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及(或)射血能力受损引起的一组综合征。由于心室收缩功能下降,射血功能受损,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同时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瘀血,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无力所致体力活动受限和水肿。某些情况下心肌收缩力尚可使射血功能维持正常,但由于心肌舒张功能障碍,左心室充盈压力异常增高,使肺静脉回流受阻,而导致肺循环瘀血。后者常见于冠心病和高血压心脏病心功能不全的早期或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等,称之为舒张期心力衰竭。

一、心力衰竭的病因
(一)原发性心肌损害

1.缺血性心肌损害

冠心病心肌缺血和(或)心肌梗死是引起心力衰竭最常见的原因。

2.心肌炎和心肌病

各种类型的心肌炎及心肌病均可导致心力衰竭,以病毒性心肌炎及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最为常见。

3.心肌代谢障碍性疾病

以糖尿病性心肌病最为常见,其他如继发于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的心肌病、心肌淀粉样变性等。

(二)心脏负荷过重

1.压力负荷(后负荷)过重

常见于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高压、肺动脉瓣狭窄等左、右心室收缩期射血阻力增加的疾病,为克服增高的阻力,心室肌代偿性肥厚以保证射血量,持久的负荷过重,心肌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而致失代偿,心脏排血量下降。

2.容量负荷(前负荷)过重

常见于以下两种情况:①心脏瓣膜关闭不全,血液反流,如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二尖瓣关闭不全等。②左心室、右心室或动静脉分流性先天性心血管病,如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此外,伴有全身血容量增多或循环血量增多的疾病,如慢性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等,心脏的容量负荷也必然增加。容量负荷增加早期,心室腔代偿性扩大,心肌收缩功能尚能维持正常,但超过一定限度心肌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即出现失代偿表现。

(三)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可能会导致心力衰竭

甲减导致心力衰竭的原因可能与心肌细胞间质水肿、左心室扩大及心包积液等有关,从而导致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病情若进一步发展就会出现心力衰竭。

(四)其他诱因

(1)感染。感染与风湿活动是引起心力衰竭最常见的因素,可直接损害心肌或间接影响心脏功能。

(2)严重心律失常。特别是心房颤动、阵发性心动过速等快速性心律失常。

(3)水、电解质紊乱。

(4)妊娠、输液、补盐过多过快。

(5)过度体力劳累或情绪激动。分娩、体力劳动、暴怒。

(6)环境、气候急剧变化。

(7)治疗不当。不恰当的停用洋地黄类药物或降压药等。

(8)高动力循环。严重贫血、甲亢。

(9)肺栓塞。

(10)原有心脏病加重或并发其他疾病。心绞痛型冠心病发展为心肌梗死,风湿性心瓣膜病合并贫血等。

(11)心肌功能减退。心肌丧失正常的功能,不能维持机体对心脏的需求,发生心力衰竭。

二、心力衰竭的诊断
(一)常见症状

活动后气短、气促、胸闷、水肿、纳差、疲倦乏力等,最典型的症状是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严重者端坐呼吸,甚至咳吐大量白色、粉红色泡沫痰。

(二)体征

肺部听诊可闻及双肺湿啰音,心脏二尖瓣听诊区可闻及奔马律,双下肢浮肿,腹部可触及增大的肝下缘、移动性浊音等。

(三)辅助检查

1.X线检查

根据心脏增大的形态可分为主动脉瓣型和二尖瓣型心脏,有助于心包积液与心肌病的鉴别。根据肺血管和肺野改变判断有无肺充血,并可区别为主动性充血抑或被动性充血,主动性充血是左至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的重要佐证,而被动性充血仅反映心力衰竭的改变。

2.心电图检查

可查出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异位节律、传导阻滞、房室肥大与劳损等,为诊断心力衰竭的病理或病因提供客观依据。

3.超声心动图与超声多普勒检查

对于判断心瓣膜病变、心肌病、心包积液、赘生物、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等具有重要意义。

三、心力衰竭的并发症

1.呼吸道感染

较常见,由于心力衰竭时肺部瘀血,易继发支气管炎和肺炎。

2.血栓形成和栓塞

脱落后可引起肺栓塞,且长期卧床可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心力衰竭伴有心房颤动者,易发生心房内血栓,血栓栓子脱落引起脑、肾、四肢或肠系膜动脉栓塞。

3.心源性肝硬化

由于长期右心衰竭,肝脏长期瘀血缺氧,小叶中央区肝细胞萎缩和结缔组织增生,晚期出现门脉高压,表现为大量腹水、脾脏增大和肝硬化。

4.电解质紊乱

常发生于心力衰竭治疗过程中,多见于多次或长期应用利尿剂后,其中低血钾和失盐性低钠综合征最为多见。

四、心力衰竭的西医治疗
(一)急性左心衰竭的处理

(1)坐位,双腿下垂。

(2)吸氧。

(3)吗啡皮下注射,或者哌替啶肌内注射,使呼吸变得深而长,必要时亦可静脉滴注,但有昏迷、休克、严重肺部感染、呼吸抑制者禁用。老年患者慎用,可先予半量观察后调整。

(4)使用强心剂。目前多用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静脉缓慢推注,心脏极其脆弱者禁用。

