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诊断明确是合理用药的前提
用药前必须了解患者病史、用药史,仔细分析症状,明确诊断与用药指征,避免新用药物与原用药之间相互干扰。
2.严格掌握适应证与禁忌证
药物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武器,临床医生必须充分了解药物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及药效学,包括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作用部位、疗效机制、显效时间、毒副作用及影响等。
3.充分考虑老年患者的生理与病理状况
临床医生用药时要充分考虑每位患者的体质差异,根据患者的生理与病理状态合理选药。
4.充分考虑药物对老年患者其他疾病的影响
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多种疾病,在针对某种主要病症选择药物时,应该注意药物对其他疾病的影响。
5.遵循最方便、最简单、最合适的给药方法
老年人常同时患有多个器官的多种疾病,用药品种多,用药情况复杂,老年人又较难遵医嘱用药,尤其是高龄老年人记忆力减退,忘记按时服药,或者漏服、加倍服及药物突然中断等都会影响疗效。在合理选择药物的同时,首先应选择合适的剂型,许多老年人吞药有困难,对不宜用片剂、胶囊剂的患者,可选用液体剂型,必要时可选择注射给药;其次是根据最合适的给药时间选药,择时给药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作用,可把不良反应降到最低。
老年人除了急症和器质性病变外,应尽量少用药,用药应做到少而精。需联合用药时医生要根据病情需要,在充分了解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后再给患者用药,这样才能做到用药安全、有效。当老年人同时患有多种疾病时,应抓住最主要疾病,选择主要药物,同时尽量选择对几种病症均有疗效的药物。
药物的不同剂量会起到不同的疗效,出现最佳治疗作用的剂量叫作治疗量,即“常用量”,一般从“常用量”开始,当“常用量”疗效不理想时再加大剂量。老年人使用一般成年人剂量可出现较高的血药浓度,使药物效应和不良反应增加,且老年人个体差异大,有效剂量可相差数倍甚至十几倍,所以老年人使用药物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大至最合适的剂量,以获得满意的疗效。
老年人应该遵循治疗学原则,根据药物规定的治疗周期,正确地选择停药时机和停药方法,合理延长需要巩固疗效和防止复发药物的使用时间。对骤然停药后出现停药综合征或停药危象的药物,应该选择逐量减药的停药方法。
通过联合用药增加疗效,不仅可以更好地解除患者的病痛,还可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也可以延缓耐药性的发生。
1.抗生素
由抗生素引起的过敏反应、胃肠反应及耳毒性、肾毒性、神经毒性等不良反应,在临床上的发生比例不断上升。
2.非甾体抗炎药
经常服用双氯芬酸钠、布洛芬、吲哚美辛等非甾体抗炎药,容易产生药物依赖性,如不按时用药,就会自觉全身酸痛不适,甚至出现精神症状。该类药物最常见的副作用包括胃肠溃疡、肾功能损害等,尤其是老年人胃肠黏膜保护屏障降低,易受非甾体抗炎药的侵害,导致黏膜糜烂、溃疡。
3.糖皮质激素
老年人易患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哮喘、湿疹、皮炎及风湿性关节炎等,运用糖皮质激素,可以减轻疼痛,缓解症状。老年人使用糖皮质激素易出现消化性溃疡、胃出血、胃穿孔、长骨骨折、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还可加重糖尿病、高血压病、骨质疏松、感染、水钠潴留、肥胖、低血钾、精神病、白内障等疾病的发展。
绝大多数老年患者希望使用疗效好、价格便宜、无不良反应的药物,但也有不少老年患者或医务人员片面认为新药就是最好的药,而不愿使用“老”药,以致不恰当增加医药费用的支出。实际上,新公布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大部分是久经临床考验的“老”药,能够满足大部分常见疾病的治疗需要。不少“老”药不仅治疗效果好,毒副作用较少,而且价格低廉。
