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四和疗法

“四和疗法”是以“动正整脊手法”为核心,以传统中医正骨“筋出槽、骨错缝”理论与现代生物力学、解剖学及运动医学为基础,依据脊椎病因学的相关理论建立的定位、定性相结合的现代诊断模式;针对不同的错位情况选用相应的正骨手法,并且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结合舌脉,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辨证论治;采取不同的针法配合中药调理,并指导患者进行合适的功法锻炼的一种综合疗法。“四和疗法”包含和骨法、和筋法、调和气血法、和正固本法,在临床上提供了标准化、规范化的诊疗方案。

1.和骨法

范德辉教授在传承龙氏正骨手法的基础上,创新地提出针对脊柱相关疾病的正骨手法,守正创新,创立动正整脊疗法。

龙氏正骨手法是将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伤科正骨、推拿技术与现代脊柱生理解剖学、生物力学理论相结合,革新形成的一套治疗脊柱关节错位、软组织损伤、关节滑膜嵌顿、椎间盘突出等病症的手法,具有“稳、准、轻、巧、安全有效”的特点。范德辉教授在继承前辈精髓的基础上,指出复位过程须是“动中求正”的过程,且治疗的范围不仅在于单纯的关节错位,更是包括了由于关节紊乱而引起的内外妇科疾病,从而确立“动正整脊手法”,主要包括六种主要手法。

六种主要手法分别为摇正法、扳按法、分压法、推正法、牵引下正骨法、反向拉伸法。①摇正法主要用于颈椎后关节、钩椎关节旋转式错位,包括上颈段,如枕寰关节、寰枢关节错位,C 2 ~T 7 旋转式错位,也常用于不能应用牵引下摇肩法者。②扳按法用于C 2 ~C 6 侧弯侧摆式错位(钩椎关节错位)及C 2 ~C 6 后关节混合式错位(常见于交感型颈椎病、偏头痛、落枕引发的滑膜嵌顿),滑膜松解后应加用推正法、牵引下正骨法等。③分压法用于颈胸交界处(C 6 ~T 3 )各类椎关节错位。④推正法用于各颈椎前后滑脱式错位,尤其对颈轴变直反弓者有效。⑤牵引下正骨法可用于颈腰椎间盘突出、变性并发椎体及关节各类错位。⑥反向拉伸法则用于缓解肌痉挛和肌性牵涉性疼痛,多在正骨后进行。

2.和筋法

牵引下正骨,以达“骨入缝,筋归槽”之目的,包括颈椎牵引下正骨及腰椎倒悬牵引下正骨。

临床上,脊柱相关疾病患者椎体错位类型常呈多样性,且肌肉韧带亦处于紊乱状态,单纯依靠传统正骨手法未必能同时将多种错位复位满意,也不能修复错乱的肌肉韧带,导致治疗效果差强人意。牵引下正骨法包括推正法、摇正法、扳按法,其中推正法适用于前后滑脱式错位者,摇正法适用于中、下段颈椎左右旋转式错位者,扳按法则是用于侧弯侧摆式错位者。牵引下正骨与徒手正骨手法原理相同,根据治疗需要,“动点”选用头或肩关节,“定点”选用棘突或横突即可,治疗中贯彻“动中求正”的指导原则。

牵引下正骨法利用牵引时椎间隙相应增宽进行手法复位,存在小关节“绞锁”现象时,此方法更为安全。牵引时前后纵韧带和项韧带拉直,故牵引下推正法能复正椎体和后关节前后滑脱式错位,并能使黄韧带褶皱舒缓复原,有利于前后滑脱式错位关节的复位;牵引能使早期变窄的椎间隙增宽,故对椎间盘变性合并多关节各类型错位易于复正;多关节旋转式错位时,徒手复位常因错位方向复杂而复位不满意,牵引使全部颈椎被拉直,有利于手法逐个进行左右不同方向的复位,不会引起错位方向相反的关节加重错位而引起不良反应;对于椎间盘突出者,牵引时椎间隙被拉宽,有利于髓核的回纳,故有较好的整复作用。

颈椎牵引下正骨法(图4-1)利用颈椎被拉直、椎间隙被拉宽的特点,补充了徒手正骨手法的不足,使各种类型的关节错位均能得到较好的整复,同时亦能拉直前后纵韧带和项韧带,使黄韧带褶皱舒缓复原,达到骨正筋和。

