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遗传基因学说认为任何生物都按照“出生—发育—成熟—衰老—死亡”五个阶段完成生命的全过程,这是生物“内在”属性,是生物体内“生物钟”控制下程序化的进程。20世纪50年代,美国遗传学家瓦特逊进一步证明,支配寿命的生物钟是位于细胞核内染色体的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DNA)中的遗传基因,占据DNA分子的一个小段,通过一定控制渠道去支配整个DNA结构,进而支配细胞分裂、生长、代谢及生命全过程。每种生物都有其特定的遗传基因,通过生殖细胞一代一代地遗传下去,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生命曲线和寿限。1961年,美国学者海弗利克发现了细胞的有限分裂现象,他通过动物实验证明,细胞在体外培养传代次数与其所组成的机体的寿命长短有关,寿命长的动物其细胞分裂次数较多,寿命短的动物其细胞分裂次数按其寿命依次递减。人胚成纤维细胞分裂50次左右,按其分裂周期24年推算,人的最高自然寿限是120岁。
也有学者提出了端粒学说,认为端粒是分布于染色体末端的结构,防止染色体末端基因丢失。人在生长发育中,细胞不断分裂,端粒区由于分裂不完全而有缩短的现象,染色体DNA每分裂一次,端粒区就缩短一截,人体成纤维细胞每年缩短十几个碱基,当染色体DNA短到一个极限时,细胞的繁殖就不能再继续进行,故有学者认为端粒区就是生物体内的“生物钟”。
1956年英国科学家哈曼提出自由基对机体具有损伤和加速衰老的作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得到了大量的实验证实。特别是1992年哈曼再次对该理论进行了阐述,使得自由基学说成为人体衰老最具代表性和指导意义的学说之一。
人体内的自由基主要是氧自由基,它具有很强的氧化作用,可使细胞膜上的不饱和脂肪酸发生过氧化,破坏生物膜结构并形成脂褐素。在脂质过氧化过程中生成的丙二醛,使DNA发生交联或断裂失活,不易酶解,且随年龄增加而形成脂褐素沉积物,生物膜破坏和脂褐素在细胞中的过量蓄积便会导致细胞死亡。随着人年龄的增长,心肌、神经等细胞内的脂褐素含量逐渐增多,细胞死亡也随之增加,这就是衰老的主要特征之一。若脂褐素在皮肤组织中聚集过多,则形成可以看得到的“老年斑”。自由基对机体的损害是多方面的,它能破坏核酸、蛋白质、DNA、细胞膜及酶的结构,引起广泛的代谢紊乱,促进肿瘤、动脉硬化和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高血压病、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免疫系统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系统之一,主要由胸腺、骨髓、脾脏和分布全身的淋巴结组成。胸腺分泌胸腺素,制造T淋巴细胞,负责细胞免疫;骨髓分泌B淋巴细胞,形成抗体,负责体液免疫;脾脏和淋巴结则是淋巴细胞居留处。此外,还有广泛分布在体内的巨噬细胞,负责清除抗原物质、非抗原物质和衰老、死亡的细胞,且能给淋巴细胞提供抗原,引起有效的免疫反应。组织周密的免疫系统形成免疫监视、免疫自稳和免疫防御等多方面生理功能,在战胜入侵病菌,保持健康方面起关键作用。
随着人年龄的增长,机体的免疫器官逐渐老化萎缩,胸腺的重量在人体50岁时仅是性成熟时的15%。免疫细胞减少或比例失调,主要表现为T细胞和B细胞减少,淋巴细胞转化率下降,自然杀伤细胞活性下降,白细胞介素和神经白细胞素的活性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免疫球蛋白A和免疫球蛋白G升高,免疫球蛋白M无明显改变,但血清天然抗体滴度下降,引起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降低,使老年人易患感染性疾病。自身抗体增多可导致慢性胃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疾病,动脉硬化、冠心病、高血压病、肥胖、糖尿病等也与自身抗体有关。当自身抗体升高时,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升高2.1倍。此外,免疫功能低下,还易发生肿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引起机体衰老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