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是幼儿园大班的同学,在幼儿园被传染了感冒,回家便咳嗽不止,小明的妈妈拿出自己感冒常吃的止咳糖浆,倒了平时自己用量的一半给小明服用,请问这样做可以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里的用药剂量很可能超量了。
有时候尽管家长仔细阅读了药品说明书,但由于儿童试验数据的缺乏,很多药品说明书对儿童用药的规定语焉不详,有时仅有“儿童酌减”几个字,具体如何减量并无明确说明,导致儿童用药普遍存在用药靠掰、剂量靠猜的情况。
理想情况下,儿童使用药物时需要根据体重或者体表面积进行计算药物的给药剂量。然而由于当前药物的临床试验限制,导致缺乏特定的儿科数据,使得精确的给药方案难以获得。目前常使用的剂量方案是基于成人数据,根据年龄大小和体重进行缩放调整以作为儿童药物的推荐剂量。这种方案可适用于年龄较大的儿童或者青少年(大于12岁),因其身体情况和各器官功能与成年人相似,但是在新生儿和婴幼儿中推广应用时需要格外注意。
有时说明书中给出的是推荐剂量范围,对于年龄偏小的儿童,应选择药物剂量的上限防止药物剂量偏低,年龄较大的儿童,应选择药物剂量的下限以防药物剂量偏大,以不超过成人剂量或说明书中规定的最大剂量为限。
按体重计算是较为方便、实用的方法,儿童剂量=成人剂量×儿童体重/70kg,若不确定孩子体重又不便称量时,可根据年龄估算:
1.1~6个月儿童体重(kg)= 出生时体重(或3kg)+月龄×0.6。
2.7~12个月儿童体重(kg)= 出生时体重(或3kg)+月龄×0.5。
3.1~10岁儿童体重(kg)= 年龄×2 + 8。
但对于营养状况不佳或过剩的儿童要慎用估算法,最好称出实际体重。
对于某些剂量不需十分精确的药物,如止咳化痰口服液,可根据年龄计算给药剂量:
1.1岁以内剂量 = 0.01×(月龄 + 3)× 成人剂量。
2.1岁以上剂量 = 0.05 ×(年龄 + 2)× 成人剂量。
此方法所得出的剂量一般偏小,但是更加安全。
小儿剂量=成人剂量×小儿体表面积/1.73m 2 。由于在任何年龄,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用药剂量是相同的,故该方法最为合理。
无论哪一种剂量计算或调整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并不是所有药物都可以按上述方法简单计算,减量使用,尤其是一些安全范围窄,毒性较大的药物,还需要根据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和实际监测到的体内药物浓度进行调整。例如,由于新生儿肝肾发育不全,用于治疗新生儿呼吸暂停的药物茶碱在新生儿体内的清除很慢,容易蓄积,需要按体重减量使用,而新生儿的支气管平滑肌发育不足,过高的药物浓度可导致不良反应,因而茶碱在新生儿的安全范围较成人更窄,需要定期监测药物在体内的浓度以调整剂量。抗癫痫药卡马西平不仅要根据儿童体重和体内药物浓度确定给药剂量,必要时还需要检测患儿的基因型以避免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显然,类似这样需要更为专业、细致调整的药物是不适合自行调整剂量服用的。
家长给孩子用药时,需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首先明确该药物是否可以用于儿童,当药物说明书对于儿童应用的描述中出现“禁用”“不推荐”等字样时,切不可存在侥幸心理应用该药物,应咨询医生并用可以应用于儿童的药物进行替代。当说明书中出现“暂无儿童临床数据”“对儿童安全性尚不明确”等字样时,需咨询医生或者药师,在权衡风险与利弊后进行使用。对于明确注明儿童使用剂量的药物,需根据说明书的要求进行剂量调整,不可随意使用。同时在使用的过程中,建议家长记录药物开始使用的时间、药物名称、规格、使用剂量,同时需要注意观察儿童的反应,当出现不良反应时,需要立即停用该药物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