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在当今生态文明社会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自然保护区是人类对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主要场所,也是生物衍生繁殖、觅食的重要栖息地,拥有天然形成的动植物及微生物种类、自然的生态学演替进程。对自然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的直接监测、观察记录和调查研究,是了解生物生存状况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摸清区内生物资源的情况,能为区域环境质量的提升和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数据。
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南岭山脉以南,地理位置为东经113°05'00"~113°30'50";北纬24°22'29"~24°30'41",总面积33 555hm 2 。地处北回归线北缘,属于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的过渡区域,植被类型多样,植物种类丰富,拥有野生高等植物种类271科998属2 471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超过20种,其中老屋场的桫椤,船底顶的广东松、白豆杉等群落颇具特色。
2000年,以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步伐的决议》议案实施为标志,广东省率先在全国以省人民代表大会议案的形式推动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值此契机,早在2000年国庆节期间,我就和石门台保护区“结缘”,后期在石门台最高峰船底顶考察的艰难登顶和野外宿营等困境均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至今记忆犹新。结合自己所主持的多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以及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监测项目、武广高铁客运专线生态评估项目等,先后和保护区工作人员合作发表了《广东石门台自然保护区广东松群落的基本特征》《广东石门台保护区船底顶猴头杜鹃群落生态学特征》《广东石门台保护区木龙顶广东松群落生态学特征》《广东石门台森林植被的优势种群及其年龄结构》《广东石门台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物种多样性》《广东英德石灰岩地区植物多样性研究》等研究论文,整理汇编了申报国家级保护区所需的植被、植物资源及植物多样性考察资料和文献资料,为保护区成功升级做出了积极贡献。
作为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野外动植物实习基地,石门台保护区承担过多年繁重的后勤保障工作,尤其是首次实施动植物野外实习从沙口黄洞转场到前进大草原和横石塘管理站时,保护区领导的关怀重视和工作人员为完成实习任务而付出的辛勤劳动,让师生们为之动容、永生难忘。15年后,我又来到沙口黄洞,那里的管护楼已修葺一新,植被则更为茂盛,睹物思人,怀念当年情景,让人感慨万分。
石门台保护区的领导及全体工作人员对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调查付出了艰苦的努力,成绩斐然,先后于2016年、2017年出版了《石门台植物1》和《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主编李远球工程师对植物的热爱、种类的鉴定和摄影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为本次出版的《石门台植物2》打下坚实基础。本书从近万幅清晰精美的有花果照片中,精选鉴定和编辑了种子植物600余种(2 300余幅照片),是《石门台植物1》的续集,但种类不重复,其中不少种类是原科考报告中未曾提及的,因而较大程度地丰富了本区的植物多样性,今后将有计划地继续出版蕨类植物等续集。本书的出版是石门台保护区今后开展植物多样性保护和监测工作的重要工具书,为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并期望能为其他相关保护区的植物资源调查监测提供参考。欣闻书稿付梓,特撰数语为序!
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019年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