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药对于脊柱相关疾病以推拿、针灸、中药辨证治疗、综合治疗及其他治疗方案为主。
1.以推拿为主的治疗方案
各类型颈椎病最常用是推拿治疗,当然治疗脊柱相关疾病也不例外。推拿手法的特点是快速起效、安全可靠。推拿是传统医学的外治方法之一,以中医理论为依据,具有祛风散寒、活血通络,调节人体自身的经络生物效应。推拿中的正骨手法,在《医宗金鉴》中具体提出“骨缝开错”理论,以及“先受风寒,后被跌打损伤者,瘀聚凝结,若脊筋陇起,骨缝必错,则成伛偻之形”。从脊柱相关疾病的正骨手法治疗而言,先以放松手法放松软组织,再行手法复位,“当先揉筋,令其和软,再按其骨,徐徐合缝”,明确地提出了正骨手法的具体要求。传统医学认为筋柔骨正互为因果,临床上治疗脊柱相关疾病中,常用的手法主要包括软组织类推拿手法和运动关节类手法。软组织类推拿手法是作用在人体组织表面,通过运动手法带动肌肉等皮下组织同步运动,具有舒筋通络、行气活血止痛的作用。其原理主要是通过缓解肌肉的肌张力,改善皮肤及皮下血液循环,改善椎动脉内血容量,改善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因此眩晕症状能够很大程度的缓解。此类手法较为温和,比较适合颈椎失稳及软组织慢性劳损等原因导致的寰枢关节紊乱,椎基底动脉受压扭曲,供血不足,引起脑循环缺陷引起的眩晕症状。运动关节类推拿手法以通过手法整复关节错缝,达到通利关节,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的目的。该手法疗效明确,但此类手法争议较大,要求施术者技术娴熟,对手法的力度和角度有着良好的控制,否则轻者增加疼痛,重者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存在着潜在的风险。运动关节类推拿手法治疗脊柱相关疾病符合中医“异病同治”的治疗原则,能够治疗由于寰枢关节紊乱引起的诸如眩晕、头痛、颈项痛等一系列症状的综合征。
2.以针灸为主的治疗方案
针灸疗法主要包括针法和灸法,都是在经络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选取体表特定腧穴,进行以针为主刺入或以特制的艾燃烧,温热的刺激等操作,引起经气循经感传,通过疏经通络,调和气血阴阳,使五脏六腑功能恢复平衡,达到“阴阳平衡,内病外治”的作用。针灸疗法备受推崇,甚至在很多国家出现了针灸热潮。
3.以中药辨证为主的治疗方案
以椎动脉型颈椎病为例,该病治疗方法种类繁多,但特异性针对脊柱相关疾病的却较少,非手术疗法中中药治疗也是常见的方法之一。根据中医理论中“无虚不作眩”“无痰不作眩”的观点,对本病从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浊中阻立论,用补肾、平肝、健脾、化痰、活血等方法治疗脊柱相关疾病,经济简便,疗效满意;中药方剂种类繁多,目前临床多以汤剂运用为主。在临床上,中药治疗脊柱相关疾病多以辨证论治为则,常见的分为四种类型:①肝阳上亢型。表现为头目胀痛,眩晕耳鸣,急躁易怒、口苦、失眠多梦,甚者扑倒,颜面潮红,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而数。治疗以天麻钩藤饮为基本方。②痰浊中阻型。常由饮食不节,导致肠胃郁热,痰热上扰清窍。表现为眩晕,视物旋转,胸闷、食少多寐,苔色黄,苔厚腻,脉滑数。治疗主要以半夏白术天麻汤为基本方。③肾精不足型。主要由于体虚精亏,使肾阴耗竭,阴虚阳亢,多见头晕及颈痹日久不愈,精神不振,五心烦热,腰膝酸软,少寐多梦,两目干涩,舌多见质红,脉以细数为主。治疗以左归丸为基本方。④气血亏虚型。由于年迈体虚或久病大病之后,引起气虚血亏。表现为眩晕动则加剧,纳少腹胀,劳累即发,面色恍白,神疲自汗,倦怠懒言,唇甲不华,心悸少寐,舌质淡,脉多见细弱。治疗以归脾汤为基本方。⑤瘀血阻窍型。由于跌扑损伤,久坐伤肉,久行伤筋,引起瘀血阻窍。表现为眩晕,头痛,项痛,且痛有定处,兼健忘,失眠,心悸,面唇紫暗,舌暗有瘀斑,多伴见舌下脉络迂曲,脉涩或细涩。治疗以通窍活血汤为基本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