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各类功能区域人口承载力

由于各类功能区的主体功能已经明确,我们可以根据其主体功能来判断这个区域的资源到底能够负载多少人口的发展。下面针对各类功能区分别讨论。

一、优化开发区域

优化开发区域包括35个功能单元,地处珠江三角洲平原,大多数单元地形比较平坦,平均地形起伏度0.76,平地面积13 585 km 2 ,占优化发展区总面积的55.72%。广州市的海珠区、荔湾区、越秀区、黄埔区、番禺区,佛山市的顺德区、禅城区和江门市的江海区等8个功能单元区域地形起伏度小于0.1,平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0%以上;广州市的南沙区、天河区、白云区、花都区、萝岗区,佛山市的南海区、三水区,深圳市的福田区、宝安区、南山区,珠海市金湾区、斗门区、香洲区,江门市的蓬江区、新会区,惠州市惠城区和中山市、东莞市等18个功能单元地形起伏度小于1,平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大多超过50%;而佛山市高明区,肇庆市的端州区、鼎湖区,广州市的增城市、从化市,惠州市惠阳区,深圳市的龙岗区、罗湖区、盐田区等8个功能单元地形起伏度大于1,平地面积占比少于40%,其中从化市地形起伏度达2.178,属于典型的山区,平地不足总面积的20%(表2-22)。优化开发区域作为一个整体,2010年人口密度为1 968人·km -2 ,如果只考虑平地,则平地人口密度达3 531人·km -2 。如果要把珠江三角洲建设成为适宜人居的现代化大都市区,人口密度已经没有多大潜力空间了。考虑到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珠江的下游,水网密布,相当一部分低洼的平地为河道和湖泊等水体占据,计算适宜人居住生活的区域还要扣除这些水域。经计算,优化开发区域扣除水域后的平地(可居住区域)平均人口密度为4 182人·km -2 (表2-23),已超过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可居住区域2010年的人口密度(3 941人·km -2 )。其中,深圳罗湖区、盐田区和广州市越秀区的适宜人居区域人口密度已经超过50 000人·km -2 ,其人口密度肯定不能再增加了,居住在这些区域的相当一部分人实际上是依靠周边区域的资源在维持其生活品质,比如广州市越秀区的不少居民就在增城和从化拥有别墅。深圳市的福田区、南山区、宝安区、龙岗区,广州市的海珠区、荔湾区、天河区,珠海市香洲区和肇庆市端州区、适宜人居区域人口密度也已经超过10 000人·km -2 ,进一步提高人口密度的潜力非常有限。此外,各市中的禅城区、黄埔区、江海区、白云区和蓬江区以及东莞市的适宜人居区域人口密度在4 000~10 000人·km -2 之间,按优质生活区域的人口密度标准,也没有人口承载潜力可挖了。其他16个功能单元的适宜人居区域人口密度小于4 000人·km -2 ,其人口承载还有一定的潜力可挖。这些功能单元区域适宜人居区域总面积7 501km 2 ,目前适宜人居区域平均人口密度2 100人·km 2 ,按人口密度不超过4 000人·km -2 的控制标准,还可以增加1 425万人。

表2-22 优化开发区域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密度

(续表)

表2-23 优化开发区域适宜人居区域人口密度

(续表)

二、重点开发区

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重点开发区域包括40个功能单元,总面积37 437.63 km 2 ,平均地形起伏度1.27,其中有平地面积16 780.85 km 2 ,平地面积占总面积的44.82%。显然,上述区域并不是最适宜人居生活的区域,这也是这些区域至今尚没有得到高强度开发的根本原因。

重点开发区域2010年的平均人口密度为773人·km -2 (表2-24),似乎人口密度还不大,但是适宜人居区域(扣除水域后的平地)的人口密度已经达到1 997人·km -2 (表2-25),超过了伦敦、纽约和落杉矶等国际都会区的人口密度。其中潮州市湘桥区、云浮市云城区和汕头市金平区的适宜人居区域人口密度已经超过10 000人·km -2 ,已经处于人口超载状态;梅江区、源城区、汕尾城区、霞山区、潮阳区、潮南区、赤坎区、榕城区、龙湖区、普宁市和武江区等11个基本功能单元适宜人居区域人口密度在4 000~10 000人·km -2 之间,按优质生活人居标准,人口密度也已达到饱和状态。其他26个基本功能单元的人口密度小于4 000人·km -2 ,即使按优质生活标准下的人口密度考虑也还有一定的人口承载潜力可挖。这26个单元适宜人居区域总面积12 956.94 km 2 ,还可以增加人口3 246万人。

