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病表现多样,而不同甲病也可以有相近的临床表现,因此仅凭临床特点和皮肤镜检查无法得出正确诊断时,甲的病理检查就显得尤为重要。
甲活检应该在最大限度保留甲的功能和外形的同时,获得足够的、适宜的组织。甲活检和皮肤活检最大的区别是坚硬的甲板对手术造成的困难,在一些伴有甲板增厚的疾病中尤其明显。手术前夜用10%的尿素软膏封包软化甲板,或者让患者在手术前用温水浸泡30 min软化甲板,可以使甲板易于切割。活检目的不同,需要切开的甲板范围也不相同,尽量只掀开部分甲板。保留甲板,有利于减少创伤,缩短恢复时间,减少甲变形可能。具体拔甲和手术术式可参见“甲肿瘤”和“甲外科”章节。
甲床活检简单而安全,可用于甲分离、甲下角化过度和甲床肿瘤等疾病诊断。活检部位的甲板与其下甲床已分离时,可预先剪去甲板,在直视下进行甲床的取材。如果甲板没有分离,可以进行全拔甲或者部分拔甲,以暴露活检部位。在通常情况下,尽量使用部分拔甲,以防全拔甲后形成后遗症(如远端嵌甲);如果部分暴露甲床后不能获得足够的样本,才行全拔甲。取材时可以用环钻或切除的方法。环钻使用方法与皮肤活检相同,但如果需取得更多组织量,则需要用手术刀切取。甲床上取材后遗留的缺损,可以二期愈合。部分患者可以用6 mm直径的环钻,钻开甲板后再用3 mm的环钻取出甲床样本,最后将甲板回植。对于较大的皮损(如良性肿瘤),需要对皮损进行完整切除,这时使用手术刀为宜,切除时深度可达骨面。宽度<3 mm的缺损可使用可吸收线进行直接缝合,如果不能直接缝合,可以在骨面深度游离创缘两侧形成甲床游离皮瓣,再进行缝合。缝合时可能会牵拉甲床,所以不可打结过紧,以免形成甲床切割伤,加重甲床瘢痕。最常见甲活检术式见图2-5-1。较大的缺损也可以不缝合,二期愈合常常也不会造成明显的甲变形。用可吸收线缩窄创口可以减少甲床瘢痕。
A.对于在甲板边缘的样本,可以采取部分掀开甲板,打开甲沟取样的方法。
B.部分掀开甲板,切开甲皱襞,完全暴露病变。
C.色素性疾病应切取全部皮损。
D.对于怀疑黑色素瘤的病变需要完全切除色素部分用于活检,对临床高度怀疑者可以直接治疗性切除。
E.全拔甲,翻开甲皱襞暴露病变。
F.全切病变送检。
G.对甲床增生物,可先充分暴露病变。
H.将增生物全切送检。
I.甲银屑病、甲扁平苔藓等炎症性疾病,活检则常采用侧面纵行切除的方法。其优点是可以同时获得甲母质、甲床、甲板、甲周皮肤的样本。另外,切除缝合后可形成新的甲沟,对外形影响较小。
图2-5-1 各种甲活检方法
扫描封面二维码可观看甲活检手术视频
甲母质活检常见于纵行黑甲。为了得到正确的诊断,需要尽量切取整个色素皮损,所以更倾向于切除活检而不推荐环钻。由于远端甲母质合成腹侧甲板,所以病变在远端甲母质时,去除部分甲母质可能不会明显影响甲板的表面形态,但切除范围较宽时,可导致甲板变薄。反之,切除近端甲母质,甲床则容易出现变形。手术时为了充分暴露甲母质,可掀开全甲板或掀开近端部分甲板(图2-5-2)。
有学者主张掀起比纵行黑甲两侧稍宽的一条纵行甲板暴露皮损,切除色素病变,但这种方法难以分辨病灶颜色较浅的边缘,暴露和去除病灶可能不充分,造成复发。为了更明确病灶的边界,可以在病灶边缘皮下注射生理盐水或局部麻醉药物(图2-5-3),使病灶周围甲床变得苍白,增加病灶和正常组织的对比度,更有把握完全切除病灶。
在切取病灶以后,尽量将掀起的甲板回植,促进创面修复。具体的手术方法可见“甲外科”章节。
获得的标本应该铺平在一张滤纸上并标出皮损的方向(图2-5-4),利于病理医生定位和明确切片方向,否则条形样本可能会在固定液中卷曲,不利于病理医生固定和切片。怀疑黑色素瘤的标本需连续切片,以明确诊断。
A.病变仅累及甲母质时,可部分掀起近端甲板及近端甲皱襞,充分暴露病变。
B.切取病变部分后,切开的近端甲板可以回植以保护创面。
图2-5-2 甲母质活检
图2-5-3 甲床及甲母质下注射
A.切取纵行条带形样本,可以纵行掀开部分甲板。
B.部分掀开甲板后,暴露病变,切取标本。
C.甲活检的样本一般较小,需妥善保存。标本最好腹侧向下平铺于纸片上,利于病理医生正确的固定和切片。
D.甲床上的纵行缺损可使用可吸收线缝合。
图2-5-4 活检标本处理
[1] BARAN R. Baran & Dawber’s Diseases of The Nails and Their Management[M]. Hoboken: Wiley-Blackwell, 2019: 105-204.
[2] RICH P. An Atlas of Diseases of The Nail[M]. New York: Taylor & Francis e-Library, 2005: 6-9.
[3] PIRACCINI B M. Nail Disorders[M]. Bologna: Springer, 2014: 23-34.
[4] RICHARD K S. Nails: Diagnosis·Therapy·Surgery[M]. Saunders: Elsevier, 2005: 27-71.
[5] TOSTI A. Dermoscopy of the Hair and Nails[M]. Boca Raton: Taylor & Francis Group, 2016: 159-197.
[6] ACCETTA P, Accetta J, Kostecki J. The use of digital cameras by US dermatologists[J]. J Am Acad Dermatol, 2013, 69 (5): 837-838.
[7] LEGER M C, WU T, HAIMOVIC A, et al. Patient perspectives on medical photography in dermatology[J]. Dermatol Surg, 2014, 40 (9): 1028-1037.
[8] KALIYADAN F, ASHIQUE K T. A simple metho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nail photography[J].J Am Acad Dermatol, 2016, 75 (1): e25-e26.