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婴幼儿是指出生时间在1个月到3周岁的儿童。在婴幼儿期,宝宝们的用药特点与成人截然不同。一方面,宝宝们的组织器官还处于生长发育期,许多功能还不完善,对药物的承受能力较成人差。另一方面,生长发育是这个时期的主旋律,宝宝们的体格、智力在这个时期快速发育,若缺乏某些营养物质或由于某些药物影响导致营养物质吸收障碍,可导致发育异常。
药物在人体内的处置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阶段。婴幼儿由于器官功能发育还不完善,对药物的代谢与成人不同,因此用药时需与成人区别对待。否则,没有达到需要的疗效还是其次,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可就得不偿失了。
吸收是指药物从使用后进入血液的作用过程。许多药物是要吸收进入血液之后才真正开始起作用的。进入血液的药物的量才与严重的全身不良反应密切相关,与吃了或者用了的药物剂量无关。
口服是最常见的药物吸收途径,也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用药途径。而口服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受到胃内酸碱度、胃排空时间、病理状态、药物性质等的影响。而婴幼儿由于胃酸分泌少、胃肠蠕动缓慢、胃黏膜发育不全等因素,口服药吸收的量难以预料,胃肠吸收功能与成人有较大差异。例如,阿莫西林等口服青霉素药物,婴幼儿的口服吸收率超过60%,而成人仅有30%;苯巴比妥这类在酸性环境下容易吸收的药物吸收量则减少。因此,婴幼儿口服药的剂量应严格遵医嘱或参照说明书,而不是想当然地根据成人剂量和宝宝的体重或者年龄简单换算。另外,婴幼儿服药时容易发生呕吐,这也加重了婴幼儿口服药物吸收的难度。
此外,婴幼儿的皮肤和黏膜较薄且血管丰富,使用软膏等皮肤用药时吸收也较成人高得多。许多家长以为外用药就是在抹的位置起作用,不需要在意。其实不然,如果长期给宝宝使用激素药膏甚至可能抑制肾上腺皮质功能,影响生长发育;大面积使用硼酸制剂还可致全身中毒或死亡。宝宝的衣物也应尽量避免使用樟脑丸防虫。樟脑丸中的主要成分是萘酚,它具有强烈的挥发性,当宝宝们穿上放置过樟脑丸的衣服后,萘酚可以通过皮肤进入血液。过量的萘酚可引起急性溶血,导致贫血、小儿黄疸等疾病。
药物吸收进入血液之后,会先与血浆蛋白结合,不同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比例不同。没有结合的药物会从血液中分布到全身各个地方,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药物分布。一般来说,与血浆蛋白结合了的药物不发挥药效。婴幼儿药物分布与成人的不同主要是因为婴幼儿的血浆蛋白少、身体水分含量高、脂肪含量低以及某些重要屏障(如血-脑屏障:人体阻止物质进入大脑的天然屏障)未发育健全。
婴幼儿的血浆蛋白含量较少,直接导致药物在血液中非结合形态比例升高。也就是说,如果原本蛋白结合率比较高的药物,即使吸收入血的总量相同,由于婴幼儿与成人血浆蛋白含量的差异,非结合形态的药物总量升高,也会导致药物过量。因此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如苯妥英钠等,婴幼儿应慎用。在高胆红素血症等病理状态下,更应如此,因为胆红素会与药物竞争结合血浆蛋白,导致非结合形态的药物进一步增加。
正常成人的体液总量高达55%~60%,而新生儿更是可以达到80%。在1岁时体液比例降至70%,仍高于成人。药物的溶解与分布遵循“同性相容,异性相斥”的原理,一般来说,根据药物的性质,我们可以将药物分成脂溶性药物和水溶性药物。脂溶性药物更容易分布到脂肪含量多的部位,而水溶性药物则更容易分布到血液、组织液等水分较多的部位。水溶性的药物进入婴幼儿血液后会迅速分布到全身其他体液,导致血液中药物的含量下降。为了达到需要的药效,水溶性的药物可能需要较大的初始给药剂量。而相对地,婴幼儿的体内脂肪含量低,脂溶性的药物在婴幼儿体内分布较少,导致血药浓度较高,容易引起药物中毒。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婴幼儿的脑组织占身体比例大,脑组织富含脂质,而能够阻止药物从血液进入脑组织的屏障又没有发育完全,种种原因使得脂溶性药物容易分布入脑,导致婴幼儿比成人更容易出现药物相关性中枢不良反应,如出现嗜睡或呼吸抑制甚至死亡等严重不良反应。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就是人们常说的身体的“解毒”作用。与大家印象中不同的是,婴幼儿的“解毒”功能毫不逊色于成人,甚至优于成人。肝脏是药物代谢最重要的器官,主要依靠酶进行。酶是一种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药物代谢速率取决于肝脏大小及其酶系统的代谢活力。胎儿与新生儿期,许多代谢酶活性缺乏,但婴幼儿期已达成人水平。且由于婴幼儿期肝的相对重量大于成人,许多经肝代谢为主的药物,婴幼儿的代谢速率高于成人。但仍可能因为某些特异质酶缺乏而引起药物中毒。
药物主要经由肾脏排泄。新生儿肾脏的排泄能力弱于成人,但婴幼儿期肾的排泄能力迅速增进,在1岁时可接近或超过成人。肾脏占全身的比例,婴幼儿期为0.7%,其中1~2岁时为0.74%,略高于成人的0.42%。因此,不同于新生儿的婴幼儿对许多药物的排泄速率较成人要快。但是即使婴幼儿对某些药物的排泄速度快,仍有可能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氨基糖苷类药物是一种常用的抗菌药物,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和新霉素等,主要经肾排泄。婴幼儿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排泄速率不输成人。但这类药物有严重的耳、肾毒性,即使在治疗剂量时也可发生。若耳毒性发生在婴幼儿时期,对婴幼儿今后的发育、语言和学习技能的发展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甚至成为终身聋哑,多为双侧及永久性失去听力。因此这类药物禁用于6岁以下儿童。
除了对药物的处置及承受能力与成人不同,婴幼儿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一旦缺乏或吸收受阻,也可引起一系列疾病。婴幼儿期是儿童成长期中的第一个高峰。0~3个月龄的婴儿体重增长速度约30g/d,以后渐渐减慢。3~4月龄的婴儿体重已经为出生时的2倍,如此快速的生长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维生素A缺乏可致干眼症、夜盲症;维生素D缺乏可致佝偻病;微量元素的缺乏可致厌食、生长迟缓、智力低下等。而部分药物因为影响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导致婴幼儿发育不全,也应禁用。如四环素类药物(四环素、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等)可引起牙釉质发育不良、牙齿着色变黄和骨生长抑制,所以8岁以下儿童禁用;氟喹诺酮类药物(诺氟沙星、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环丙沙星等)可影响软骨组织的发育,18岁以下未成年人禁用。
总而言之,婴幼儿有其独特的生理特点,家长们应认识并重视这些特点。当处于婴幼儿期的宝宝生病时,家长们切勿想当然地将他们当作自己的“缩小版”,在没有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轻易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