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人生之本,本于阴阳。”中医认为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对立协调统一的结果,如果阴阳不能相互为用而离决,则人的生命也就终止了,故《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千金翼方·养老大例》云:“人五十以上,阳气日衰,损与日至,心力渐退,忘前失后,兴居怠懈。”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内的阴阳逐渐失去平衡,人体也就逐渐衰老而多病。若阴或阳有一方虚损,亦常导致另一方发生虚衰或亢进,或为阴虚,或为阳虚,或阴虚而阳亢,或阳虚而阴盛,即所谓“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出现阴阳两虚等,均可致机体的脏器虚衰、老化、萎缩。此时,若有外邪入侵,常人尚无妨碍,老年人则病已隐伏于内,故尚未知晓,其病已发。
《顾松园医镜》云:“年力俱衰,真阴内乏,不能滋养营血,渐至衰羸。”老年人身体日渐衰弱,反应迟钝,故患病后常缺乏典型的症状和体征,表现较为隐匿。因此,对老年患者必须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查体和做必要的理化检查,以求得早期诊断和及时准确的治疗。此外,老年患者个体差异较大,同样的疾病可能发生不同的转化,有易于伤心、传变、内闭、外脱等特点。
《养老奉亲书》云:“年老之人,痿瘁为常。”脏腑功能逐渐衰退,病势错综复杂,虚实夹杂是老年病的主要特点,而脏腑虚损尤以脾、肾二脏最为多见。盖脾胃为水谷之海,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衰,精微亏乏,气血化源不足,则生命活动必然受到影响。肾为先天之本,藏真阴而寓元阳,为水火之宅,若肾阴亏虚,必致他脏阴液不足,肾阳衰退,他脏之阳气亦必不振。此外,由于年高之人易于激动,情志多变,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情志不节可导致脏腑亏损,而引起多种老年病。
年高之人,脏腑虚损,气血不足,一处有病,可累及其他脏腑,受损脏腑或同时发病,或一病未愈,他病又起。老年患者很少由单一病因而发病,往往是内有宿疾,复感新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