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和思想”是范德辉教授将从医路上的经验和心得加以总结和提炼,以中医骨伤科“筋出槽、骨错缝”理论为基础,从身、心、灵三个维度去纠正人体—社会—生物学模式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中和思想”概括性地提出了“以中为体,以和为用”的学术理论体系,并以此为核心,把中医正骨手法和现代生物力学、解剖学及运动医学有机结合起来,在传承龙氏治脊疗法基础上,在中医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总结出“四和疗法”临床诊疗技术。“中和思想”继承了中医“天人合一”“辨证论治”基本思想体系,是探索以环境与个体和谐平衡的方式治疗疾病的方法。其中“中”就是不偏不倚,不多不少的正中求和的状态;“和”则反映自然与个体的和谐,也体现脊柱相关疾病发病过程中骨与关节的和谐,关节与椎周软组织的和谐,脊柱结构和功能的和谐。而“四和疗法”则是“中和思想”在临床实践中的具体方法,“四和疗法”主要包括和骨、和筋、调和气血、和正固本四个方面。从里至外,标本兼顾,调整各关节组织及其功能,使其恢复平衡,使人体达至不虚不实的正中状态。
“四和疗法”的核心是和骨疗法。和骨疗法的主体是在“动中求正”的正骨思想指导下总结出的“动正整脊疗法”。范教授认为,实现“中和”的过程和方法,是在正常生理运动中达到治疗脊柱相关疾病所需要的脊柱生物力学内环境稳态,即所谓“动中求正”。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范教授结合中医正骨手法、现代生物力学、解剖学及运动学的理论基础,创立了“动正整脊疗法”。
“动正整脊疗法”以“中和理论”为指导,确立了动骨、动筋、动气血的临床治疗体系,是通过骨、筋、气血三个治疗方面,在预防、治疗、康复中巩固各个环节以实现“动中求正”的治疗原则。在治疗技术上,提出“松、正、通、和”的技术要求,并依据生物力学、解剖结构在脊柱不同节段所表现的特殊性,设计出十种治疗技术方法。“动正整脊疗法”是“四和疗法”的核心,为“四和疗法”提供了总则。而“四步十法”则明确了治疗方法和步骤,是“四和疗法”中“和骨法”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