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黄凡教授跟师感悟

卢桂梅教授,广东佛山人,主任中医师,广东省名中医,第四、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重点中风专科学科带头人,原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大内科主任。卢桂梅教授从事内科临床、科研工作近50年,积累了丰富的中医和中西医结合诊疗经验,发表专业论文10余篇,其精湛的医技、高尚的医德广为人知。卢桂梅教授善用中医中药辨证诊治内科各种常见及疑难疾病,尤其擅长治疗神经内科疾病及脑血管疾病,如中风、眩晕、头痛、神经痛、失眠、抑郁、癫痫、高血压病等病,同时对心血管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及内分泌系统疾病在内的多种疾病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卢桂梅教授家学中医的传统,得自祖传,隶属岭南中医学术流派。太公卢紫云乃当年佛山名医,精通内科,家传数十首多年行医经验证明行之有效的秘方。卢桂梅教授回忆说,祖父与父亲虽因家境原因没成为医生,但世代相承,都熟读医书,深懂中医学知识,家人生病从来不用找医生,都是父亲自己开方,到街头的药材铺买药回来自己生火煎服。卢桂梅教授是家中长女,从小父亲就教她医学知识,培养她对中医的兴趣,父亲坚信他的后辈应该至少有一个医生,不可断了家族的传承,因而纵是家里经济困难,供她多年读书求学父亲从来没说一个“不”字,是父亲的支持令她最终走上行医之路。

1962年,卢桂梅考上广州中医学院(今广州中医药大学),前三年学中医,后两年学西医。她记得学生时代每日清晨6点多,空腹在教学大楼下面的空地上背方剂歌诀、诊断歌诀、中药药性库、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难经》《神农本草经》等,天天如是,这些单调而重复的背诵训练,为她日后出诊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1968年,卢桂梅本科毕业,适逢知青上山下乡大潮,她被分配到粤北山区行医。她先在电白,后来结婚,丈夫也是医生,其时在英德,她就迁到了英德。当时的县级中医院分科不细,所有急危重症患者一律先送往内科,由内科医生看诊后决定该送到哪个科治疗,再进行转科。卢桂梅教授在内科,不得不担负起第一时间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责任,这一干就是10多年,卢桂梅教授已不记得抢救过多少脑出血、中风、心肌梗死、心脏衰竭、呼吸衰竭或肾衰竭等重症患者。年轻时的她一直超强度、超负荷地扑在抢救第一线,这些基层工作为她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经验。1986年,卢桂梅教授来到广州。1990年,为筹建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卢桂梅教授被当时的中医研究所门诊部选送到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进修一年。在选择专攻脑科还是心血管科上,卢桂梅教授进行了仔细思量,因为这两个领域都凝聚了她多年的从医经验。

当时中医在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和治疗上发展缓慢,临床采用的基本是西医疗法,要求医生掌握各种高精密医疗仪器复杂的操作方法,而过多使用仪器又显然与中医本意存有距离,不甚符合卢桂梅教授重中医的理念;西医疗效不好的某些神经内科疾病,若从中医角度切入,却颇有研究空间,特别是对中风的治疗,中医的长处是西医所无法比拟的。

因此,卢桂梅教授选定神经内科疾病的专攻方向,擅长治疗中风、眩晕、偏头痛、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多发性神经炎等脑科疾病。自《黄帝内经》始,认为脑居颅内,由髓汇集而成,如“脑为髓之海”(《灵枢·海论》),“诸髓者,皆属于脑”(《素问·五藏生成篇》),不但指出脑是髓汇集而成,同时还说明髓与脑的密切关系。关于脑的功能,《灵枢·海论》和《灵枢·口问》更详尽地叙述了视觉、听觉,以及精神状态的病理变化与脑的关系:“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凡此,成为我们现在研究脑病的重要理论依据。然而《黄帝内经》有关脑的理论在汉代以后没有得到发展。直至明代,李时珍提出“脑为元神之府”(《本草纲目》)的论点,明确指出人的精神意识活动等皆源于脑,可谓弘扬经旨。清代汪昂在《本草备要》中亦有“人之记性,皆在脑中”的记载。特别是清代王清任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对脑的功能做了更为详细的论述,其《医林改错》言:“灵机记性在脑者,因饮食生气血,长肌肉,精汁之清者,化而为髓,由脊骨上行于脑,名曰脑髓。两耳通脑,所听之声归于脑;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于脑。鼻通于脑,所闻香臭归于脑;小儿,至周岁,脑渐生,囟门渐长,耳稍知听,目稍有灵动,鼻微知香臭,舌能言一二字。”把忆、视、听、嗅、言等感官功能皆归于脑,无疑较《黄帝内经》的认识更进一步。由于传统的中医学视脑为奇恒之腑之一,不似“五脏六腑”为中医基础理论核心,故在近代一直未受到足够的注重和研究,教材对脑的功用也一带而过,而临床辨证论治仍以“心”代“脑”。据此,卢桂梅教授提出:“脑,作为奇恒之腑,在生理上具有许多特性,正是由于这些特性使脑在病理上也具有某些特点。”在此基础上,卢桂梅教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形成诊治脑病的整体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治病求本,扶正补虚;痰瘀同治,贯穿始终;善用虫药,以偏纠偏;药膳同源,以汤代药。论治中风一病,辨证严谨,认为本病多以气虚血瘀为本。临证中,卢桂梅教授针对中风证属气虚血瘀者,常以补阳还五汤为基本方灵活加减,收效甚佳。眩晕一证,病机主要在于因风、因痰、因虚。辨治眩晕,先审证候虚实;虚证眩晕,详察脏腑病位;眩晕兼肢麻者,需警惕中风发生。脑病整体上以补虚药、清热药、息风药、活血药、安神药、理气药、涤痰药为主。扶正补虚乃治法之本,用药结合“治病求本”“标本先后”“三因制宜”等治疗原则。