表2-24 重点开发区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密度

(续表)

表2-25 重点开发区适宜人居区域人口密度

(续表)

三、国家农产品主产区

日本关东平原的两个农产品主产区(栃木县和茨城县)的人口发展规律显示,当平地人口密度达到750人·km -2 左右时,其人口密度不再增长。2010年栃木县和茨城县平地人口密度分别为772人·km -2 和730人·km -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主产区适宜人口密度应该为750人·km -2 左右。但是农产品主产区的人口承载力和人文发展区一样,应该也有一定的弹性限度,要计算农产品主产区的人口容量必须先研究这个弹性限度。

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划定广东的22个县(市、区)为农产品主产区,其中,台山市、开平市、恩平市、雷州市、高州市、怀集县、龙门县、五华县、海丰县、紫金县、东源县、阳春市、英德市、郁南县、云安县和罗定市等县(市)为粮食主产区,遂溪县、徐闻县和化州市为甘蔗主产区,南澳县、阳西县和饶平县为水产品主产区。这意味着,这些区域今后的主导产业将是农业,主要在农产品市场寻求发展道路。

目前,广东省农产品市场总体上呈现短缺和过剩并存的格局,需要与其他区域互通有无。2011年,广东省本地人均粮食产量只有157.57 kg,不足实际消费需求(2010年我国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为389 kg)的一半,粮食外向依存度高。2012年广东省粮食总消费量约4 250万t,净购入粮食3 080万t,占总消费量的72.5%,其中进口1 580万t,进口粮食占总消费量的37.2%。2012年广东省粮食产量1 396万t,对应粮食自给率为32.85%。人均肉类产量50.33 kg,只相当于全国人均肉类消费水平(60 kg·人 -1 )的83%,缺口需要从其他区域调入弥补。人均水产品产量88.24 kg,大大超过本地消费需求(水产品消费水平最高的韩国人均消费量也只有60 kg·人 -1 ),相当一部分要销往省外或出口到国外;人均糖蔗产量139.25kg,人均蔬菜产量330.08 kg,均自给有余。人均水果产量139.52 kg,大大超过世界水果人均占有量(80 kg·人 1 ),大量热带水果需要销往省外或国外,其他品种则需要从省外调入或从国外进口。总体看来,广东省内农产品市场短缺的是粮食和肉类,过剩的是水产品和水果。由于耕地资源短缺,粮食生产能力已经没有多少潜力可挖。广东省内农产品市场开拓潜力非常有限。广东农业的人口承载能力可以根据目前农产品市场规模推算。

作为农产品主产区的22个县(市、区),2011年的GDP只占全省的6.05%,但是农业增加值占了全省的30.11%。其粮食产量占全省的34.19%,糖蔗产量占了88.22%,蔬菜产量占了22.53%,在大宗农产品生产领域的优势非常明显。随着主体功能区战略的推进,农产品主产区农业发展的集约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而转为重点开发区域的那些原农产品产区将逐步退出市场或减少市场分额。农产品主产区在全省农产品市场总值中占有的分额将逐步提高,但也仍将受到耕地资源有限性的制约,估计到2020年其农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例可望达到40%左右。

根据中国社科院课题组在《广东经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一书中的预测:2020年,广东省人口将达到1.2亿,人均GDP将达到168 149元。由此推算广东省2020年GDP总量将达到201 778亿元。根据《广东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构想》,预计2020年广东省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将达到2:48:50.即,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到全省GDP总量的2%。结合这两个预测,可计算得到广东省202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为4 035.56亿元。据此推算,广东农产品主产区2020年农业增加值将达到1 614.224亿元。根据劳动生产率水平,我们可以计算出创造这些农业增加值需要多少劳动力,再根据人口抚养比,我们就可以推算出广东农产品主产区可以承载多少农业人口。

在2000—2010年统计数据(表2 -26)基础上,根据广东省农业劳动生产率变化趋势(图2—15)预测,到2020年广东省农业劳动生产率约为30 361.03元/人,是2010年的2倍多,年均增长率为7.73%。由此推算广东22个农产品主产区2020年需要农业劳动力人口合计为531.6763万人。

表2-26 2000—2010年广东省农业劳动生产率

(续表)

图2-15 广东省农业劳动生产率变化趋势

2001年以来广东省乡村人口抚养比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下降的速度呈现出由快转慢的特点,且从2010年开始出现轻微反弹(表2-27)。近年来,随着全省人口生育率的下降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未来广东省人口抚养比的下降会越来越缓慢,甚至出现逆转。根据广东省人口抚养比的变化特点,预测2020年广东省乡村人口抚养比为45%。因此,广东农产品主产区2020年第一产业可承载人口总量为770.93万人。