(5)快速利尿。静脉推注呋塞米,以期迅速减少有效循环血量,减轻心脏前负荷,以及肺瘀血和水肿,注意液体出入量及血压情况。

(6)使用血管扩张剂。经上述处理心力衰竭仍未能得到控制时,可采用酚妥拉明或硝普钠等血管扩张药治疗,用药前后必须严密观察血压、心率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硝酸甘油片或硝酸异山梨酯片舌下含化于病情早期应用亦有效。

(7)使用氨茶碱。可减轻气道高反应性,需关注心率、呼吸变化。

(8)使用地塞米松。必要时静脉滴注,可增强心肌收缩,扩张周围血管,解除支气管痉挛,利尿及降低肺毛细血管通透性。

(9)肺水肿出现严重发绀者,或者微循环明显障碍者,可酌情选用阿托品、东莨菪碱、山莨菪碱等静脉缓脉滴注,以改善微循环灌注。

(二)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处理

(1)按常规处理。低盐、易消化、高维生素饮食,休息,吸氧,避免情绪激动,保持大便通畅。

(2)治疗病因,除去诱因。

(3)使用洋地黄类制剂。给药方法一般分两个阶段,即先在短期内服负荷量,而后给维持量保持疗效,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情,注意心律与心率,心率每分钟宜在70~80次,不宜低于55次,排除呕吐、黄视、频发期前收缩、二联律及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在心肌炎、心肌缺氧及电解质紊乱时易产生毒性反应,剂量宜酌情减少,对有毒性反应者,应立即停用洋地黄类制剂,注意维持内环境稳定。

(4)使用利尿剂。可选用氢氯噻嗪、呋塞米、丁脲胺、依地尼酸钠、氨苯蝶啶、螺内酯等利尿剂,使用时需注意毒性反应及预防电解质紊乱。

(5)使用血管扩张剂。常用硝酸异山梨酯片或硝酸甘油片,必要时可静脉滴注酚妥拉明或硝普钠,但用药过程中需注意血压变化。

(6)使用转换酶抑制剂。常用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贝那普利等。

(7)使用β受体阻滞剂。心力衰竭伴心率增快或快速型心律失常者,可视病情选用β受体阻滞剂降低心率,有助于改善心功能。

五、心力衰竭的中医辨证治疗

1.心阳气虚证

【症状】心悸,气短,胸闷,神疲乏力,头晕,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补阳益气。

【方药】可选用保元汤加白术、茯苓、远志等。

2.心肾阳虚证

【症状】心悸,面色 白,肢冷,口唇青紫,或见腰膝酸软,舌质嫩,苔薄白,脉弱而数。

【治法】温补心肾。

【方药】可选用参附汤合金匮肾气丸加减。

3.阳虚水泛证

【症状】心悸气喘,胸闷不适,小便短少,下肢水肿,舌淡胖,苔白滑,脉沉弦。

【治法】温阳利水。

【方药】可选用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4.心气阴两虚证

【症状】心悸,气短,下肢水肿,心烦失眠,舌质偏红或紫暗少津,脉细数或促。

【治法】益气滋阴。

【方药】可选用炙甘草汤加减。

5.阴阳两虚证

【症状】胸闷心悸,难以平卧,下肢水肿,畏寒肢冷,心烦热,喜冷饮,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温阳滋阴。

【方药】可选用济生肾气丸合生脉散加减。

6.气虚血瘀证

【症状】心悸气短,胸闷胸痛,神疲乏力,食少腹胀,下肢微肿,舌质淡紫,脉弱而结。

【治法】补气行瘀。

【方药】可选用补阳还五汤加减。

六、心力衰竭的预防调护
(一)心理调整

心血管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与心理、情绪及社会刺激因素有关。良好的心理状态,乐观豁达的情绪和较强的社会生活适应能力,可使人的神经—内分泌系统稳定与协调,有助于预防及改善疾病,提高生活质量。因此,患者要保持健康心态,乐观看待事物,遇事要冷静,特别是对待疾病,要持“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积极治疗,这样有利于疾病康复。

(二)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良好的生活方式包括起居有时、饮食有节、生活规律、适当运动,以及戒烟、不饮酒或少饮酒等。

(三)遵照医嘱服药

心力衰竭患者在心力衰竭急性期症状纠正后,大多仍需使用一段时间的强心利尿剂。由于强心利尿剂具有严格的用药要求,特别是强心苷类药物,不按时服用或乱服用容易产生毒性作用,对健康危害很大,甚至有生命危险,所以患者必须遵照医嘱,按时按量服药,如有不适及时请教医生而不是自行调整,平稳期还应定期去医院复查和接受医生指导。

(四)避免诱因

有80%~90%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发生急性心力衰竭与呼吸道感染、劳累过度、情绪波动、饮食不当及中断药物等有关,积极预防与控制诱发因素,可降低心力衰竭的复发率及病死率。

(五)认识疾病特点,采取干预措施

心力衰竭具有长期性、反复性、复杂性、预后差等特点,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质量,增加经济负担,患者需了解更多的疾病相关知识,掌握自我护理方法,调整生活习惯,自我管理疾病,以争取较好的预后效果。 ZUmkNhDbII85hfN/d0F5cBYwCK1q999tczzZ/yt0e9uQuUxLBFRz3xUeQ9sI1pt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