老年患者的不良反应有其特殊性,临床表现更为严重,药理作用更为广泛,而且老年患者用药的不良反应经常是不明确的,主要症状经常是杂乱的,也存在非特异性。临床研究表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主要原因有:①老年人基础疾病较多,用药品种多,而且用药时间较长,容易出现药物相互作用和蓄积。②老年人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性发生改变,药物的生物转化减慢,血药浓度保持在较高水平,不良反应增加。③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内稳态机制变差,药物效应相对增强。④老年人的各个系统,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对多种药物敏感性增加。⑤人体的免疫机制,随年龄增加而发生改变,可能出现变态反应。
1.镇静催眠药
许多镇静催眠药半衰期较长,容易产生困倦、共济失调、语言不清、意识混乱等不良反应。目前临床常用的为苯二氮
类药物,该类药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表现为嗜睡、四肢无力、神志不清及语言不清等,长期使用可引起老年抑郁症。此外,巴比妥类药物可延长老年人中枢抑制作用,或者出现兴奋激动,故老年人应慎重使用该类药物。因此,老年人应使用半衰期短的药物,帮助患者顺利度过疾病急性期,但是应尽早停药,避免产生药物依赖性。
2.解热镇痛药
老年人对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物应用不当时,可出现大汗淋漓、血压下降、体温下降、四肢冰冷、极度虚弱等不良反应,甚则虚脱。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容易引起消化道溃疡、消化道出血等,尤其对患有心脏病或肾功能损害的老年患者危害更加严重。
3.抗高血压药
长期应用利血平与甲基多巴,易导致精神忧郁症。长期使用血管扩张药与α受体拮抗药,易引起直立性低血压。长期应用硝苯地平可出现面部潮红、心慌、头痛等反应。长期应用抗心绞痛药硝酸甘油可引起头晕、头胀、心跳加快、面部潮红,诱发或加重青光眼。长期应用抗心律失常药,如:胺碘酮可引起室性心动过速;美西律可引起眩晕、低血压、手震颤、心动过缓和传导阻滞;普萘洛尔(β受体拮抗药)可引起心动过缓、心脏停搏,还可诱发哮喘,加重心力衰竭。长期应用慢性心功能不全药物地高辛可引起室性期前收缩、传导阻滞及低钾血症等洋地黄中毒反应。
4.利尿药
长期应用利尿药可出现脱水、低血钾、高血糖、高尿酸等不良反应,呋塞米和依他尼酸还可致耳毒性、眩晕、恶心、头痛、共济失调。
5.抗凝药
老年人应用肝素、华法林等抗凝药易导致出血,应严格控制抗凝药的使用剂量。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出血迹象,定期监测出血凝血时间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6.降糖药
由于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代谢减慢,长期使用胰岛素、格列齐特等降糖药易发生药物聚积,引起低血糖反应。
7.抗胆碱药和抗抑郁药
阿托品、苯海索和抗抑郁药丙米嗪等可使前列腺增生的老年患者出现尿潴留,阿托品还可诱发或加重老年青光眼,甚至致盲。大多数老年患者服用阿米替林和丙米嗪后会出现失眠、健忘、激动、定向障碍、妄想等症状,一旦发现这些症状应立即停药。
8.抗震颤麻痹药和抗癫痫药
左旋多巴、金刚烷胺等可使阿尔茨海默病加重,左旋多巴还可引起排尿困难与直立性低血压。对于患有低蛋白血症或肾功能低下的老年患者,苯妥英钠可增加神经和血液方面的不良反应,应根据年龄适当减少剂量,并监测血药浓度。
9.抗过敏药
苯海拉明、氯苯那敏等可引起嗜睡、头晕、口干等。
10.抗生素
长期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容易引起肠道菌群失调或真菌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氨基糖苷类与利尿药合用,可加重耳毒性和肾毒性反应。老年人对药物产生的肾毒性比较敏感,四环素、万古霉素等应慎重使用,氨基苷类、头孢菌素类、多黏菌素等需减量或延长给药时间间隔。
11.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长期应用泼尼松、地塞米松等可引起水肿、高血压与高血糖,易使感染扩散,并可诱发溃疡出血等。
12.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维生素A过量可引起中毒,表现为畏食、毛发脱落、易发怒、激动、骨痛、骨折、颅内压增高等。维生素E过量会引起静脉血栓形成、头痛及腹泻等严重不良反应。微量元素锌过量,可致高脂血症及贫血;硒补充过多可致慢性中毒,引起恶心、呕吐、毛发脱落、指甲异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