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药物分别按处方药和非处方药进行管理。非处方药(即OTC)系指不需要凭执业医生或执业助理医生处方,消费者可以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物。因此,非处方药又称为柜台发售药物(over the counter drug),简称OTC。其特点是安全、有效、方便、质量稳定。非处方药又进一步根据安全程度分为甲类非处方药和乙类非处方药,其中乙类非处方药安全性更高。
虽然非处方药较处方药安全,但并不意味着非处方药可以随意使用。尤其对儿童来说,由于伦理的限制,许多非处方药物并未开展针对儿童人群的研究,或者儿童用药资料不全,当用于儿童时,会为儿童的健康带来一定风险。比如我们前文提到的不适合儿童使用的阿司匹林等都属于非处方药。
我们常在药店为孩子购买的非处方药主要有感冒药、维生素类和消化系统用药。前文提到过,复方感冒药要避免给2岁以下的儿童使用,6岁以下儿童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其中所含的成分有导致呼吸抑制、心跳异常、大脑损伤等风险。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如给2岁以上的儿童服用止咳和感冒药时,父母和监护人应该谨慎用药。很多感冒药商品名虽然不同,但所含成分一般相同或类似,如服用了2种以上感冒药或同时服用感冒药和退热药,很容易导致药物过量。维生素更是被很多家长当成保健品、被孩子当成糖来吃。维生素不足和过量其实都对身体有害,比如一次性摄入过量的维生素A会导致急性中毒,出现恶心、呕吐、眩晕、视物模糊等症状。如果长期大量摄入维生素A会产生慢性毒性,比如肝脏毒性反应等。
因此,即使是使用非处方药,也需要谨慎用药,购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推荐使用的非处方药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注意购药渠道及有效证明。尽可能到正规的大药店或医院药房购买,购买时应索取发票,发票上一定要注明药物名称、生产厂家、生产批号、价格等。遇到质量问题,及时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联系,提供发票、实物、包装等证据。
2.购用药物要有针对性。非处方药仅适用于某些轻微疾病和病情,且能自己明确诊断。选购药物必须针对自己所患疾病和病情,不能明确疾病者,最好去医院确诊,切忌盲目自购用药物。
3.选购合格产品。选购药物时要仔细看看外包装有没有药品批准文号、注册商标、生产批号、生产厂家、条码标志等。包装内要有药品说明书、有效期或失效期等,这些是绝不可缺少的资料。若缺项,应拒绝购买。
4.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药品说明书是指导患者用药的最直接的依据。患者应根据药品说明书结合自身疾病症状决定是否应该使用该药,并按说明书要求保存药品。确保用药安全,达到最佳的自我药疗效果。
5.正确用药。遵照药品说明书,结合自己的性别、年龄、体重等因素,掌握用法、用量、次数、疗程,尤其是药量。用量不足或疗程不够,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超量或过量则产生不良反应。
6.避免联合用药。有些人用药存在贪多心理,认为用药越多疗效越好,殊不知许多药物之间有配伍禁忌,合用时不仅会降低疗效,而且能增加不良反应,联合的药物越多,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越高、越严重。
7.注意疗效及不良反应。任何药品都有不良反应,非处方药应用安全是相对处方药而言的。故在使用时,既要观察有无疗效,也要防范不良反应的发生。使用非处方药一段时间(一般为3~7天)后,症状未见缓解或减轻,应及时去医院诊治,以免延误病情。用药前仔细阅读药物的说明书后,难以把握药物使用时,及时咨询医生或者药师,获得进一步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