2000年,受广东省卫生厅派遣,卢桂梅教授到瑞士开发新的中医医疗点。作为第一个到新医疗点坐诊的中医师,一开始几乎是门可罗雀。瑞士几乎每个人都拥有固定的家庭医生为其身体提供健康保障,很少人会在家庭医生以外到其他医疗点找医生看病,规定也不允许,只有部分如患有哮喘、牛皮癣、过敏性鼻炎等久治不好的慢性病患者,到家庭医生处开证明,凭证明方有资格出外求医。因此,初期找卢桂梅教授就诊的患者,大多为被西医证明是“奇难杂症”的患者,是家庭医生看过后治不好的“硬骨头”,不容易“啃”。然而,卢桂梅教授出奇耐心地为这些患者诊治开药,渐渐地来挂号的患者越来越多,到后来一天诊治十几个患者,而卢桂梅教授的档期,连续三个月都被排队等号的患者占满了。卢桂梅教授改变了社区内洋人对中医的看法,当地人开始发现中医的神奇,还要求卢桂梅教授开班授课。中医在瑞士受到欢迎,卢桂梅教授完全有条件申请留居,然而她惦记她在广东省第二中医院负责的工作,担心离开太久荒废了专职,因而申请回国,回到中医院继续行医。

卢桂梅教授是个特别实在的人,豪言壮语不多,以把患者治好为己任。踏实工作,特别勤恳,一周里面连续工作,患者源源不断,连一天的休息时间几乎都挤不出来。自1986年筹建广东省第二中医院起,她便是医院的内科筹建人,当年开院,内科包打天下,卢桂梅教授言传身教,为内科的人才培养做出重要贡献,直到2005年退休之前,她一直是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的大内科主任,如今医院已建起7个内科病区,分科基本齐全,卢桂梅教授功不可没。她带领的科室被评为广东省重点中风专科。但她很少考虑名利,心思都放在专业上。当年她因为担心长期离开中国,对专业,尤其是中西医结合发展的脉搏欠把握,而主动要求回国工作。中西医的治疗手段她都善于运用,尤其注重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中医的功效。

卢桂梅教授主张“大医之道,以患者为本”,行医为治病救人,应该放开个人利益,一切从患者出发。不喜欢为谋高奖金而匆匆处理,每次会诊、为患者开大处方做大检查的做法。因为不喜欢马虎,卢桂梅教授面对患者会问得比较细致,患者常说“卢主任看一个患者要很久”,有时年轻人不耐烦等,就宁愿把病历抽出来,去找不用排队或队伍移动较快的医生。但卢桂梅教授还是习惯慢慢与患者交流,因为不把患者的病史了解清楚,就很容易出现误诊的情况,达不到治疗的目的。

身为中医师,因为看病有机会不断与社会各界人士接触。看病其实并不完全是看病,看病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是谈心。很多病症在成因上,心理因素占很大比例,不少患者都或多或少地患有抑郁症。根据症状分析,当发现患者因为心理问题而导致生理不适时,卢桂梅教授的角色则更像一个义工,陪患者聊天,开解他们,让他们的情绪有一个宣泄的渠道。精神状态不好的患者常常会很紧张,担心这、担心那,这时卢桂梅教授就会以专业的身份肯定地告诉他们不要自己吓自己,事情没什么大不了的。对爱钻牛角尖的患者,卢桂梅教授会建议他们不要想太多,尝试分散注意力,找其他可以集中精神的事情做,找到精神寄托。患者一般都信服卢桂梅教授讲的话,把卢桂梅教授的建议听进去。而有些患者熟络了,在人少的时候就有很多话要讲,把自己的担忧和疑惑都讲给卢桂梅教授听,有时他们会故意等到差不多下班了才来看病,这样可以“逮”住卢桂梅教授多聊一会儿。对有病没病都来找卢桂梅教授的患者,除了心理辅导,卢桂梅教授还会教他们一些生活调理的小知识,如煲什么汤,吃什么与怎么吃才对健康有益等。患者倾诉完后看开了,平静下来,心情也调整好了。

卢桂梅教授医术精湛,尊崇经典,汲取众家之长为己所用,形成自己特有的学术思想,药随证变,用药精炼扼要,力求效专力宏。卢桂梅教授医德高尚,来诊的患者不论贫富贵贱,皆一视同仁,如至亲之想,态度和蔼,精心诊治。卢桂梅教授现虽已年逾古稀,仍坚持每周3天全天门诊。寒暑往来,精勤临证,健行不息。古语云:医者仁术。吾辈在学其“术”的同时,亦不忘学习其“仁”,所谓仁心仁术。大医者,精与诚俱具! /17YzNY6zqw1ujj7HmYHP4GDmpTnVo3KWBdVhtD4xXSB2ke8hGz7FJD8GbWFQq3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