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秦敏教授跟师感悟

卢桂梅教授是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主任医师,广东省名中医,第四、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卢桂梅教授从医50余年,广纳各家之长,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治疗脑血管病和神经内科疾病,如中风、高血压病、眩晕、偏头痛、脑动脉硬化、老年性痴呆、癫痫、脑炎、脑膜炎、多发性神经炎及其他内科疑难杂症。笔者作为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有幸跟随卢桂梅教授学习,获益匪浅。其中,卢桂梅教授针对各种脑血管疾病,多从肝进行辨证论治,临床屡建奇效。如,对于中风偏瘫之症,卢桂梅教授认为中风进入恢复期或后遗症期,壅脑之邪虽大势已去,病情转危为安,但痰浊瘀血未清、脑神未复,肝肾阴虚之本质未变。故临床上除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不利外,多伴有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等症状。因肝为风脏,体阴用阳,若肾阴不足,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致肝阳上亢,故见半身不遂、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痰瘀久踞深邃经络,闭阻舌窍故见口舌歪斜、语言不利。治当滋养肝肾、息风化痰通络。而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脑性眩晕,卢桂梅教授认为众多致病因素中“风、痰、虚”三者是最主要的。中老年人体质虚弱,中气不足,脾失健运,痰湿内生,肾气日衰,肝阴不足,肝风夹痰浊上扰清窍,则头晕目眩,视物旋转。痰浊中阻,胃失和降,故恶心、呕吐。此病之本为肝、脾、肾虚,标为“风痰”上扰,抓住这一病因病机采取祛痰息风法,以治标为主,自拟益脑止晕汤治疗,能收到良好效果。再如,对血管神经性头痛之症,卢桂梅教授则认为,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其痛急骤剧烈,突发突止,具有“风”的特性。临床上多责之于肝,辨证多从气郁、肝火着手,运用疏肝解郁、清肝泻火之剂施治。临床上,卢桂梅教授从“肝”论治治疗各种脑病,常常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临床上,由于饮食习惯、工作压力等因素,中风患者日益剧增,以传统针刺治疗效果甚微。受卢桂梅教授启发,笔者将从“肝”论治的理念结合到自身的针灸临床之中,在传统针灸、经络理论的基础上,汲取卢桂梅教授从“肝”论治中风的经验,发展并提出以“理、法、方、术”四大组成要素为依据的岭南头皮针。在传统头皮针的基础上,把头部划分为“厥阴”“阳明”“少阳”“太阳”四个治疗区,以“三针”一组进行辨证施针。十二正经中,唯独足厥阴肝经上行巅顶,下达足底,中布两胁肋部,与督脉会于巅,与头脑密切相连,头为诸阳之会,人体阳经全部经过头部,阴经唯有足厥阴肝经上至巅顶,在这里,厥阴肝经与阳脉交会,含有以阴制阳之意,以保持元神之府的清静无扰,这种循行特点体现了足厥阴肝经属阴而行于阳及肝脏体阴而用阳的特色。足厥阴肝经与督脉“会于巅”,督脉均入络脑,肝通过督脉影响头脑,如张锡纯指出:“肝肾充足则自脊上达之,督脉必然流通,督脉者又脑髓神经之根也”,可以看出,足厥阴肝经与元神、元气相关。按照“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理论,从肝入手治疗头脑部位的病症,已成为临床上治疗头部疾病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中风患者因平素过食肥甘醇酒,致使脾胃受伤,脾失运化,痰浊内生,郁久化痰,痰瘀热互结,壅滞经脉,上蒙清窍;或素体肝旺,气机郁结,克伐脾土,痰浊内生;或肝郁化火,烁津成痰,痰郁互结,痰阻脑脉,扰乱清窍,发为本病。根据上述理论,卢桂梅教授自拟纯中药复方制剂化痰通络颗粒。方中天麻、石菖蒲、法半夏、胆南星、陈皮化痰息风开窍;白术、茯苓健脾化湿,脾气健运,则杜绝生痰之源,而无湿盛生痰之虞;水蛭、赤芍、丹参、地龙活血化瘀通络,痰瘀同治又可阻止痰瘀交结,防止痰瘀共患之症的发生。诸药配合共奏息风化痰通络之功效。因此,笔者在临床上,常选用卢桂梅教授自拟的化痰通络颗粒结合头皮针厥阴区(百会穴及其前后各3cm处,共3点,平行前后正中线左右各1.5cm处,共9点)进行治疗各种脑病,临床上常可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对于中风急性期的患者,卢桂梅教授认为中风急性期虽有本虚之症,但以风阳、痰热、血瘀、腑实等标实为主。其中痰瘀互结,内生毒邪,损伤脑络是其病机的关键。而且中风急性期腑气不通具有普遍性,在中风病机变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中风急性期特别是危重症患者,早期适当运用通腑法能提高疗效,改善预后,从而提出运用祛痰化瘀通腑法治疗急性脑卒中。在上述理论指导下,根据急则治其标的原则,笔者将传统中医辨证论治规律、药物配伍理论与现代氧疗技术相结合,根据中医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及中风偏瘫的治疗经验,以“中风病从‘肝’论治”为理论依据,以“祛痰化瘀通腑”为治法,选用当归、香附、三七、薄荷、川芎等肝经药物,以疏肝行气,活血通络,配合具有活血化瘀、祛痰开窍,疏通经脉的中药,如石菖蒲、红花、冰片等多味中药加工制成水剂,加入湿化瓶中,并通过适量的氧气,形成药氧,从鼻吸入,使药物通过呼吸道及肺脏直接进入血液,达到活血化瘀、祛痰开窍、通经活络之功效。对于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血脑屏障是机体最重要的一种器官防御机构,其功能的改变不但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而且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中药石菖蒲、薄荷、冰片等具有芳香开窍作用的药物可大大提高血脑屏障通透性;川芎等的行气活血作用可改善大脑皮质的血液循环。因此,选择具有芳香开窍、活血化瘀、祛痰开窍、通经活络作用的中药如石菖蒲、当归、川芎、薄荷、香附、冰片、桂枝、三七、红花、人工牛黄粉等加工制成药液。本法形成药氧后,从鼻吸入,弥散于整个呼吸道和肺脏,吸收面积广,药物迅速、完全地吸入并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达到活血化瘀、祛痰开窍、通经活络的作用。本法与口服法比较,具有用量少,药物利用率高,副作用少等优点。针药结合,可在各种脑病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8PCTotH9FXwsUUxRHg3Cp5kkDRQs4v+fcwY0Tph/KWn65aYfJyqU4GeQaqoGrOp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