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药物由于对儿童不良反应大,使用风险大于效益,已被明确禁止用于儿童,家长们要注意识别这些药物,避免给孩子误用。
1.氯霉素。对骨髓有抑制作用,新生儿缺乏氯霉素代谢酶,易引起中毒,导致“灰婴综合征”,因此新生儿禁用。
2.磺胺类药物。新生儿血浆蛋白浓度低,小于2个月以下的婴儿应用磺胺类药物会引起高胆红素血症和核黄疸。外用的磺胺嘧啶银乳膏同样禁用于2个月以下婴儿。
3.氨基糖苷类药物。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等,有致聋风险,6岁以下儿童禁用。
4.四环素类药物。多西环素,米诺环素,这类药物可能对儿童的牙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使牙齿黄染并难以除去,还会影响骨骼发育,同时可能导致光敏反应。8岁以下儿童禁用这类药物。
5.呋喃唑酮片。不良反应较大,14岁以下儿童禁用。
6.氟喹诺酮类药物。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这类药物可能对儿童的软骨发育造成不良影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这类药物口服或注射一般不用于18岁以下未成年人。
1.利巴韦林。也就是有名的“病毒唑”,由于这个花名,利巴韦林被大部分人理解是“挫败”病毒的良药,被用于各种病毒性疾病的治疗,相信不少人小时候感冒都吃过这个药。然而相比在人体内有限的抗病毒作用,利巴韦林的安全性并不高,可引起溶血性贫血和生殖毒性,还可能伴随心肺方面的不良反应。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就曾通报过利巴韦林的不良反应,要求修订利巴韦林颗粒的说明书,在【儿童用药】一栏中注明“目前尚缺乏详细的研究资料”,【用法用量】中也只有成人的推荐剂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目前批准的利巴韦林适应证只有丙型肝炎和严重的呼吸合胞病毒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其中治疗丙型肝炎需要和其他药物联合使用,而治疗严重的呼吸合胞病毒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需要使用雾化制剂,并非口服或静脉用药。所以家长们千万不要擅自给孩子用利巴韦林治疗感冒、手足口病、腹泻等疾病,不仅无效,还有很大风险。
2.含盐酸金刚烷胺的药物。金刚烷胺仅对甲型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且易产生耐药,对普通感冒无效,目前已不建议使用。金刚烷胺可引起焦虑、幻觉、失眠、精神错乱、共济失调等不良反应,新生儿和1岁以下婴儿禁用。
在许多的网络文章中,阿司匹林被认为是成人解热镇痛的“神药”,甚至有人不远万里出国购买。然而对于儿童而言,却可能是一个“毒药”。阿司匹林不可作为儿童的退烧药,因其会导致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如雷耶氏综合征,死亡率高。该病是儿童在病毒感染(如流感、感冒或水痘)康复过程中得的一种罕见的病,以服用水杨酸类药物(如阿司匹林)为重要病因。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治疗,会很快导致儿童肝肾衰竭、脑损伤,甚至死亡。除阿司匹林外,含有其他水杨酸成分(如乙酰水杨酸盐,乙酰水杨酸,水杨酸,水杨酰胺或水杨酸苯酯)的药物也应避免应用于儿童。即便药物名称为婴儿或儿童阿司匹林,对儿童而言也是不安全的。当孩子发烧或者疼痛时,可以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者布洛芬替代阿司匹林。当医生明确告诉您由于慢性疾病而给您的孩子服用阿司匹林,您应该遵照他的指示。如果您的孩子患上水痘或感染呼吸道感染,请务必尽快告诉您孩子的医生,以便医生评估是否应该在患病期间继续服用阿司匹林。
1.感冒通。即氯芬黄敏片,含有双氯芬酸钠、人工牛黄和马来酸氯苯那敏成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曾发文提醒“感冒通,少数人特别是儿童服用后出现血尿,应该引起重视”,《中国国家处方集(儿童版)》中提示“双氯芬酸可使肾小管收缩,对儿童造成不同程度的肾损害而致血尿,故含双氯芬酸的复方制剂儿童慎用”。氯芬黄敏片新生儿或早产儿禁用。
2.含可待因止咳药。可待因是一种作用很强的镇咳药,还具有镇痛作用,然而在体内可转化为吗啡,尤其在儿童体内难以预计转化为吗啡的量和速度,可能导致吗啡中毒,抑制呼吸中枢,且具有一定成瘾性,18岁以下青少年及儿童禁用。
实际上,除以上两类药物外,所有复方感冒药都不建议2岁以下儿童使用,6岁以下儿童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尤其是药名中带有“伪”“麻”“美”“敏”“扑”的药物。
近年来,基于新的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等证据,还陆续有一大批药物被注销批文或要求修改说明书,注明儿童禁用或慎用,其中不乏一些曾经的“神药”“明星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