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德辉教授出生于江西省井冈山的中医世家,是红军的后代,他的祖父叶龙开曾跟随毛泽东上井冈山,是井冈山小井红军医院的创始人之一。范教授深受家庭熏陶,年幼时便立志学医,随后考取江西中医学院,就读针灸骨伤专业,毕业后分配至广东省清远市中医院康复科,一年后被破格提拔为该市最年轻的学科带头人。几年后,范教授为突破学术上的瓶颈,毅然决然地走出舒适区,怀揣梦想,开启新的征程,踏出他成为名医之路的第一步——决心从零开始跟随龙层花教授系统学习龙氏治脊疗法。其后范教授经过层层考核后被遴选为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药学术思想与经验继承人,师从广东省名中医卢桂梅教授,进一步学习中医内科理论知识,提高临床辨证论治能力。就这样,从在院校学习针灸骨伤知识,掌握传统中医骨伤理论开始,至接诊病人,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在临床上加以实践应用。再到接触了龙氏正骨手法,辞去工作重新回到学生的身份,一心一意向龙层花老师学习。而后又向省名中医卢桂梅教授学习,凝练培养中医思维,提高中医辨证能力,一步一个脚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不断学习进修的过程中,“中和思想”慢慢在范教授的心中清晰了起来。范教授把从医道路上所学到的知识加以总结归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将传统医学“筋出槽、骨错缝”理论与现代医学、运动医学、生物力学相关理论相结合,采用中医辨证论治方法,在继承龙氏治脊疗法的基础上,配合多种中医适宜疗法,逐渐形成了一套独树一帜的学术思想体系。
应该如何归纳阐释这一套学术思想,才能体现出当中的精髓呢?这一问题萦绕在范教授心头好长一段时间。范教授认为,除了人体的五脏六腑、气血阴阳是一个整体,人的身、心、灵三方面亦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整体,而人体的健康,离不开阴阳平衡、阴平阳秘这一原则。只有实现身、心、灵三者的和谐统一,才谓之为真正的健康,这就是“中和思想”的基础。中医传统认为阴平阳秘,稍有一丝一毫的偏差,均不能达到平衡的状态。要达成这种不偏不倚的目标,则需对筋肉骨骼调和、阴阳调和、身心灵调和的多个维度进行调整、治疗,促进患者恢复健康,提高工作、生活质量。《说文解字》中提道:“中者,内也,从口。”“和者,相应也,从口禾声。”“中”表示事物的内部,字形采用口作字根,中间一竖,表示上下贯通。从字形上,其中的一竖,正如龙氏治脊疗法理论中那一条贯穿于人体的脊柱;在字义上也符合脊椎病因学对脊柱的认识,如中流砥柱,上下贯通。和者,顺也,谐也,不坚不柔也,强调事物的性质平和、协调,融洽、恰到好处,也指身体健康舒适。而其中不坚不柔正与范教授刚柔并济的手法相吻合,亦能体现和谐平衡的治疗思路。而在《黄帝内经》中,“中、和”二字亦有相似的含义。《素问·六微旨大论》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中”为中间、当中,表示交融。《素问·金匮真言论》曰:“故曰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中”为里、内,表示包含。《灵枢·师传》曰:“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中”为无太过不及,不偏不倚。《素问·至真要大论》曰:“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中”为中和之气。《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和”为顺应。《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和”为和合,表示和谐。《灵枢·本脏》曰:“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和”为调和。《素问·五运行大论》曰:“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和”为安和,和缓。
“中和”,体现着传统中庸之道,于医德,不偏不倚;于医术,刚柔并济;于疗效,阴阳调和,是范教授从医道路上一直坚持不懈追求的目标。取此二字作为范教授医学思想的核心,既符合理论特色,又和手法特点对应,可以说是巧夺天工,浑然天成。
于是,经过反复琢磨,范教授最终决定,以“中、和”二字作为学术思想的名称,“中”意味着不偏不倚,是理论指导,是方向,是“道”;“和”意味着阴阳平衡,是方法的总则,是手段,是“术”。以“中”为道,以“和”为术,真正能体现出范德辉学术思想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