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域2010年常住人口分布情况见表2-5。从表中可以看出,2010年人口普查时,全省45.99%的常住人口分布在优化开发区域,27.73%分布在重点开发区域(其中17.05%分布在国家规划的重点开发区域,10.68%分布在广东省规划的重点开发区域),26.28%分布在生态发展区域(其中15.77%分布在国家规划的农产品主产区内,6.58%分布在广东省规划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内,3.93%分布在国家规划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内)。这种人口分布格局实质上是人类顺应自然、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迁徙和发展的结果,主体功能分区就是要把这种客观规律揭示出来,让人们更好地遵循这些规律。
表2-5 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域2010年常住人口分布情况
本表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汇总。
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域2000—2010年人口密度变化计算结果见表2-6。2010年全省人口密度为580人·km -2 ,在世界范围内,与其他国家或区域比较,仅次于新加坡(2010年人口密度为7 252人·km -2 )和孟加拉国(2010年人口密度为1 142人·km -2 ),超过韩国(2010年人口密度为509人·km -2 )、荷兰(2010年人口密度为493人·km -2 )、印度(2010年人口密度为412人·km -2 )、以色列(2010年人口密度为352人·km -2 )和日本(2010年人口密度为350人·km -2 )等国家,已成为世界上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广东省人口密度2010年比2000年增加了106人·km -2 ,年均人口增长率为20.4‰。其中优化开发区域2010年的平均人口密度达到1 968人·km -2 ,是广东省人口密度的3倍多,比2000年增加了500人·km -2 ,年均人口增长率为29.8‰,目前人口密度已接近欧美发达国家都会区人口密度的上限;重点发展区域2010年人口密度为773人·km -2 ,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010年比2000年增加了123人·km -2 ,年均人口增长率为17.6‰,其中国家重点开发区域2010年的人口密度达到了1 272人·km -2 ,已接近发达国家都会区的人口密度水平,而省级重点开发区域2010年的人口密度只有475人·km -2 ,低于目前全省人口密度平均水平;生态发展区域2010年人口密度为232人·km -2 ,不足全省人口密度的一半,人口比较稀少,而2010年只比2000年增加了19人·km -2 ,年均人口增长率为8.7‰,略低于当地人口自然增长水平,目前人口已有缓慢外迁的趋势,说明这些区域总体上是不利于人口发展的。国家农产品主产区人口密度为289人·km -2 ,只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50%,2010年比2000年增加28人·km -2 ,年均人口增长率为10.4‰;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人口密度分别只有182人·km -2 和174人·km -2 ,而且在2000—2010年期间,分别只增加了10人·km -2 和12人·km -2 ,也就是每年增加约1人·km -2 ,年均人口增长率分别为6.8‰和5.2‰,低于当地人口自然增长率。
表2-6 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域2000—2010年人口密度变化
广东省的优化开发区域2010年的人口总量达到47 973 015人,接近伦敦、纽约和莫斯科三大国际都会区的人口总量,平均人口密度达到1 968人·km -2 ,约为这三大国际都会区平均人口密度的2倍。2000—2010年期间,该区域人口密度增加了500人·km -2 (表2-7),常住人口总量由2000年的35 781 356人增加到2010年的47 973 015人,年均增长29.8‰,明显高于全省人口在此期间的年均增长率(20.4‰),人口集聚特征明显。
全省优化开发区域共有35个基本功能单元区,均位于珠江三角洲核心区。除东莞和中山两个单元为地级市和增城、从化两个单元为县级市外,其他31个单元均为市辖区。各功能单元区的人口密度变化非常大,人口最密集的广州市越秀区2010年人口密度达到35 273人·km -2 ,而同期肇庆市鼎湖区的人口密度只有294人·km -2 ,前者是后者的120倍。这说明优化开发区域的不同功能单元在人口发展功能上是有重大差别的。越秀区地势平坦,水土资源条件好,作为广州市的中心城区,最大程度地集聚了各种社会经济与文化资源,实现了最大程度的人口集聚;而鼎湖区为丘陵山地与河床阶地,地势变化大,其中有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禁止开发区域92.63 km 2 ,占16.51%,作为肇庆市的一个次级中心城区,虽然具有一定的人口发展功能,但是人口集聚能力相当有限。