腰椎倒悬牵引下正骨法(图4-2)是指人体在逆向体位自重的牵引下,施以推拿正骨手法,从而达到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倒悬牵引和牵引下正骨推拿两部分。首先患者仰卧位或俯卧位于倒悬推拿治疗床上,双下肢利用牵引带捆绑固定,将倒悬推拿治疗床逐渐升起,使患者最终呈头下脚上的体位,在牵引下正骨推拿治疗。一般分为快速复位法和缓慢复位法。快速复位法用于青壮年和健壮的老年患者;缓慢复位法用于儿童及有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体质十分虚弱或急性期疼痛剧烈不能接受快速复位法的患者。

3.调和气血法

运用特色针法(针刀、腹针、浮针等)并配合中药以调和气血,阴平阳秘,经络通畅。

图4-1 颈椎牵引下正骨法

图4-2 腰椎倒悬牵引下正骨法

在和骨、和筋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取相应的特色针法,如针刀、腹针、浮针、体针、水针等,以调和阴阳、调畅气机,达到通经络、活气血的目的。同时辨证论治配合中药调理,巩固疗效,使人体达到阴阳平衡,预防邪气外侵。不同的治疗技术各有侧重,辅助主治法,提高临床疗效。

①针刀疗法侧重治疗位置固定,以局限性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是一种介于手术方法和非手术方法之间的闭合性松解术,是在切开性手术方法的基础上结合针刺方法形成的。操作者从治疗部位刺入到深部病变处,运用轻松的切割、剥离等手法,以达到松解粘连而止痛的目的。②腹针疗法侧重纠正机体气血失调,是一种通过针刺腹部穴位来调节先天、后天经络的一种微针系统。通过腹针疗法培补后天之本,调畅先天经络、气机运行是调气和血法的主要治疗手段,其理论核心为神阙调控系统,通过刺激腹部的特定穴位,激发经气,调节各脏腑功能,调理气血,平衡阴阳。③浮针疗法是一种侵入性物理疗法,主要针对治疗局部病症,在病灶周围进针,针尖对准病灶,针体沿浅筋膜层(主要是皮下疏松结缔组织)行进。④体针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针刺身体各部位经脉、穴位的针刺疗法。通过刺激经络的作用,运用体针治疗脊柱相关疾病时以督脉、足太阳膀胱经上的腧穴为主,同时根据辨证论治适当加减配穴,以疏通背部局部经络,促进气血正常运行。⑤水针疗法侧重于治疗软组织损伤疾患,该疗法能激发局部创伤的修复能力,可以促进劳损组织重新修复。同时还可以提高软组织内部稳定性,在失稳的椎间或椎旁注射,形成人为水肿区,可对椎间失稳处起暂时性的内固定作用,是牵引和手法治疗的有效辅助疗法。

中药方面,范教授认为,脊柱相关疾病病因包括外因与内因两方面,外因主要是感受风、寒、湿、热之邪,长期伏案工作,或跌扑坠伤,邪气阻滞筋脉,经脉不通,不通则痛。内因则主要由肝肾亏虚,或气血亏虚,筋脉失养,或久病入络,瘀血内阻而致病。治疗上根据病程、症状、体征可分为两期,急性期以风、寒、湿、热、痰、瘀等痹阻经络气血为基本病机,其治疗应以祛邪通络为基本原则;缓解期以肝肾气血亏虚,经络失养为基本病机,其治疗则以补肝肾,益气血为主。同时还结合患者症状、舌脉、纳眠、二便进行辨证分析,随证加减,亦巧用道地药材,三因制宜。

4.和正固本法

创编脊柱康复功法,以达“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病防复”。

由于现代人工作繁忙,缺乏运动锻炼,肌肉力量薄弱,种种病症由此衍生而来。同时,许多患者治疗后刻下感觉症状大大改善,但是疗效持续时间不长,不久相应症状又开始发作,这也是由于肌肉力量不足以支撑而导致。正所谓“治病求本”,不难发现,脊柱相关疾病的“本”正是在于肌肉力量不足以维持脊柱关节的稳定,所以,只有肌肉强壮起来,其维持脊柱关节稳定性的力量才能得到保证,继而许多疾病便可以预防,已发病的治疗效果亦可大大提高,以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病防复”的目的。因此,在治疗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指导患者进行相应的脊柱康复功法,分别针对颈部、腰背部进行支撑脊柱稳定舒展的功能训练。其中颈部功能训练包含米字功、回头望月、扳颈功、抗衡米字功、颈椎生理曲度训练;腰椎功能训练包括拱桥、飞燕式、面墙下蹲、悬吊式。以上功能训练,均为恢复脊柱生理曲度,增强相关肌肉力量,维持脊柱关节稳定性而设计,以保护患者,降低脊柱相关疾病的发生率及复发率。 +Ep2DVWFABlMzAcqCdpniKV/JrQrknEfGjPpHadgkhsdTcI6M9cYsy9xTAsDnY/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