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婴幼儿常用给药方式有口服给药、注射给药、皮肤黏膜给药。下面我们逐一介绍这些给药方式的特点与注意事项。
口服给药是最常用的给药方式,不仅给药方便,且不像打针那样会造成疼痛。然而,婴幼儿喂养本身是一门大学问,药物不像食物可以简单服用,就更需小心了。家长们给婴幼儿喂药时应注意:
1.婴幼儿用药剂量常较小,且吞咽功能较差,口服用药通常选用糖浆剂、滴剂、口服液,也可用颗粒剂、散剂溶于水后口服。可以使用滴管或去了针头的注射器给药,服药后可服少许温开水或糖水。
2.婴幼儿的胃为水平位,在学会行走后才逐渐变为垂直位,因此婴幼儿期易出现呕吐,尤其在婴幼儿哭闹时更容易出现喂药后呕吐的情况。在喂药前家长们需评估婴幼儿的情况,以免引起婴幼儿呕吐及将药物呛入气管。服药后也不宜立即让婴幼儿平卧,以免婴幼儿呕吐后堵塞气道引起窒息。
婴幼儿皮肤黏膜血流丰富,药物吸收良好。所以很多药物也可以通过皮肤黏膜给药。这类型的给药方式包括小儿的贴剂、灌肠、塞肛等,也包括吸入或雾化治疗。婴幼儿发热时,使用退热贴、退热栓等经皮肤黏膜给药的方式效果极佳,且规避了婴幼儿口服依从性差的问题。对于哮喘或不会咳痰的婴幼儿,吸入或雾化治疗既方便,又有迅速起效的优点。但也正因为婴幼儿的皮肤黏膜吸收比成人好得多,即使是外用贴剂或者膏药,也可能造成严重的不良反应,因而此类药不可随意使用,更不应该长期使用。
当宝宝病情比较重的时候,医生常常会给宝宝打针,就是医生们口中的注射给药。注射给药的方式包括静脉滴注、静脉推注、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等。静脉滴注与静脉推注大家可能都比较了解,新生儿及危重病患儿多采用这两种给药方式。优点是作用迅速,不需要考虑吸收及对肌肉的刺激。但并不是所有药物都能够或者需要静脉给药,像维生素B1、维生素B12就不适宜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皮下注射是将药液注入皮下组织,即穿过皮肤,在皮肤与肌肉之间。婴幼儿皮下脂肪少,注射容量有限,且易发生感染,故一般不用皮下注射,但在疫苗接种时还是会使用。相比之下,肌肉注射在婴幼儿患者中更为常用。肌肉注射是将药液通过注射器注入肌肉组织内,肌肉注射通常选用肌肉较厚,远离大神经大血管的臀部,或者在上臂的三角肌处。
婴幼儿肌肉血管丰富,肌肉注射吸收迅速,是不错的给药方式。但2岁以下婴幼儿未能独自走路前,其臀部肌肉一般发育不好,臀大肌注射有损伤坐骨神经的危险,因此不宜选用臀大肌注射,应选用臀中肌、臀小肌注射。此外,许多注射药物中加入了苯甲醇,苯甲醇具有局部止痛和防腐作用,加入注射剂中可减轻注射区疼痛,但反复注射苯甲醇可引起臀肌挛缩症,静脉给药对新生儿、早产儿可导致致命的喘息综合征。因此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规定,含有苯甲醇的注射剂禁用于儿童肌肉注射。不同厂家的同一种药品成分可能不一样,医生并不直接接触药品,所以在给孩子开药的时候并不知道所开的注射剂含不含苯甲醇。在给孩子肌肉注射某种药时,家长们不妨多嘴问一句,注射的药物含不含苯甲醇。
不同的给药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点,也有相应的禁忌。掌握了这些知识点,家长们在给孩子用药或者带孩子看病时,心里才会更有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