优化开发区域里,2010年人口密度超过10 000人·km -2 的功能单元区有越秀区、海珠区、福田区、荔湾区、罗湖区和天河区等6个,均属于广州和深圳两大中心城市,其中4个位于广州,2个属于深圳。人口密度在5 000~10 000人·km -2 的功能区有4个,分别是禅城区、宝安区、南山区和黄埔区,其中有2个属于深圳市,佛山市和广州市各1个。人口密度在1 000~5 000人·km -2 的功能区有13个,分别是江海区、白云区、东莞市、端州区、顺德区、龙岗区、盐田区、南海区、蓬江区、番禺区、中山市、香洲区和惠城区,珠江三角洲9个地级和地级以上城市都有代表。花都区、萝岗区、三水区、斗门区、惠阳区、增城市、新会区、金湾区、南沙区和高明区等10个单元区的人口密度介于450~1 000人·km -2 ,还有较大的人口发展潜力。从化市和鼎湖区两个单元的人口密度少于300人·km -2 ,均属于低山丘陵区域,其中从化市包含禁止开发区域457.79 km 2 ,鼎湖区包含禁止开发区域92.63 km 2 ,人口发展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制约。
表2-7 广东省优化开发区域各功能单元的面积和人口密度
广东省的重点开发区域2010年的人口总量达到28 923 782,平均人口密度达到773人·km -2 ,2000—2010期间,人口密度增加了224人·km -2 ,年均增长率为17.6‰,稍低于全省人口在此期间的年均增长率(20.4‰),但是明显高于自然增长水平,外来人口迁入明显。其中,隶属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粤东区域2010年人口总量已达到1 380万人,人口密度达1 611人·km -2 ,已达到西方发达国家都会区的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水平。隶属于北部湾经济区的雷州半岛片区2010年的人口总量将近400万人,人口密度为735人·km -2 ;粤西沿海区域2010年的人口总量将近356万人,人口密度为688人·km -2 ;粤北山区区域2010年的人口总量将近402万人,人口密度为433人·km -2 ;珠江三角洲外围区域2010年的人口总量将近357万人,人口密度为397人·km -2 (表2-8)。
表2-8 广东省重点开发区域各功能片区的人口分布
全省重点开发区域共有40个功能单元区,分别位于珠江三角洲外围、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其中有23个单元为市辖区,10个单元为县, 7个单元为县级市。各功能单元区的人口密度变化也比较大,人口最密集的汕头市金平区2010年人口密度达到5 458人·km -2 ,而同期韶关市曲江区的人口密度只有187人·km -2 (表2-9)。
重点开发区域里,2010年人口密度超过2 000人·km -2 的功能单元有金平区、龙湖区、霞山区、榕城区、赤坎区、湘桥区、潮阳区、澄海区和潮南区9个功能单元,均为市辖区,分别隶属于汕头市(金平区、龙湖区、潮阳区、澄海区和潮南区)、湛江市(霞山区和赤坎区)、揭阳市(榕城区)和潮州市(湘桥区)。这些区域的人口密度超过了优化开发区域,2010年人口密度的平均水平(1 968人·km -2 ),人口进一步集聚的潜力非常有限。人口密度在1000~2000人·km -2 的功能单元区有11个,分别是潮安县重点开发区域、茂南区、普宁市重点开发区域、濠江区、揭东县、梅江区、源城区、江城区、汕尾城区、茂港区和吴川市;人口密度在400~1 000人·km -2 的功能单元有13个,分别是清城区、惠来县、陆丰市、浈江区、电白县、麻章区、坡头区、廉江市、鹤山市、武江区、四会市、云城区、高要市重点开发区域。其他7个单元(惠东县重点开发区域、博罗县、新兴县重点开发区域、佛冈县重点开发区域、阳东县、梅县重点开发区域和曲江区)人口密度小于400人·km -2 。显然,重点开发区域的人口发展功能并不完全一致,虽然大部分单元有较大的人口集聚潜力,但是也有部分单元的人口集聚潜力非常小。
表2-9 广东省重点开发区域各功能单元的人口分布
(续表)
广东农产品主产区2010年居住总人口16 461 420人,平均人口密度289人·km -2 。2000—2010年期间,人口密度提高了28人·km -2 ,总人口由14 841 774人增加到16 461 420人,年均增加10.4‰,大大低于全省人口在此期间的年均增长率(20.4‰)。该类功能区共有22个基本功能单元,包括9个县级市和3个县,人口密度变化在109~555人·km -2 。农产品主产区分3大类,其中甘蔗主产区和水产主产区各有3个功能单元区,人口密度相对较大,平均约为430人·km -2 ,粮食主产区有16个功能单元区,平均人口密度只有260人·km -2 (表2-10)。
重点生态功能区划分为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两类,主要承担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和空气调节等重要生态功能。2010年重点生态功能区居住人口1 096万人,其中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居住了410万人,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居住了686万人。2000—2010年,重点生态功能区常住人口从10 305 660人增加到10 962 242人,年均增长0.62%,大大低于全省人口在此期间的年均增长率(2.04%),低于同期全省人口自然增长率(0.83%),接近同期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0.57%)。考虑到南方人口自然增长率明显高于全国水平,重点生态功能区人口外迁趋势明显。但是,2010年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人口密度为179人·km -2 ,比2000年增加了10人·km -2 ,人口密度还在增大,人口压力仍然存在。
重点生态功能区共有33个功能单元,包括26个县级市和7个县,2010年人口密度变化于49~611人·km -2 。人口密度最大的是揭西县,达611人·km -2 ,人口密度最小的是惠东县东部生态发展区域,只有49人·km -2 (表2-11)。
表2-10 广东省农产品主产区各功能单元的人口分布
(续表)
表2-11 广东省重点生态功能区人口分布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