现为低自我形象、低自我评价、低自尊、低自信、低自律、低效能、低自主性等。自我概念变化在老年患者中很常见,常与抑郁同时存在。自我概念变化的相关因素主要有:①疾病造成的躯体功能受限和社会功能障碍。②疾病导致的各种丧失,包括健康、权利、金钱、人际交往等。③患病后社会对患者的评价降低,以及偏见和歧视。④更年期。⑤日益衰老。

4.孤独

孤独指患者自觉与周围环境缺少和不能进行有意义的思想与感情交流。患者感到无聊,度日如年,独处一处,不主动与医务人员或病友说话,少与人接触,盼望亲人和朋友来探视、想回家等。孤独的相关因素有:①住院环境与原来环境的差别太大,或患者远离亲人,周围充满陌生感。②长期住院,生活单调乏味。③有的老年人患病前已经相当孤独,住院后表现出的孤独只是平时的延续。④抑郁较严重者多伴有孤独。

5.愤怒

愤怒不仅是对当前事件的心理反应,也可以是以前压抑的怒火的爆发,目前的事件只是导火索,或是对当前的另一事物的心理反应。愤怒的相关因素有:①求医的自然环境不利,如路途遥远、交通不便。②家庭和社会对患者没有给予应有的支持和帮助,社会对疾病的偏见使患者感到受歧视。③所患疾病无法治愈,或疾病的治疗效果与本人的期望相差太大,疾病造成显著的躯体功能障碍,生活不能自理。④医患之间的冲突是许多患者愤怒的主要原因,冲突的原因有医务人员对患者缺乏尊重与适当的沟通,医务人员在医疗操作时的行为举止不恰当,医疗行为直接或间接地给患者带来痛苦,患者不理解有些医疗行为的结果,患者将其他原因导致的焦虑、愤怒、恐惧等迁怒于医务人员,患者的偏执性人格、攻击性人格等。⑤疾病使患者失去权利、社会地位等。

6.过分依赖

过分依赖表现为信心不足、被动顺从、脆弱、犹豫不决、畏缩不前等,事事依赖别人去做,依靠别人作出决定。过分依赖的相关因素有:①医务人员没有给患者应有的鼓励和保证,或医生有意无意地表明他喜欢“唯命是从”的患者。②患者的个性不成熟、过度依赖他人。

7.退化

退化指其行为表现与年龄及社会身份不相符。成年人表现出类似孩子的行为,其主要特征有:①高度的自我中心。把一切事物和有关的人都看成是为他而存在的,进食要求首先要照顾他,要求适合他的口味,要求别人陪伴他,替他料理一切生活琐事,要求多,易激惹。②兴趣狭窄。患者对环境和他人兴趣减弱,只对与他自己有关的事情感兴趣。③依赖别人。像孩子依赖大人一样依赖别人的照顾,即使自己能做的事情也不愿做,等待别人来服侍他,情绪不稳,有时反复无常。

8.怀疑

怀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和缺乏根据的猜测,可影响人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判断。首先是对诊断表示疑问,常有“我实际上没有病”“我怎么会得这种病”等想法;其次是对其他医疗过程和医院环境作出猜疑,听到别人低声细语,就以为是在谈论自己的病情,觉得自己的病势加重了,甚至没救了,对别人的好言相劝也半信半疑,甚至曲解别人的意思,总担心误诊、误治等。怀疑的相关因素主要有:①患者个性上有爱猜疑的特点。②有过一次或多次被误诊、误治的经历,或在相识的人中有类似经历。③对迷信等伪科学深信不疑。④医务人员的工作表现不严谨。

9.否认

否认的主要表现有:①否认疾病的存在,多见于癌症等预后差的患者。②否认疾病的严重性,能接受疾病的诊断,但认为医生把病情说得过于严重。否认的相关因素有:①对于目前的严重事实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或者目前的处境不允许他突然变换角色,否认是应付这一事件的权宜之计。②虽然疾病严重,但病感轻微。③医生在表达诊断信息时含糊不清,使患者在疾病之初予以否认,这种否认在短时间内和一定程度上能避免过分地担忧与恐惧,但是不顾事实的长期否认,消极地对待治疗则是非常有害的。

10.恐惧

恐惧是常见的心理反应之一,表现为害怕、受惊,有回避、哭泣、颤抖、警惕、易激动等行为。生理方面可出现血压升高、心悸、呼吸加快、尿急、尿频、厌食等症状。恐惧的相关因素主要是具有创伤性的医疗过程,如剖腹探查、骨髓穿刺、碘油造影、胃镜及膀胱镜检查、放射治疗、截肢、摘除器官或切除病理组织等。

11.不遵医嘱

不遵医嘱的相关因素有:①忘记。老年患者和焦虑患者极易出现忘记服药和如约就诊。②混淆。多种药物有不同服法,极易发生用错剂量、服错时间和违反禁忌等情况。③交通不便使患者不能如约就诊。④恢复期患者自觉病已大愈而自动停止治疗。⑤对治疗没有信心。久病患者经过各种治疗对治愈疾病失去信心,准备任其发展。⑥不愿治疗。由于疾病和其他生活事件,患者不热爱生命,以拒绝或拖延治疗为手段进行慢性自杀。⑦治疗很久但效果不明显,患者对现行治疗采取消极态度,希望更换医生或更改治疗。⑧患者对医生不信任。老年患者不从医疗本身去评价医生,常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根据医生的行为举止评价医生,如医生是否有同情心、工作是否认真严谨等,并因此决定自己对医生的态度。⑨医患交往障碍。医患之间缺少信息交流,或者交流的信息被误解。 F1XvDKVv8dFC1AnKyjGYKL2SX9/wF+j/Oxvd1UJeLMU7wCoo72Eo6T/2s7CpLZM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