表2-27 广东省2001—2011年乡村人口抚养比/%

农产品主产区除了从事农业以外,还可以适度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配套的农业服务业以及城镇与农村服务业。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可从目前的24.9∶37.5∶37.6调整到30∶30∶40。2020年GDP可达到9 415.84亿元,人均GDP达到6万元,区域人口总承载力1 569.31万人。2010年实际常住人口1 646.142万人,年均人口增长率为1.04%。在目前的人口增长趋势下,如果在2020年要要实现人口总量与人口承载力相匹配,则每年要从农产品主产区转移人口约25万人。

主体功能区规划划定的农产品主产区总面积56 939.60 km 2 ,其中有平地面积17 863 km 2 ,平地面积占31.37%,平均地形起伏度为1.905,大多属于丘陵台地区域。农产品主产区域的农业生产要需要占用大量的平地,这些平地的人口承载力大大低于人文发展区域。2010年人口密度在109~501人·km -2 ,平均为289人·km -2 (表2-28)。适宜人居区域(扣除水域后的平地)人口密度为1 079人·km -2 。即使在这样的人口密度下,人口也是超载的,每年还要从农产品主产区转移人口约25万人。按农产品主产区目前总承载力1 569.31万人计算,扣除水域后的平地区域(15 254 km 2 )人口密度为1 029人·km -2 。也就是说,在2020年前的生产力水平下,广东省农产品主产区人口承载力的弹性极限是1029人·km -2 ,比该类区域适宜人口密度750人·km -2 高出37%。我们以人口密度1 029人·km -2 作为农产品主产区人口承载力状态判断的临界值,扣除水域后的平地区域人口密度大于1 029人·km -2 ,人口承载力处于超载状态;人口密度介于750 ~1 029人·km -2 ,人口承载力处于饱和状态;人口密度小于750人·km -2 ,人口承载力处于富余状态。表2-29计算结果表明,只有3个功能单元区的人口承载力处于富余状态(全部在雷州半岛),4个单元区人口承载力处于饱和状态(分别是阳西县、恩平市、开平市和化州市),其他区域均处于超载状态,该类功能区总体超载315万人口。

表2-28 农产品主产区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密度

表2-29 农产品主产区人口承载状态

四、重点生态功能区

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域包括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2大类33个功能单元,总面积61 146.22km 2 ,平均地形起伏度2.905,其中平地面积4 814.32km 2 ,平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87%(表2-30)。

表2-30 重点生态功能区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密度

(续表)

广东省重点生态功能区2010年人口密度为49~611人·km -2 ,平均为179人·km -2 ,似乎人口非常稀少。但是适宜人居的平地面积非常有限,一共只有4 814.32km 2 ,而且山区的平地一般分布在低洼的河谷地带,山区的地势又使雨洪往低洼地带汇集,这些低洼地带的平地又有相当一部分被河流、水库等水域占据,真正适宜人居生活的区域非常小,扣除水域后的平地面积只有3 794km 2 ,2010年适宜人居区域人口密度2 889人·km -2 (表2-31)。其中,连南瑶族自治县、丰顺县、蕉岭县、乳源瑶族自治县和阳山县5个功能单元的适宜人居区域人口密度已超过1万人·km -2 ,处于严重超载状态;潮安县生态发展区域、陆河县、新丰县、大埔县、广宁县、新兴县生态发展区域、信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平远县、惠东县生态发展区域、高要市生态发展区域、普宁市生态发展区域和揭西县13个功能单元的适宜人居区域人口密度均超过了4 000人·km -2 ,人口已经饱和。梅县生态发展区域、和平县、连平县、乐昌市、清新县、德庆县、龙川县、翁源县、兴宁市、封开县、连州市、仁化县、始兴县、佛冈县生态发展区域和南雄市等15个功能单元的适宜人居区域2010年人口密度少于4 000人·km -2 ,人口承载力还有一定程度的富余。这15个功能单元适宜人居区域面积合计2 986km 2 。2010年人口密度平均1 934人·km -2 ,按4 000人·km -2 的标准,还有约617万人口的富余承载力。

表2-31 重点生态功能区适宜人居区域面积与人口密度

(续表) O4//P3MlgTRlU0XOQVUL3+beqhJifZ8cso0FIokWnD5pmht3VrGtB+mULarsICK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